APP下载

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研究:视角、观点与趋势

2021-12-07黄承国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研究者学业研究

黄承国,陈 慧,2,王 磊

(1.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重庆 400020;2.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404155;3.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一、学业负担问题研究的视角解读:主题与论点

新时期学业负担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六大学科视角。不同学科视角下的研究,分别沿着各自的逻辑进路,对学业负担问题进行了不同解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题与论点。

(一)教育学视角:教育行为与教育规律的张力

作为一个现实而普遍的教育现象,学业负担问题所受到的教育学审视自然是最多的。从内容来看,教育学视角研究在学业负担问题的定性、影响、表征、成因及对策上均有探求,形成了以下核心论点:

其一,在问题定性上,学业负担问题被视为当前基础教育领域中的突出问题。从理论层面来讲,学业负担问题反映着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体现着教育行为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固有张力;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学业负担问题既是我国教育发展历史中的积习,也是教育改革进程中无法绕开的顽石。

其二,在问题影响上,学业负担问题事关学生个体成长、当前教育质量以及未来教育发展。尽管学业负担在教育中是必然与必需的,但只有合理的学业负担才是有益的。过重或过轻的学业负担都会造成不良影响:过重会妨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阻碍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进;过轻则有可能延误学生学业的正常发展,损害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对学生学业负担问题予以审慎治理,将其调适并维持在合理、适当的范围内。

其三,在问题表征上,学业负担问题既存“陈病”又现“新症”。从现实来看,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及新减负政策的实行,当前学业负担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表征,其中既有学业负担过重的传统征象,也出现了学业负担的“矫枉过正”以及“转移转嫁”现象。

其四,在问题成因上,教育主体素质所限以及教育行为失当是影响学业负担问题的主因。具体而言,对学业负担问题的教育归因有以下几种:归因于教师素质,如教师观念、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信念等;归因于学生素质,如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归因于学习内容的难度与形式;归因于教学行为,如教学方式、教学策略、教学氛围等;归因于教育评价,如教学评价、学业质量评价、高考制度等。

其五,在问题对策上,学业负担问题治理应围绕教育行为的改善而展开。在具体策略上,综合相关研究可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类:基于课程变革的优化策略,如创新课程形式、降低课程难度、加强课程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基于教学评价变革的优化策略,如评价理念由精英取向转向基础取向,评价内容更加综合、立体,评价形式更加丰富等;基于教师素质提升的优化策略,如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重构教师信念系统等;基于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如强化作业设计的目的性与规范性、差异化设计作业等[1];基于学生自主的优化策略,如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学生高效学习能力等。

(二)心理学视角:个体性与心理特质

心理学视角研究是从学生学习心理出发,力图探究学业负担的微观心理机制,其内容涉及到学业负担问题的定性、成因及对策三大主题。首先,在问题定性上,心理学视角认为学业负担问题实质上就是学生个体的心理投入与消耗问题。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都需要个体心理资源的投入与消耗。心理投入与消耗越高,个体的学业负担感受就越高,反之则越轻。

首先,面对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学生的心理投入与消耗不同,所感受到的学业负担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学业负担问题存在着明显的个体性与差异性。其次,在成因上,心理学视角认为学生的学业负担受个体心理特质影响较大。相关研究揭示,个体的认知负荷[2]、学业自我概念、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心理承受力[3]、人格倾向[4]等心理因素均会对学生学业负担产生重要影响。最后,在对策层面,心理学视角研究主张学业负担问题治理应落脚于改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在具体策略上,研究者提出了教学及学习方式的改进、学业情绪的疏导、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心理环境的优化等策略。

(三)社会学视角:社会问题与特色国情

相比教育学与心理学视角,社会学视角是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对学业负担问题进行宏观探究。从内容来看,其涉及到学业负担问题定性、成因及对策等主题,形成了以下核心论点:首先,在问题定性上,学业负担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学业负担问题虽然从表象上看是“生长”于教育场域,但它其实是“植根”于教育之外的更广阔的社会场域。有学者明确指出,学业负担问题看似是一个教育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社会问题[5]。学业负担问题不仅反映着教育领域中的基本矛盾,更折射出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潜在冲突,因而必须将其置于社会视域下进行考量。其次,从成因层面来看,学业负担问题是众多复杂社会因素合力所致。不少研究揭示,学业负担问题与我国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主流价值等特色国情有密切关联。具体而言,社会流动的压力、家长对教育的高期望、功利主义读书观、“苦学”文化、唯学历意识等,被不少研究者视为造成学业负担问题的主要因素。外在社会因素对教育系统的作用力,经过层层下移最终会落于学生群体之上,从而形成或加重其学业负担。

(四)哲学视角:教育与人性的相互作用

就学业负担问题而言,若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意味着对其广度上的拓展,哲学视角的研究则意味着对其深度上的挖掘。具体来说,就是对学业负担问题进行形而上的思考,透过表面现象去探求其背后的事实与本源。从研究主题来看,哲学视角的研究集中于学业负担问题的定性与成因两大层面。首先在定性上,基于哲学视角的研究将学业负担问题“抬升”为一个深层次的教育学术问题,而非仅为一个普通的教育话题。长期以来,在政府、公众乃至大多数学者眼中,学业负担问题都是一个非常确定、具体的教育实践问题,其中“负担过重”被视为学业负担问题的唯一事实,“减负”成为整个论域的基调。人们对学业负担问题的关注更多集中于外显的方法与策略层面,较少涉及内隐的价值与取向层面。这种浅狭认知既阻碍了人们对学业负担问题的深刻理解,也误导了现实的减负行动,从而使得学业负担问题的治理始终未能触及根本,而陷于反复低效的怪圈。因而有研究者指出,对学业负担问题的研究需要得到深化与升华,需要从事实层面探向规律与价值层面,需要在哲学反思与批判上花更多功夫[6]。其次在成因上,基于哲学视角的研究将教育与人性的作用关系视为学业负担问题的根源。有研究者认为,学生承受并且不逃避过重学业负担这一事实背后存在着人性根源,从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学业负担是学生的内在需要[7]。但亦有研究者指出,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动因,主要在于教育本质的人性疏离、教育市场化的人性扭曲以及教育价值观的人性遮蔽[8]。综言之,哲学视角的研究有利于人们形成对学业负担问题的辩证思考,批判性地看待学业负担问题的表象与实质,冷静对待学业负担问题的反复出现,为现实中的减负行动指引方向。

(五)经济学视角:报偿追求、资源竞争与“囚徒困境”

从研究内容来看,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一般围绕问题定性、成因、表征与对策四大主题展开,形成了以下主要论点:其一,在问题定性上,相关研究认为,学业负担问题根源不在教育之维,而在经济之维,所以应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其利益相关者的行动选择进行分析。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设,教育活动中个体的行动选择均是建立在对自身投入与产出的估量之上,都是为了追求教育报偿。某种行动选择的报偿作用越大,就越会被个体所采纳。例如在减负政策的“督促”之下,应试教育之所以还有市场,便是因为考试分数的可预期报偿仍是最大的。其二,在问题成因上,相关研究认为,教育资源的稀缺与竞争是学业负担问题的源动力。不少研究均指出,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及分配不均,是导致基础教育阶段竞争加剧,进而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9]。其三,在问题表征上,相关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从整体态势来看正陷于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式,它反映与阐释了特定系统中个体的理性选择如何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在当前基础教育减负系统中,便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相关主体为了各自利益而“理性”地回避甚至暗中抵制减负,使得整体减负工程在实践层面走向非理性,从而造成减负的低效。其四,在问题对策上,相关研究建议学业负担问题治理需一方面着力于缓解教育资源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着力于突破当前的“囚徒困境”。具体而言,缓解教育资源的过度竞争既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资源的供给总量,又需要持续平衡教育资源的分配。突破“囚徒困境”的关键在于改变博弈结构,这需要行为主体理性水平的提高,也有赖于相关教育制度的改变与创新[10]。

(六)管理学视角:权力分配与机制构建

学业负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关联着教育系统内外的多方组织或群体,必然会涉及到“管理”这一关键性因子,因而不少研究者基于管理学视角对其进行探究。从内容来看,相关研究聚焦于学业负担问题的成因与对策两大主题,形成以下论点:首先,在成因层面,学业负担问题与教育系统内部的权力分配有很大关系。有研究者认为,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与中小学严重缺失自主权(尤其是教育评价权)是密不可分的。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学校只能被动地接受与执行减负命令,而非根据学校实情自发组织减负行动,因而无法取得真正实效[11]。亦有论者明确指出,由集权型教育制度所主导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是学生学业负担的直接来源。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感觉所有学习任务和压力都是外部施加或转嫁的,因而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内在动力,自然会形成过重学业负担[12]。其次,在对策层面,学业负担问题治理的关键在于管理机制的构建。要使整体的减负工作有序且形成合力,就必须要有统筹管理的意识,而要实现有效管理,则又必须诉诸完善的机制。正如有研究者建议,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应从完善管理机制做起,着眼于改进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强化教育者对减负的责任意识;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必要的学业负担监测与公示制度等[13]。

二、学业负担问题研究的观点比对:共识与分歧

笔者通过对文献的初步分析发现,学业负担问题研究不仅数量庞杂,而且视角多样,所形成的主题与论点也趋于多元。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学业负担问题研究现状,且便于探寻其未来发展趋势,笔者将不同研究的核心论点进行相互比较,梳理出研究者们围绕学业负担问题所产生的主要共识与分歧。

(一)学业负担问题的观点共识

1.学业负担问题的广域性。目前学业负担问题的广域性,已成为学界的基本共识。从共识内容上看,既包括理论范畴上的广域性,也涉及实践范围上的广域性。首先,不同学科视角在学业负担问题研究上的运用与共存,反映了学业负担问题在理论范畴上的广域性。即便是基于单一视角,研究者们也一般会对学业负担问题的广域性给予事先说明。一些持多元宏观视角的研究者更是认为,当前中国情境下的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已超越了简单的学生学业范畴,而扩及到个体、教育与社会的多个维度,综合反映着交织在一起的心理、教育、社会及文化现象。而在学业负担问题不同维度之下,还有许多子维度。仅从教育维度分析,学业负担问题就涉及到微观的课堂教学、中观的学校情境以及宏观的教育制度等多个子维度。其次,现实中学业负担问题所牵连的相关主体之多,证明了其在实践范围上的广域性。研究者普遍认为,从受众来看,当前的学业负担问题不是局部地区少数学生的个体困扰,而是全国大范围多数学生的集体遭遇;从形成来看,学业负担问题不仅源于学生主体的自然“内发”,更源于社会、家长以及学校等相关主体的强制“外铄”。

2.学业负担问题的严重性。在关于学业负担问题的研究中,“沉疴”“顽疾”“绊脚石”“民族之痛”等用语的屡见不鲜,折射出研究者们对学业负担问题态势的基本判断。进言之,学业负担问题表征及其影响的严重性,已经成为大多数研究的基本立场与指向。“过重”被大多数研究者视为学业负担问题的主要表征,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论证了这一点。虽然也有部分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经过公众的议论发酵而有所夸大失真[14],但从整体来看,对当前学业负担问题态势之于学生成长、家庭和谐、教育发展乃至社会进步的严重影响性,研究者们却是毫无异议的。

3.学业负担问题的复杂性。研究者们在学业负担问题复杂性上的共识又可细化为两点:一是形成的复杂性,二是治理的复杂性。首先,学业负担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因”事件得到普遍承认。学业负担问题形成的“多因”既指其来源的多重,也指其机制的多样。从来源上说,学业负担是多重利益主体以各种形式加诸学生身上的复杂结果[15];而从机制上讲,学生学业负担是多因素、多层面、多体系综合影响的结果[16]。其次,学业负担问题治理作为一项复杂工程受到广泛认同。

(二)学业负担问题的观点分歧

1.“谁轻谁重”:学业负担问题的具体样态。在以往认知中,“过重”被视为学业负担问题的唯一样态。但随着减负经验的积累以及相关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过重”只是一种相对突出的表征,不能完全概括学业负担问题的真实样态;“过重”也只是一种笼统、模糊的表达,不能精细地呈现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的具体表现。所以研究们不再满足于对学业负担问题的“过重”判断,而尝试探求学业问题的具体样态。就目前来看,尽管不同研究者均认为学业负担问题既有普遍的共性特征,也表达出大量的个性差异,但对于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的具体样态存有分歧,甚至相互冲突。

2.“谁表谁里”:学业负担问题的真正成因。目前,研究者们对学业负担问题的“多因”虽已达成共识,但在成因结构上存在分歧。具体来说,就是对于学业负担问题的表层原因与里层原因有不同看法。这种分歧在各个层面上均有反映。首先,在宏观层面上,有“教育根源说”和“社会根源说”之分。“教育根源说”认为学业负担问题作为一个典型的教育问题,其根源就是在教育系统内部,而“社会根源说”则认为学业负担问题是社会问题的反映,其根源是教育系统之外的复杂社会因素。其次,在中观层面上,还有“人员说”“物质说”和“制度说”之分。“人员说”将学业负担问题归根于相关主体的能力与素养上,如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水平或家长的教育素养等;“物质说”将学业负担问题归根于各类资源与条件,如优质教育资源、社会资本等;“制度说”将学业负担问题归根于各类政策与制度,如教育评价制度、人才选拔制度或其他公共政策等。最后,在微观归因上,又有“观念说”和“利益说”之分。“观念说”将学业负担问题追源至价值观念与取向上,如学习观、教育观、等级意识、唯学历意识等,而“利益说”将学业负担问题追源至各种利益的争夺与博弈上,如经济利益的博弈、学校名誉的追逐、教育政绩的竞争等。

3.“谁主谁次”:学业负担问题的权责分担。学业负担问题治理是一项需要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工程,对此,研究者们是没有异议的。但是对于在此过程中哪类主体应担负更多的责任,或者说应该以哪类主体为核心,却是见仁见智。综合来看,研究者们把学业负担问题的相关主体一般归为政府、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学生五类。由此对于学业负担问题的权责分担也就形成了五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类观点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认为学业负担问题治理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第二类观点强调社会的根源影响,主张只有通过社会改革切实减缓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才能真正解决学业负担问题[17];第三类观点强调学校的主要责任,认为学校和课堂应成为减负的主阵地;第四类观点强调家庭的必要参与,认为减负的关键在于降低家长的过高期望并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第五类观点是强调学生的主体发挥,认为学生自主减负才是最根本的,外在减负也需要经过学生的内化才能实现[18]。

三、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问题研究的趋势分析:不足与展望

综观现有的学业负担问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与学业负担问题的严峻现实相比还远远不够。同时坦率来讲,学业负担问题研究的整体品质还有待提高,无论是研究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还是研究的精度与效度上都有不足,这大大限制了其对学业负担问题治理的指导作用。鉴于此,未来仍需加强并深化对学业负担问题的研究。结合理论发展特性与实践行动需求,需着眼于以下几方面。

(一)提升学业负担问题的学术地位

研究问题的学术地位直接影响着研究者们对其的重视程度,并进而影响到围绕该问题所展开的学术研究的整体品质。从现实来看,学业负担的相关理论研究仍然滞后于实践层面的迫切需求,其原因归结于学业负担问题的学术地位过低。长期以来,学业负担问题其实一直处于实践“受宠”但理论“遇冷”的尴尬境地。鉴于理论深化之需求,必须对学业负担问题给予学理上的实质重视。这意味着必须站在更加理性的立场来看待学业负担问题的研究价值,并将其置于一个较高的学术地位来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理论探讨,提升学业负担问题研究的学理高度。

(二)加强对学业负担元问题的讨论

学业负担元问题是指关于学业负担的根本性问题,它是学业负担问题“大厦”的地基。要在整体上深化学业负担问题的研究,就必须加强对学业负担元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第一,对学业负担问题基本概念与基本范畴的厘定,比如对学业负担的界定,究竟它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主客观统一的;再如学业负担问题的核心究竟是“过重或过轻”的问题,还是“合理与否”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预设、解读和延伸,不利于不同研究之间的借鉴与共进,所以厘定学业负担问题的基本概念与范畴就显得尤为必要。第二,对学业负担问题基本事实与基本价值的判断,如仍把“过重”视为学业负担问题的唯一事实;亦有部分研究在价值判断上表现狭隘化倾向,仍把学业负担问题局限为单一层面上的实践问题。这些判断上的误识既妨害了研究过程的严谨性,也规限了研究结果的成效性。第三,对学业负担问题大众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区分与转化,学业负担问题是一个典型的“由实践到理论”的问题,其学术探讨难免会受到“先入为主”的大众话语影响,这与学术研究所应有的精确性、严密性与理性化相悖,必须将其大众话语和学术话语区分开来,并且当引入大众话语时,必须对其所表述的事实及暗含的立场与倾向进行批判性地审视,方可转化为相应的学术话语。

(三)探求不同研究视角间的共通融合

研究视角决定着研究者观察及分析问题的方向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会对问题产生不同的认识。我们一般认为,研究视角越多,对问题的认识会越全面、准确,但其实这需要一个附加条件,即视角间的共通融合。如果视角间不能共通融合,此视角“横看成岭”,彼视角“侧看成峰”,最终导致大家要么各执一词、不可调和,要么相互妥协,形成“既是……又是……”的简单叠加式结论,于问题的整体认识无所助益。从前文的论述可以看出,关于学业负担问题的研究在视角上可谓是多样,这无疑促进了人们对学业问题的多维理解与认识。但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根据文献分析发现,基于多种视角融合的研究仍相对较少。从效果上讲,不同视角下的研究只是对学业负担问题进行了各“面”上的描绘,如果不能将各视角共通融合,我们仍然无法形成对学业负担问题立体、透彻的认识,学业负担问题的本质与核心仍在黑箱之中。

(四)寻求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

未来学业负担问题研究,需要在寻求不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上多下功夫:第一,寻求历史研究与比较研究的合理结合。历史研究通过分析学业负担问题在不同时期的表征,可以揭示学业负担问题的演变历程,但不能解释学业负担问题的空间差异性;而比较研究通过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学业负担问题的表征,可以发现学业负担问题的共性与个性,但不能解释学业负担问题的历史生成性。第二,寻求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有机结合。未来学业负担问题研究需要的不是简单的“由定性走向定量”,而应是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因为如果没有定性研究的逻辑明辨与理论建构作为基础,学业负担的定量研究不可能走向深入,而只是进行一些表层的调查分析,得出一些简单而笼统的应对之策;同样,如果没有定量研究的科学设计与数据支撑作为佐证,学业负担的定性研究则可能会一直停留于理论、口号,无法对现实给予实际指导。

猜你喜欢

研究者学业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体育与健康学业质量阐释、构成与超越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业精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