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测度
2021-12-06陈明舟
摘要:物流产业集聚一方面能够通过专业化的分工、竞争效应促进生产率提升,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进而造成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等问题。基于此,阐明物流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对于指导物流产业制定长远规划、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物流产业;产业集聚;区域创新能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
物流产业集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于一体,为社会提供生产性服务,是连通生产和消费的重要纽带,在微观上能够带动和支撑其他产业发展,在宏观上能够促进国民经济提升。因此,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能够很好地体现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受到了国家和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集聚的主要體现,全国各个省市将园区建设作为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其数量正在不断增多,物流产业的集聚效应愈发显著。
一、核心概念
(一)物流产业集聚
物流产业虽然是发展时间较短的新兴产业,但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对于物流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较为代表性的是认为物流产业集聚指的是物流产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中呈现出的高聚集性。各个分散的物流实体通过不断地竞争与合作,协调自身的物流资源,凭借前向、后向联系形成集聚,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高度集中,从而形成了一种高专业化水平、密集型的一体化运作模式。物流产业集聚存在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其一是便捷高效、流程运行的集中和分销网络;其二是具备先进的运作模式,凭借大型、先进的物流基础设施,构建出物流产业园,创造出物流产业的技术和服务优势。并且物流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竞争和共享机制使得其具备了资源整合、专业化分工、产业依附等特点。
(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要素生产率可以理解为某种要素投入后的产出变化情况,例如资本要素投入后使得产出发生变化即为资本生产率,技术要素投入后使得产出发生变化即为技术生产率。早期学术界通过分解生产函数对要素生产率进行研究,发现各要素增长率相加的总值与产出增长率不相符,即产出增长率大于要素增长率的总值,这部分的余值就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并认为这是由于技术进步产生的。随后经过学者们不断的研究和补充,将产值增加原因扩展为教育水平、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环境的优化等。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不被要素边际报酬递减影响的优点,因此能够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很好地衡量经济增长和产业增长的健康状况。
由于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日益突显,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将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全要素生产率只注重目标产出不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非目标产出加入进来,例如能源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等使得其更加全面客观。在研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早期阶段,有学者将污染物排放作为变量引入到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中,但在传统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指标体系中不存在这一变量,这就使得测算结果出现偏差。
二、物流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
物流产业虽然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但其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通过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发现,关于物流产业集聚对经济指标影响的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少。有研究者以物流产业作为立足点,选取我国31个省、市、区测算其全要素生产率以研究物流产业集聚对其的影响机制,结果得出物流产业集聚能够通过提高专业分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从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对于提高周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两个方面研究物流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其一,集聚效应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受到物流产业集聚的积极影响;其二,拥挤效应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受到物流产业集聚的消极影响。
三、物流产业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的测度分析
产业集聚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互有利弊,一方面产业集聚能够通过共享技术和基础设施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产业集聚也会造成竞争过度,形成拥堵效应降低生产效率,破坏生态环境。而物流产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测度分析做进一步的研究。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为了对物流产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测度分析,选取了以下相关变量,分别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LS)作为被解释变量,物流产业集聚程度(WL)作为解释变量,经济发展水平(JJ)、区域创新能力(QY)、对外开放程度(DW)、物流基础设施(JC)、能源生产率(NY)、劳动生产率(LD)和政府干预(ZF)作为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国内人均生产总值进行衡量,其数据来源于2004-201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区域创新能力通过区域专利数量进行衡量,并取对数处理;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区域进出口总额进行衡量,也进行取对数处理;物流基础设施通过单位面积的公路、铁路以及河道总里程进行衡量,也进行取对数处理;能源生产率通过物流产业增加值与能源消耗总量之间的比值进行衡量;劳动生产率通过单位物流从业人员的物流产业总值进行衡量;政府干预通过国家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衡量。
(二)实证分析
物流产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4837,并且P为0.0804<0.1,因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受到物流产业集聚显著的积极影响;物流产业集聚的二次项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回归系数为-0.2692,并且P为0.0029<0.01,因此物流产业集聚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倒U型关系。当物流产业集聚度处于较低水平时,产业集聚能够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主动打通物流产业链,将产业链上游与下游产业集中起来,在产业集聚区域中进行产品的生产、包装、存储收揽件等活动,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另外,产业集聚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推动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不但能够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而当物流产业集聚度过高时,市场需求与供应则不相匹配,物流企业之间的同质性竞争过大,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污染问题加剧,生态环境将会受到巨大的破坏。并且过高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使得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大量企业的需求,生态环境和经济将会承受过大的压力,从而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消极影响。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得出物流产业集聚的最佳点为1.1124,表明物流产业存在最佳集聚度。可以理解为,当物流产业集聚度小于1.1124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受到物流产业集聚的积极作用;当物流产业集聚度大于1.1124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受到物流产业集聚的消极作用。因此,为了实现物流产业的绿色高速发展,不能一味地注重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的建设,只顾提高产业集聚度,而应该根据区域物流发展特点,因地制宜,以长远的眼光制定物流产业发展的合理规划,防止产业集聚程度过高而阻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四、启示
第一,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因地制宜地推动区域物流产业适度集聚。
实证结果表明,物流产业集聚度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倒U型关系,并且其最优的物流产业集聚度为1.1124。针对物流产业集聚度较低的区域,提高物流产业集聚度是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物流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各地区应当通过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实现物流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体而言,政府可以规划建设与市场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相匹配的物流产业园,通过政策扶持和租金减免的形式进行招商引资,吸引高质量的物流企业在产业园安家落户,使得产业园物流产业集聚度达到最佳水平,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溢出效应,推动产业发展,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除此以外,政府还可以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集聚区域周边设置物流集聚区,实现产业链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制造业集聚区附近设立专门面向于生产制造的物流集聚区,在商贸中心构建面向于商贸的物流集聚区,在电子商务和零售集中的区域设立面向于生活服务的物流集聚区等。针对物流产业集聚度较高的区域,其过高的物流产业集聚度阻碍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就需要各地区进行物流产业的重新规划和布局,通过区域物流产业的合理规划布局,适当降低物流產业集聚度,缓解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压力,解决生产率下降的问题。
第二,增加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物流技术发展。
在宏观层面上,各地区应当加强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结合互联网先进技术,实现物流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发展;加强区块链和物联网技术的普及程度,使产业链中的生产制造企业、供应商、物流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通过资源、技术、信息的共享,有效进行控制和监管,以创新能力的提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在微观层面上,各地区应当引导鼓励物流企业进行绿色环保、低碳高效的技术创新,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各地区还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物流产业从业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提高环保节能技术,进行工艺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琴梅,张婷.物流业集聚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以西部7个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2)
[2].刘柳.物流产业集群企业间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网络嵌入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21(3)
作者简介:陈明舟,1989年8月25日,女,汉族,籍贯山东蓬莱,硕士研究生,职称初级,研究方向贸易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