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服之美与传统文化教学

2021-12-06文思棋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汉服传统文化

文思棋

内容摘要:汉服是汉族的传统服饰,其美在不少文学作品中已有体现,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本文试图从汉服之美作文化解读,探讨赏析汉服之美对中学语文古代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汉服 中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在我国,汉服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及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对汉服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所了解,并将我国优秀传统礼仪、服装文化发扬光大。

一.汉服概述

(一)发展历程

汉服全称为“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

“汉服”一词最早记录在《马王堆三号墓遣册》,最早正史记载在《汉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1645年,满清入关后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于是,汉服文化开始消亡,于19世纪中叶才走向复兴。

(二)文化内涵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并在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体现了当时的儒家“天人合一”、道家的“虚无”思想。

后来,各个朝代均依周朝的宗法,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的和服、韩国朝鲜等地的韩服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对比来看,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娴雅,崇尚自然、本真,爱好和平的民族性格。

汉服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是珍贵的民族财富。

(三)服饰特点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清淡平易,讲究天人合一。汉服的款式繁多复杂,形制主要有“深衣”制、“上衣下裳”制、“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帝王百官最隆重、最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

二.语文课本中的汉服文化

(一)汉代的汉服文化

古诗词中常有关于汉服的描写,比如《汉乐府》中的“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诗经》中的“衣”常有不同的表达,比如:《国风·邶风·绿衣》中,其中的“衣”指外衣,“裹”指内衣,“絺”指的是细葛布,“绤”指粗葛布。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借华丽衣饰讽刺卫宣公夫人(原为他儿媳)姜宣荒淫无耻。诗中的“象服”指镶嵌珠宝绣满彩色花纹的华丽礼服,“翟”指绣长尾野鸡图案的礼服,“展”指象服内的红色绉纱礼服,“绁袢”指贴身内衣——这些古代专有名词初次阅读时晦涩难懂,要指导学生进行形象记忆。

秦汉时期,除齐纨、鲁缟享有盛名外,尚有吴绫、越罗、楚绢、蜀锦等名品。至东汉时,海南、云南等地开始兴起棉花的纺纱织布工业。布帛根据纺织工艺可细分为锦、绫、罗、绢、纱、绨、绡、绉、绸、缎等等——可以看到当时的贵族阶层已经在穿衣上追求舒适、美观、大方了。

在当时繁荣地带,汉族人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欢饰玉佩玉。在古代,常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以玉来比喻人的美德,可见在当时的贵族公子群体中,玉已经是一个人的精神风貌的象征。李商隐《无题》中的“蓝田日暖玉生烟”,指的就是:“《搜神记》中杨伯镛得人指点种玉而最终抱得美人归”。

常言“玉不离身”,所以当时男子喜欢以玉佩作为定情信物赠与心爱的女子。

除玉之外,汉服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剑、绶、印、笏、牙牌等等。这类名词在文言文和诗词中常有涉及,初次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们的区别,辨别各自的特点。

(二)唐代的汉服文化

到了唐代,传统汉服服装设计上就有所改变,唐代的汉服的特点是设计上更加开放,唐代女装的特点是以“裙、衫、帔”三种形式为主。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从《步辇图》、敦煌的《飞天》等作品中可以形象生动地看到。

这时候服装更加雍容华贵,和当时国力的强盛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除此之外,诗词中对唐代的“汉服”也有记录和描写:王维《和贾至散人早朝大明宫作》中说:“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以看出当时汉服已经逐渐流行成了唐装,雍容华贵的服装用色更加大胆、明亮,材质也更加讲究,已经成为了唐代对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贵族女子在面部也喜欢化妆成鹅黄、花钿、妆靥等,在头上喜欢插上玉簪、金钿、步摇等,追求走路形态的优美和妩媚。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语:“云鬓花颜金步摇。”这说明,唐代贵族女子的髻式繁复,很多人喜欢在髻鬓上插金钗、犀牛梳篦来展示自己柔美的一面。

晚唐“花间派”词人温庭筠有词《菩萨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这样写:“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就能体现时少女中流行的妆容,贵族女子喜欢在脸上贴上花黃、抹上胭脂,而唐代女服主要为裙、衫、帔,诗中的“罗襦”指的是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当时的民间流行过“三月三,上巳节”,女子好在这时结伴出游踏青。这一繁华景象从杜甫的《丽人行》中可得一见:“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荷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际稳称身。”

(三)宋元明时期的汉服文化

1.面部装饰文化。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唐朝妇女流行广插钗梳,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在面部贴珍珠、额头贴梅花金钿等作为装饰。

欧阳修《诉衷情》词中有语“呵手试梅妆”,指的是当时女子好效仿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作梅花妆,在眉宇间画一朵梅花作为妆饰。

李清照《永遇乐》有词曰:“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翠冠儿”指的是“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而“雪柳”在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蛾儿雪柳黄金缕”中也有出现,在宋代,“雪柳”是指女子面部的装饰,因为当时贵族喜欢乘“宝马香车”出游。晏几道的“心字两重罗衣”一句的注解是:衣领屈曲如心字。也能较好地看出当时汉服的改良,更加注重体现女性的身材曲线的柔美从中也能看出女性的独立意识正在逐步觉醒。

2.帽饰文化。“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额帕)”并称为汉族妇女的八大首饰,其中宋元时期除了发髻等饰物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不论男女均喜戴冠,比如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行冠礼,二十岁也叫弱冠之年。

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说:“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说明达官贵人大多都喜欢佩戴帽饰。

3.霞帔文化。霞帔的起源可追溯到汉代,在北宋时期,霞帔上就出现了霞帔坠,大多是鸡心型,装饰以对禽、花卉为主。

此时,霞帔被分成了两种,一种是舞女身上穿戴的霞帔,一般为直帔,样式上继承唐朝的披帛,可以随舞者舞蹈时的身姿而动,十分灵动飘逸。还有一种则是命妇礼服、后妃常服上的一种配饰。宋代对霞帔做了明确规定:“非恩赐不得服。”可以看出,此时服装——霞帔成为了一种名号,一种身份的象征。

在明清古装剧中,到了出嫁时候,一般有身份的贵族女子的标配都是“凤冠霞帔”,其中凤冠指的是带有凤凰图案的装饰,而霞帔则是指一种从肩上披到胸前的彩带,类似于现代的披肩。通常是由锦缎制作而成,在彩带的最底下悬挂着用金或玉石制作的坠子。从陕西西安草场北魏坡出土的陶女佣可以看出,当时的霞帔和衣服有所区别,里面必须穿有内衣才可外出。

到了明朝,霞帔的使用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根据用色和图案,霞帔被分成不同的等级,成为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一种标志。明代服制对霞帔坠子材质也做了明确规定:一品可用玉坠,二品至五品可用金坠,六七品可用镀金银坠子,八九品只能用银坠子。不同品级的命妇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不得逾越。而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霞帔和凤冠的组合成为命妇礼服的定制,霞帔在女性服制中的地位上升到了最高等级。

4.花丝镶嵌。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这种技艺,最早可追溯到战国两汉时期的“金银错”,唐宋时期的花丝技艺更多地是被广泛运用到首饰上。

这种技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在定陵出土的明代万历皇帝的生前心爱之物——“金丝蟠龙翼善冠”就能作代表。

花丝镶嵌和景泰蓝、玉雕、漆雕等八大工艺门类,合称为“燕京八绝”,号称来自中国皇家的极致手工之美,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

花丝镶嵌的名贵首先来自它的材质,其次则是工艺。材质上看,一般是选用贵重的金银,通过压条,抽成发丝一般的丝,通过掐、填、堆等多种传统技法,然后弯曲成各种造型,镶嵌以玛瑙、翠羽等宝石。从工艺上看,程序复杂、耗费时日,可谓是凝聚着无数匠人的心血和汗水。后世赞叹:采金为丝,妙手编结,嵌玉缀翠,是为一绝。

(四)清朝的汉服文化

到了清朝时期,能够较好地体现汉服文化的比如古典名著《红楼梦》,“戴冠”是宝玉的经常妆扮。对宝玉的描写是头戴“嵌宝紫金冠”。我国古代,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稱为“头衣”,主要有冠、冕、弁、帻。

宝玉的另一常戴头饰是“二龙抢珠金抹额”。明朝是抹额最盛行的时期,材质样式繁多,彩锦、丝帛、狐狸、貂毛等,其中貂狐之皮最贵重,这种毛茸茸的抹额又被形象地称为“卧兔儿”。到清代,抹额仍旧流行。

通过服饰也可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学生把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比如:林黛玉的服饰比较偏素净,用色简单,能够体现其简单率直的性格;宝玉的身份尊贵、性格女性化,所以服饰的色彩也比较亮丽夺目,以红色为主,衣服材质比较精致、华贵。

三.研读汉服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一是要继承汉服中的深厚文化底蕴。文化自信体现在服装自信,只有从深层次认识汉服、认同汉服,才能更好继承、发扬汉服文化。重要的是精神内核上的肯定和发展,而不是仅仅形式上的复古。

二是要始终坚持创新型发展,以开放心态接纳各民族优良服饰。在时间的不断发展中,服饰可以不断改良,适应现如今人们的审美特点,加入当今潮流文化的优秀因素,深入挖掘汉服中蕴藏的民族智慧和经济价值。

三是要把汉服作为学生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汉服样式独特、载体丰富,在古代服装文化中独领风骚。

参考文献

[1]汉服文化对高校青年群体的影响解析[J].江佩珊,俞梦歆,黄晶,周可宁.国际公关.2020(10).

[2]浅谈当代汉服复兴运动对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意义[J].何嘉欣.西部皮革.2019,41,(08).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汉服传统文化
汉服新“江湖”
上台说汉服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汉服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