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空中丝绸之路探析
2021-12-06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指挥部朱维荣
□ 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指挥部 朱维荣/文
2021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明确,中国民航将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打造西安、郑州、昆明、乌鲁木齐等“空中丝绸之路”核心节点。作为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聚焦“十四五”,主动谋划,着力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构筑互联互通的国际空中大通道,是云南融入国家战略的创新举措和时代机遇,对于加快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必要性
云南是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前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特殊的辐射功能和区域优势。纵观我国西南的地理区位、周边关系以及发展构想,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没有海路优势,陆路主要局限于近邻。因此,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门户,对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建设面向亚洲、非洲及欧洲的辐射中心,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民用航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一)构建面向西南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古往今来,云南在对外经贸合作方面都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中国与14个国家接壤,由于喜马拉雅山脉“天然屏障”阻隔,西向、南向互联互通障碍较大。而云南作为亚洲大陆的地理中心,与越南、老挝、缅甸相邻,相互交往历史悠久,公路、铁路、航空联通方面优势明显。如果我们把千年历史的蜀身毒道、茶马古道称为“滇路之古商道”时代;滇越、滇缅铁路、驼峰航线则被称为“生命线”时代;而进入到21世纪,随着昆曼大通道、澜沧江航道、昆明长水机场、泛亚铁路东线等一系列通道的畅通,一条条道路与航线像触角一般向南、向西延伸,最终辐射整个世界,云南进入了“国际大通道”、“空中丝绸之路”时代,这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践。
(二)构建面向西南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是第三欧亚大陆桥的破局与促进
第三欧亚大陆桥构想于2007年提出,规划从深圳港出发,并以昆明为枢纽连接东南亚、南亚,途径西亚、土耳其进入欧洲,抵达荷兰鹿特丹。然而,10多年过去了,第三欧亚大陆桥推进速度缓慢,究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地缘政治的问题。当前打破第三欧亚大陆桥困局最好的途径就是构建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这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有很好的案例与实践。1942年“驼峰航线”是抗日救国运输线,是飞虎队、中国航空公司携手在喜马拉雅山脉开辟的战略物资空中运输通道。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末是中国外交史上第二个建交高潮,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而当时面对美苏两霸对中国的围堵与封锁,从昆明飞往东南亚、南亚各国及非洲的空中通道,成就了新中国辉煌外交的大好局面。第三欧亚大陆桥困局在近期内难以破局,当今美国又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极限施压,以史为鉴,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将是时代破局之举。
(三)构建面向西南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
据统计分析,在各种运输方式之中,通过航空的运输量不到全部运输量的7%,但全球范围约49%以上的贸易价值是通过航空运输实现的。在全球新冠疫情几乎失控、国际民航运输量跌至冰点的情况下,中国应对疫情成效显著。疫情期间,航空在旅外人员撤离和抗疫物资运输方面发挥了陆路和海路无法比拟的作用。2020年全国航班量恢复至2019年的63%,旅客运输量首次超过美国排名世界第一。在防控疫情方面,中国民航采取了积极有效的“五个一”政策、“一国一策”、“ 奖励机制与熔断机制”并施,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航主管部门、航空公司分享了中国疫情防控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携手国际民航共同应对疫情,积极促成航空业恢复。疫情当前,航线就是火线,客舱就是方舱,机场就是战场,民航人用心用情守护“空中生命线”。“空中丝绸之路”充分体现其时效性、通达性和可靠性,航线航班的及时调整和安排,是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起应对新冠疫情的“命运纽带”和“生命通道”,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的时代机遇
我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世界各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求,是区域合作的必然趋势。“空中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机遇与挑战并存,未来需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对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作好预判,才能创造更多发展机遇,带来更多合作条件,实现各方互利共赢。
(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重构有利于面向西南开放“空中丝绸之路”的系统构建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秩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各国政府本应扩大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但是美国政府导演了一场高度危险的地缘政治斗争,借疫情发挥,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频作文章,企图借机转嫁矛盾、甩锅他国,频频把中美双边关系推到悬崖边缘。新冠病毒作为全人类公敌,目前还在全球肆虐,截至2021年8月6日,全球感染病毒人群已过2亿人,死亡427万人 ,危害极其深远。疫情终将过去,但伤痕难免。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当全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的国际格局更加扑朔迷离,“一带一路”倡议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未来是“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转型的战略机遇期,系统构建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必将大有可为。
(二)双循环战略实施有利于推动面向西南开放“空中丝绸之路”网络布局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与环境,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大国竞争与博弈日趋激烈,国际外循环受限受阻,特别是西向、东向与欧美贸易往来阻力加大。2020年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诞生。同时,中国正谋求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协议,意味着中国在全球贸易市场上会有更自由的天地。2020年,我国与东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7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取代欧盟、美国成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立足区位优势,以昆明长水机场为枢纽,构建4小时航空圈,覆盖全球50%的人口的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是新时期云南实施双循环发展的重大突破口。
(三)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推进有利于拓展“空中丝绸之路”的发展空间
“十四五”期间,云南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水运、综合交通枢纽和智慧交通将同步建设,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民航业是云南交通的优势项目,航空运输量一直位居全国民航前列,并成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服务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云南发展民航业和航空经济具备良好的条件和优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十四五”期间,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应以构建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为战略突破,确定市场布局、航线网络、运营模式、重大目标和政策举措等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实施昆明航空枢纽建设,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具有强大综合保障能力的国际航空枢纽,构建通达完善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有利于抢占发展先机,提升国际竞争力,满足云南地区快速增长的国内国际航空市场需求,积极促进云南从航空大省向航空强省转变。
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的建议
由于全球疫情关系,2020年成都、重庆、昆明机场旅客吞吐量破天荒分别排名世界第3、6、9位。“十四五”是民航人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的五年,云南民航责任重大。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云南民航人的航空强省梦务必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在行动上。
(一)积极推进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高水平打造“空中丝绸之路”枢纽港湾
昆明长水机场于2012年6月转场运行,各项生产指标增长迅猛,至2019年旅客吞吐量达4807.6万人次,超过一期工程设计容量4500万人次指标。为打造中国门户枢纽机场,巩固其在南亚、东南亚的地位和作用,2019年,国家批复了《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2021年《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根据批复,该项目设计目标年为2030年,预测旅客吞吐量9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飞机起降架次63.3万架次。未来,昆明机场通过枢纽战略规划的实施,必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中极其重要的辐射点,服务中国、服务东盟、服务世界。为促进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建议如下:
一是将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和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昆明核心节点规划“两规合一”,系统研判、总体统筹、科学谋划航线网络、市场布局、合作形式、通关监管、运营模式、主要政策措施和重大目标设计,在新发展阶段编制实施行动计划。
二是鉴于昆明周边的地形地貌,在半径50公里内难寻第二机场场址,为拓展云南航空产业发展空间,必须用好用足昆明长水机场场址。不局限于机场红线,可放眼空港经济区、昆明市、滇中新区的总体规划,提前对接并相互优化,尽量避免规划缺陷、重复投资、运行弊端,共同促进长水机场空陆侧协调融合发展。
三是为确保云南民航业可持续发展,在昆明长水机场改扩建工程阶段,特别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面,必须认真研究、多方案必选、审慎科学决策、减少投资风险,避免造成建设和运行的重大缺陷或隐患。在综合交通枢纽方面,应该兼顾服务空港经济区和长水机场,综合高铁、城铁、地铁、公交等运营环境及效率,综合、优化交通枢纽布局、功能,并充分考虑与沪昆高铁交通网有机融合,确定合理、科学的建设方案。
四是加快昆明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项目审批和建设资金安排,一次批复、分期分步实施。尽可能争取在疫情影响航班减量期间,加快实施对运行影响较大的不停航施工项目。
(二)积极巩固和拓展国际航线网络,高质量打造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目前云南国际航线网络结构仍需进一步完善,对西亚、中亚、东北亚覆盖不足,中远程航线特别是洲际航线较少,国际航线培育、市场开拓严重滞后。为加速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建议如下:
一是结合RCEP协定,探索区域内航空自由化和一体化,争取、鼓励、支持外航在现有航权安排外,在云南经营客、货运第五、六、七航权,以进一步推动云南民航对外开放水平。
二是开发利用好空域资源,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确保昆明长水机场航线布局合理,达到地面保障有力、空中运行顺畅。同时探索“低空开放”试点,促进云南通用航空发展。
三是支持、扶持基地航空公司发展,从机队规模、机型选配、客货兼营等方面加强引导,形成结构合理、竞争力强、运行效率高的航空企业联盟,充分挖掘、培育、开发云南航空市场潜力。
四是打破时刻资源限制,不断扩展昆明长水机场保障能力,为全面构建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保驾护航。
(三)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高效率营造航空服务体验模式
建立健全云南省航空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结合《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协调解决枢纽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政策落地,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加快枢纽建设。建立健全云南省民航业军民协商协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响应国家军民融合方针政策,促进军民航深度融合发展。为促进云南民航发展,高质高效为旅客、货主服务,建议如下:
一是鉴于民航设施建设在云南对外开放、互联互通、国防戍边、脱贫攻坚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积极推动把构建中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规划实施方案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等重大国家规划之中并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二是结合滇中新区、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建设,加快建设完善综合保税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国际快件中心,充分利用好自贸区带来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机遇。
三是建设统一集中一站式作业模式的航空口岸大通关基地,实现对航空货物统一高效监管、查验和检疫,以及便捷高效的一站式通关服务。
四是简化联程航班、通程航班的通关监管,从高效监管、为通关提速出发,利用大数据和科技手段,创新监管方式,努力为国际联程航班、通程航班监管创造更便捷的通关环境。
(四)积极探索参与国外民航领域合作,高起点打造民航业共商共建共享的命运共同体
合作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民航业的合作与发展也是未来民航领域对外开放的主题。为促进云南民航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快与国际民航业的深度接轨与融合,建议如下:
一是通过“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国外管理先进的机场公司入股或参与管理,实现优势互补,共促发展。可谋求在机场管理、物流服务、航线开发、建设融资等方面展开合作。
二是通过“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参与国外民航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探索航空公司设立或收购,航线经营与开发,实行一体化运作。目前,暹粒吴哥新机场和柬埔寨JC航空就是云南航空产业投资集团、云南景成集团与柬埔寨在航空领域的投资合作项目。
三是通过“扩链条”的方式,加强国外民航技术创新优势与我省工业制造优势相融合,促进诸如大型枢纽机场行李自动分拣国产化、通用航空飞机制造等项目的推广运用,不断提高我省民航工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
四是通过“敞开门”的方式,促进国家之间的客货运“签证互认便利化”,简化签证手续,推进RCEP框架下“旅游一签通”协议,不断谋求加大国际主要客货源地的开放力度。
(五)促进航空货运业务发展,高标准打造南亚东南亚航空物流集散中心
促进航空货运发展,对集聚和优化航空要素资源配置、提升航空物流国际竞争力、促进民航业和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云南民航货运业务发展,打造好南亚东南亚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建议如下:
一是高标准建设昆明长水机场东货运区,衔接好综合保税区,不断提升空港物流货运能力和利用率,强化机场空陆侧设施的协同联动,促进航空货物运输服务。
二是在现有货运航空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和培育航空货运企业,支持货运飞机引进和运行,扶持货运航线开辟,不断开拓航空货运市场。
三是积极构建通达全球的航空货运网络体系,结合国家重大战略,深度参与国际合作,积极申请成为特殊商品进口指定口岸,促进陆港、海港、空港联运,提高“空中丝绸之路”运行效率和效益。
四是加强民航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参与运价、结算、跨境电商业务,并依靠国际航协协调和沟通政府间政策,解决实际运作困难。积极发展国内外货运代理,开拓欧美、中东、非洲等国际代理网络,促进国际快递业务以及海空多式联运业务发展。
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构建面向西南开放的“空中丝绸之路”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也是对当前部分大国逆全球化的反制与突破。“空中丝绸之路”作为“一带一路”倡议面向西南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赋予了新时代的神圣使命,是践行周边国家“亲、诚、惠、容”的具体探索,根据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深化沿线国家在飞机制造、航空运输、装备升级、技术创新、管理输出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将形成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促进经济建设与民航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