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康巴藏区民间工艺的传承转化路径

2021-12-06周裕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民间工艺唐卡藏区

周裕兰

(四川民族学院 美术学院, 四川 康定 6260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既需要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1]康巴藏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民间工艺, 这些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彰显着各民族百花齐放的文化特色。 传统藏区的民间工艺, 蕴含着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以及实践经验,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发展, 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困境,藏区民间工艺传承人老龄化,传承链面临中断的危险,现有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等问题相继出现。因此,振兴开发传统藏区民间工艺,培育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焕发藏区民间工艺的活力是传统民间工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导向。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 对康巴藏区民间工艺传承方式、存在问题以及创造性继承作出思考与探索。

一、康巴藏区民间工艺传承方式

多样化的藏区民间工艺是藏区民间工艺发展的保障性基础, 对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历史才能够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我们在保护这些传统技艺时应该注意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没有了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消失,即所谓‘人亡艺绝’”[3]。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一定的传承方式和传承场[4],藏区民间工艺的传承可分为如下四种。

(一)家族型传承

家族传承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家庭单位为基础,对民间工艺进行世代传授。中国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以家族为核心的传承模式,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凝聚力量, 不仅为农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还为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建起了桥梁。 这条“传承链”代代相传、从未间断,为社会留下了宝贵的文化价值和精神财富。

手工艺世家的家族式传承,完整保留了“祖传”这一家族财富, 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及传承特点。进行家族式代际纵向传播,可以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保护, 保留民间工艺的完整性。

(二)师徒型传承

近年来一些老艺人的传统保守思想减弱, 开始尝试招收新徒弟。 师徒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师傅在作为教师与家长双重身份的同时又具有主体的权威性, 徒弟对师傅更多的是敬畏与尊重, 师傅与徒弟之间也在努力营造着家庭氛围。

由于传统家族制无法满足民间工艺生产的需要,招收徒弟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带来经济效益,又为技艺的传承找来可靠的接班人。 师傅在传授徒弟技艺的同时,不仅要考虑到徒弟的人品,还要看重徒弟学习技艺的天资和悟性。 手工技艺需要周期性的学习, 师傅的言传身教在很多方面都会对徒弟产生影响,徒弟与师傅在长时间的相处后,彼此更加信任、亲如一家。

(三)培训型传承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它的传承需要特定的时间和空间[5]。 政府通过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开展以培训为主的传承方式,培养人才,发展文化,切实保障非遗文化的传承。

(四)工厂型传承

民族文化的发展往往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先导,中国各少数民族的优良文化都是在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弘扬积累传承下来的[6]。工厂型传承模式以企业为阶梯,以就业为导向,既有效推动了地区产业的发展,又保证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藏区民间工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民族文化通过“传—承—积累—传”的流程,就像文化加工厂的一道道生产工序,每一个社会成员、每一代的人都是这个环链的有机组成部分。 某一个环节的脱落都将影响文化的再生产, 而在代际传承环链中的脱节,则直接导致文化的断裂和中止[7]。 藏区民间工艺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表现于民族传统产业中,若传承链出现衔接问题,藏区民间工艺则面临失传和断代的危机; 而且, 藏区民间工艺生产规模较小,不利于市场竞争。 如此一来,民间工艺的活力日渐逝去,民族传统产业将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

(一)传承面临困境

首先,传承人思想观念保守,家族式传承技不外传。拥有高超技艺的老艺人普遍年龄偏大,守旧观念致使家族式传承中有部分老艺人不愿将自己的 “独门绝技”传授予外人。 若家族式传承断代,传承链中断,宝贵的非遗文化将被带入黄土。 因此,解决好老艺人的传承问题是关键。

其次, 师傅传授模式固化, 缺乏理论发展和创新。 传承学徒制表现为“师傅教什么、徒弟学什么”,徒弟缺少创新能力。加之自然环境条件受限,地区封闭性较强, 阻断了与其他地区手工艺人的交流学习机会,形成产品制作的固化思维。师傅的传授方式大多以实践为主,以“口授相传”的形式指导,徒弟只能在学习中获得动手能力,缺乏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可持续发展较弱。另外,师徒传授以小范围的圈内形式进行,影响范围小、耗时长。

最后,年轻人对藏区民间工艺不感兴趣,缺乏传承意识。作为传承的最佳主体,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知之甚少, 认识存在偏差, 认为民族文化 “落伍”“老土”,年轻人认同度不高,主体意识浅薄[8]。如今,年轻人更侧重于外出求学, 或考公务员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他们不愿意耗费时间接触手工艺,使得许多老艺人手中的“接力棒”传不下去。 现代价值观念与生活需求的改变对青年一代影响日渐深入, 手工技艺有其高超的艺术性、产品的微利性、制作手工性、技艺学习长期性等因素,年轻人不愿学,民间工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9]。如何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下去, 与年轻人发展出紧密的衔接是传承的关键。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吸引到年轻人,让他们更加了解并喜欢这些传统技艺是如今民间工艺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生产规模较小

首先,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多以小作坊为主。采用前店后院的家庭式小作坊生产,规模较小、产量低、竞争力薄弱,难以适应产业化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并不意味着追求销量, 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更应保留产品的内在神韵。因此,如何在品质与产量之间取得平衡是民间工艺规模化发展的重点。

其次,工厂垄断生产,民间小作坊无法立足。 工厂采取从小作坊那里低价批发、高价分销的模式,垄断市场,从中谋取暴利。民间小作坊只做产品加工为工厂提供廉价劳动力,从中能获取的利润很少,这便严重挫伤了民间小作坊的生产积极性。

最后,传统家庭作坊制生产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家庭作坊制生产的弱点在于出产量低, 制作产品耗时长,价格相对昂贵,难以适应普通消费者对于中低端产品的需求。民间艺人手中缺乏资金,无法扩大生产,生产效率低,出产速度慢,销路无法拓宽,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优势。

三、藏区民间工艺的创造性继承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0]。 康巴藏区的民间工艺经过长时间的挖掘与发展,才有了如今规模。如何将这些前人积累的心血传下去、走出去,促进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是创造性继承的重中之重。

(一)培养传承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经百年积淀传承至今, 凝结着各民族的经验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藏区民间工艺展现了民间艺人精益求精、专注细致的工匠精神,这正是青年一代所需要的精神品质。 要培养青年一代的民族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我们就要引导青年多关注传统文化, 学习和了解藏区民间工艺的文化核心理念,形成正确认知,深刻理解传承文化的价值所在。

一是开设培训体验班。 藏区各级政府借助培训机构组织手工艺培训体验班, 藏艺通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前身是2001 年成立的玉妥云丹贡波医疗中心,其发展基础要追溯到20 世纪80 年代麦宿地区的手工艺培训项目。 玉妥云丹贡波医疗中心的宗旨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与高原生态环境, 开设了唐卡、纺织、雕刻、陶艺、铜铸等多种专业培训班。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培训规模已扩大到包括15 种藏传工艺的27 个班,囊括五省藏区700 余名学员。 目前已有300 名学员熟练掌握了相关技艺, 能够生产出多种具有鲜明藏族传统特色的工艺佳作。 400 余名初级学员还在学习中, 这种培训规模还将继续扩大,他们将成为世代传承藏族手工艺文化的宝贵火种。

二是开设传习体验班。 非遗传习所是非物质遗产传承平台,它的宗旨是要让年轻人了解认识非遗,热爱、醉心、潜心创造于非遗。 在甘孜州白玉县河坡乡普马村, 河坡藏族金属手工制作技艺传习所就招收了几十名这样的年轻人。 白玉县副县长扎西拥珍介绍,为了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政府组织民间艺人教授年轻人技艺。根据补贴政策,国家级艺人每人每年补贴1 万元,省级艺人每人补贴5 000 元。每带一个班,艺人们还能获得1.5 万元左右的补贴。培训是实现终身教育最为灵活的方式之一, 在注重创新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培训受到了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手工艺行业也不例外[11]。 在康巴藏区,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开设培训体验班, 对传统藏区民间工艺进行了有效保护。

三是推进项目建设。建设德格麦宿非物质文化、白玉河坡民族金属手工艺、甘孜县格萨尔文化、炉霍县郎卡杰唐卡4 个州级文化产业园区, 加快推进德格雕版印刷博物馆、甘孜格萨尔王城、白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中心等项目建设,推动唐卡、泥塑、藏绣、藏刀、土陶、木雕等产业集聚。

四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党和政府出台财政奖补政策,对首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州级文化创意奖的民族文化企业分别给予20 万元、15 万元、10 万元财政奖补,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组织企业参加文博会、西博会、“圣洁甘孜·走进北京”、成都文创周展览营销活动,组织营销推广唐卡、牛羊毛绒、银器、陶瓷等,让这些民族手工艺品远销印度、尼泊尔、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年产值达到1.5 亿元。 国家还十分重视支持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势,发展民族地区的优势产业[12]。以厂办班的形式不仅在传承方式上有所创新, 而且带动了当地就业,增加民间工匠的收入,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传承载体和传承方式的不同,每种遗产的传承模式都会有很大差别[13]。 它的传承核心在于传承人, 无论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传承,还是传统师徒制的传承,或是政府组织的培训班和民间艺人开设的工厂, 这些形态各异的传承方式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促进了藏区民间工艺发展。

(二)创新传承方式,解决传承困境

民间工艺的传承主体是传承人, 传承人作为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者,要打破传承戒律,才能解决传承困境。俗话说“人亡艺绝”,只有将非遗文化以活态方式传承,毫无保留地将技艺传给后人,才能解决传承人思想保守、传承断层等问题;不断招收新徒弟,吸取新生力量, 才能在产品制作过程中将自己的高超绝技进行永续传承。 如白玉河坡民间工艺的传承久远,至今已有1300 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后,白玉民间手工艺得到了县、 州、 省乃至中央的关怀和重视,开始走出白玉,面向全国收徒纳生,彰显了当地民间工艺开枝散叶的良好传承发展趋势。 甘孜藏区河坡藏族金属锻造工艺主要集中在河坡乡普马村、则吾村、德来村、先锋村等地。 河坡根秋丹贞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在父亲俄色嘎玛的鼓励下,他经常参加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论坛和宣传活动,把传承手工艺当成一项事业, 以公益的方式招收徒弟。他还在白玉河坡乡普马村的家中,创办了河坡藏族金属手工制作传习所,免费传授技艺。 连续五年,他每年招收25 名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来自附近贫困家庭。 根秋丹贞不仅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门萨派唐卡的技艺,还提供食宿,尽力减轻学员的负担。

在传统家族式的传承规律中, 传承人只能将自己的祖传绝技传授给家族中的男性, 子承父业的传统思想深入人心,传承人往往只将自己的“独门技艺”传授给自己的直系血脉,女性无法参与到技术的核心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藏区民间工艺人的这种直系血缘相传以及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思想开始逐渐淡化。 传统文化是我们各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传承人应树立正确的传承观,打破旧有的传承规律。 例如笔者调查的唐卡技艺,历史悠久。 女性唐卡画家谢某2003 年就开始跟唐卡名家更登克智学习唐卡,在笔者问及唐卡的传承是否有“传男不传女”这种传承规则的时候,谢某表示:在藏地,按照传统传承规矩,唐卡技艺向来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但随着时代的日渐开放,她也学上了唐卡。近年来,在唐卡技艺面临传承危机的背景下,一些唐卡画家打破了家族传承方式,开始招收女性学员。又如罗真是四川省白玉县河坡镇先锋村的一名手工艺人,因为河坡手工艺是纯手工打造,耗费时间精力多,学习难度大,因此学习此门手艺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加之销售市场存在局限性, 这让罗真很担心这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为了更好的将手艺传下去,罗真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的规矩,收女儿为徒传授技艺。在谈及女儿的表现时, 罗真毫不吝啬地讲道,“女人虽然在力量上不及男人, 但她们更精于对细节的把控,注重对图案的绘制、雕刻,能够把作品呈现出更精致的一面”。

另外, 有助于解决传承困境的方法是完善传承体系,加强理论指导。“口授相传”的传承方式因缺少系统理论的讲述,缺少章法,导致部分技艺遗漏。《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指出:“支持具备条件的职业院校加强传统工艺专业建设, 培养具有较好文化艺术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 ”[14]我们可以尝试将传统技艺与高校理论课程相衔接, 与非遗传承人达成合作关系,采取分时段授课,让民间工艺走出作坊,在高校课堂上实现有效的创新与传承。

(三)利用网络平台销售,扩大生产规模

信息科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康巴藏区的民间工艺要想发展迅速, 可以将其制作过程发布到网络平台, 以吸引各大媒体前去采访报道,增加其销量。 传承人应有创新思维,利用信息科技的力量创新产业机制,拓宽销售渠道,扩大生产规模,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一是通过电商平台带动销量。 中国零售业的商业模式已由传统实体店铺买卖转变为电商线上销售模式,电商平台采用云端技术将人、货、产地三者紧密结合[15]。 电商以网络平台为桥梁,以文化销售为亮点,让产品走进市场,走近消费者。

二是在守护中发展。 藏区民间工艺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中国产业制造缺乏专注的、持久的、精益求精的中华工匠精神[15]。 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体现的是民间艺人对文化遗产守护的坚定。 发挥敬业、专注的工匠精神,守护传统文化,留住产品灵魂,使产品更具竞争力,产业才更具发展潜力。

三是传统工艺的传承重在创新,意在发展。手工艺产品的打造不能止步于思维固化, 沿用旧有的一套制作体系会形成固有样式。 手工艺产品的创新重点在于与文化结合,突出地域文化精神,突出产品文化属性,在制作过程中融入新材料、新技法,扭转手工艺产业目前面临的产品单调困局, 培养手工艺人的创新意识,引导手工艺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 大力支持民族地区民间工艺发展。 康巴藏区有着种类繁多的藏区民间工艺,传统工艺具有文化活力,它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在于创新、在于发展。 藏区民间工艺之所以绵延不绝代代相传,正是因为其本身富有文化的独特性,精细的手工打造是藏区民间工艺流传至今的一大亮点。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要让手工艺产品发挥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守护中发展、在发展中求新,为各民族建设出和谐稳定、文化繁荣的共有精神家园。

猜你喜欢

民间工艺唐卡藏区
农村民间工艺在现代家具中的应用与创新——评《农村艺术性民间工艺》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爱在黄河第一湾:“上海女婿”的藏区传奇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民间工艺的传承分析及阐述
民间工艺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建议
甘孜藏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以恭敬之心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