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建筑文化特色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表达
2021-12-06廖莉娟
廖莉娟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龙岩 364021)
从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至“太平天国起义”,中原地区的汉人因战乱逃荒、行医经商、政策移民和人口扩张等原因经历了五次迁徙, 并与沿途土著居民不断冲突、融合,于明清时期最终形成客家族群。唐宋时期,中央政权通过推行“儒化”运动,使这里的多元族群有了一致的文化认同, 也为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打下基础[1]。文化认同决定族群属性,因此,客家族群被确定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 闽粤赣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 还有散居在华南各省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人,他们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客家人在颠沛流离的南迁历程中,受尽苦难磨砺,他们对家园有着不一般的眷恋之情。因此,客家人很重视家园的建设,房屋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居所,更是心灵的寄托和归宿。受到中原地区传统建筑形式、客家人自身的气质性格特征、迁徙地民俗和风水等因素的影响,客家建筑形式各异,在建筑功能、造型艺术、文化内涵上,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本土设计师的设计风格逐渐趋于西化,对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运用有所忽视, 众多建筑空间设计作品呈现出刻板、单一的情况。本土设计师应当更多探索地域文化特色,将其融入到设计方案中,这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设计风格创新的召唤。
一、客家建筑的概况与文化特点
闽赣粤三地的客家建筑在造型种类上可分为土楼、围屋和排屋三大样式。这些建筑从平面上看有圆形、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状,从立面外观上呈现巨大的体量感,给人壁垒森严的印象。如土楼的外墙厚度约1~2 米,建造三或四层,建筑材料有黏土、沙石、竹木等;外观立面造型上或不设置窗户,或在高处设置几个望孔、枪眼、炮口和灯龛,整座土楼只设一个大门作为出入口, 这样的建筑形式可以有效防御敌人的攻击、 潜入, 同时也满足夜战时的需要。 在建筑内部,为了防止被围困时缺粮断水,楼内通常挖井取水,内部的墙壁会用蕨粉来涂刷,以便在需要时可以剥下来煮食充饥。 有些建筑还设有传声口和密道,以便内外沟通和逃生之用。
客家建筑作为记载客家族群历史的有形载体,以它独特的历史积淀,体现出鲜明的文化特点。客家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中原文化情结、 内聚向心理和对风水观念的讲究上,以及对崇文重教、关注宗族门楣、追求耕读并重的传统儒家思想的传承[2]。
客家文化特点在客家建筑中的体现也尤为明显。 比如建筑的组合形式基本维持中原地区传统的合院式格局,反映出向心性、围合性和轴线性,内部空间布局追求良好的邻里关系, 体现了对和谐秩序和道德文化的重视; 客家建筑对朝向和布局都十分讲究,追求宅基选址的环境优美,其理念原则都源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阴阳和天人合一的风水观念;客家建筑中轴对称的布局格式和主次有序的平面布置手法,体现出不偏不倚、不损不过的儒家中庸思想;客家人在建筑的核心位置设置祖堂宗祠, 用来敬宗祭祖,始终坚守“敬神不如祭祖”的宗族观念;客家人勤劳聪慧,将山地改造成梯田进行耕种,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客家人重视文化教育,除了用彩绘、雕刻、题字等来装饰厅堂外,有些客家建筑中还设有书斋、学堂,彰显“耕读传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二、客家建筑装饰的元素
(一)独特优美的造型艺术
客家建筑造型独特, 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群体组合方式、展现了较高的艺术审美性,创造了丰富多变的艺术效果。 比如方形土楼,外形轮廓与天呼应,诠释“天圆地方”的理念;厚重敦实的墙体与大地相连,和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展现出粗犷、古朴和阳刚之美。
(二)丰富精美的雕刻装饰
客家建筑的外观虽然粗犷、古朴,但是在细节的装饰上却是十分精美考究。比如在雕刻形式上,运用了石雕、木雕和砖雕三种不同的雕刻类型。 其中,木雕使用最多,多用于门窗、隔扇、梁柱和陈设物的装饰上。 根据所雕刻物件的不同类型,选用圆雕、深浮雕、浅浮雕或透雕等不同的雕刻手法去表现诠释。雕刻呈现出的装饰内容主要表达喜庆吉祥, 以祥瑞寓意的花卉、动植物或人物为主要装饰题材,包含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雕刻表现手法和内容形式都极其丰富,搭配题字、绘画、对联和其他修饰物件的点缀, 起到美化居住环境和提升文化内涵与生活情趣的作用, 也展现了客家人的独特审美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三)自然淳朴的色彩基调
客家建筑的色彩是经历了历史文化磨练而形成的独特的、和谐统一的地域色彩。从色彩体系上把握朴素大方的基本色调, 强调遵循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从而构造出客家建筑朴素淡雅的整体形象。
从整体色彩上看,客家建筑用沙石、竹木、黄色黏土等构筑墙脚和墙体,外墙不加任何其他粉饰,朴素大方; 屋顶的黑色瓦片和墙体的黄色形成深浅对比、色彩鲜明,犹如一幅清新的水墨画;黑墨或金漆的对联,与墙体形成整体和局部对比的艺术效果。这些看似朴素简洁的设计和色彩对比, 透露出清新淡雅的美。 建筑内部空间的主要色彩有黑色、土黄色、朱红、明黄等色彩。 在中国古代,明黄色几乎只见于皇家或宗教建筑, 而在这些客家民居建筑上也能见到这些鲜艳明亮的色彩,显得尤为特别。
客家建筑中的色彩美感来自与周遭环境协调统一后所形成的色彩对比,给空间设计带来启发。比如民宿类型的建筑空间设计,在重视环境选择的同时,更应强调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关系,让建筑、空间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相互映衬,不仅可以丰富视觉,还可以凸显空间的层次效果。
三、地域元素符号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体现着客家人对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要素的智慧应用。 现代设计者完全可以把其中具有客家文化意蕴的特征元素提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再用当代设计的手法去展现诠释, 并运用到现代空间设计中去[3]。 在满足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又让居住空间具备传统文化特质,给人带来情感共鸣。设计中的应用主要如下。
(一)直接运用元素符号
1.重复。 它指的是通过改变所提取元素符号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在设计空间造型或装饰纹样时进行反复使用。 它可以对空间主题起到强化和突出地域特点的作用, 是一种将地域文化符号融入空间设计的便捷方式。
2.重设位置。 它指的是在保留元素符号原始形态的基础上,对元素符号加以提炼,改变其呈现表达的形式或在空间、功能上的位置,可获得与传统布置方式不同的视觉观感。
3.拼接置换。 它指的是在保留原有元素符号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对传统材料的性能和颜色进行置换变更,获得全新的审美体验。这种处理手法在现代新中式设计中的运用较为普遍。 比如用金属材料来展现传统屏风的样式, 用亚克力材料打造明清家具,还可运用不锈钢、玻璃等材料和传统材料进行拼接置换,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展现出当代设计时尚前卫的格调。
4.重复叠加。 它指的是对元素符号进行复制排列或叠加组合。 对元素符号重复叠加的运用可分为两种情况:相同元素的重复叠加,即把元素符号以相同的大小、 材质、 形式在空间中进行有序的重复排列;不同元素的重复叠加,即大小、材质、形式不同的元素符号,通过叠加重复分散排布在空间中,在空间环境中起到强调元素特征的作用。
(二)间接运用元素符号
1.分解和构建。 它指的是对元素符号进行拆解和重塑,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特征提炼出来,从形状、材质和色彩上着手,进行拆解重塑,得到一个新的形态。 在空间设计上可将其融入到三维立面的空间造型中或陈设装饰物品的图形纹样里。 郑州世界客属文化中心在竖向窗洞和贴面材料的设计上,提炼典型元素特征,通过分解和构建,形成了一组具有特殊节奏韵律的新元素符号, 运用于建筑外立面的构图元素中。
2.变形张狂。它可分为两种设计表达形式:一是对元素符号进行分析后, 把最显著的特征进行强化或弱化,或根据需求删减一些不重要的部分;二是把元素符号的固有形态做一些缩小或夸大的变形,在满足现代审美的同时,对传统文化元素作出创新。例如万科“土楼公舍”建筑外立面阳台的白色遮阳构件和隔扇窗花,就是从客家建筑的传统元素中提取变形而来。
3.色彩二次运用。 它指的是对地域性代表色彩进行概括,根据相应设计需求,在保留传统民俗文化色彩特征和氛围的前提下, 针对不同空间区域的功能需求,将原有色彩构成进行二次设计搭配,不同的色彩组合能体现出不同的空间格调。 例如郑州世界客属文化中心,以玻璃幕墙、金属构件打造极具现代感的透明建筑立面,其上镶嵌石材墙面,从色彩和质感上体现出对土楼夯土墙的追忆。
元素符号的使用在室内陈设的应用上也颇显意趣。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凸显地域文化,把最具有地方特色的内容都展示出来。 陈设包含了装饰陈设和功能陈设, 它们在空间中是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从概念上来说,装饰陈设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显示文化内涵和观赏价值两个方面, 一般在空间中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字画、工艺品、雕塑。 而功能陈设则要在具备使用功能的同时又兼具装饰作用。 在空间中,这类陈设包括桌椅、灯具、织物。 好的空间陈设,既能营造独特氛围又能渲染周遭环境,既能展现文化元素,又能传承民俗文化[4]。
地域文化元素大多都具有一些象征意义和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或将复杂的文化概念简单化。 这些做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更容易看懂和理解接受,从而对其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
(三)设计应用实例:万科“土楼公舍(万汇楼)”
万科“土楼公舍(万汇楼)”,是由万科地产建设运营,刘晓都、孟岩和王辉主持设计的Urbanus 城市实践项目。他们在对客家土楼建筑进行深入调研后,借鉴土楼外形和内部小单元的居住形态为设计蓝本,旨在为城市低收入者设计一座集合式住宅。通过对这种新型城市住宅形式的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这一住宅产品类型也将陆续在上海、 北京等城市投入开发, 由此形成一个中低收入家庭宜居住宅的产品线。
项目首个选址位于广东南海广佛高速公路旁的金沙洲,占地面积13 711 平方米,高6 层,直径72米。 设计师通过对客家土楼建筑原有形态和功能进行剖析研究, 基于圆形土楼的圆环造型特点和结构分层的理念, 将整个空间的交通流线设计为螺旋上升的连续动线。建筑底层的外围增设商业公共空间,与整个土楼居住建筑融为一体。
建筑的整体外形以圆环造型为设计原点, 从平面上看外圆内方, 结构上形成“内”——院落、“中”——住宅、“外”——表皮三个层次。内部空间形成视线交流和内聚空间,院落中设置的“水”景观,代表财富和幸福的寓意象征, 同时也赋予它防火的功能作用。水的属性既活泼又静谧,在“土楼公舍”中植入水院, 既能很好地展现传统人居理想又能提升人居品质。住宅区域有别于其他形式的分层住宅建筑,中间的住宅通过环绕式内廊紧密联系, 螺旋上升的动线组织模糊了分层的界限, 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个连续不间断的空间整体, 这是一种基于传统土楼建筑分层分级的家庭生态做出的改良设计。 外部的建筑表皮兼具采光、通风和形象表达等多重功能,为了体现对传统建筑的延续, 在外立面表皮的造型设计中选取了模仿中式窗格的造型元素, 展现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融合。
针对传统客家土楼无法实现多绿化景观的问题,“土楼公舍”在绿化景观的设计上,运用先进的现代建筑技术实现绿化的立体种植,在室外、底层架空区、建筑立面和屋顶等都可以覆盖绿植,极大程度地改善了居住的绿化环境和景观诉求。
建筑的底层外部,增设了商业店铺和青年之家,在满足日常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 也为城市的年轻新移民提供创业孵化、 交流共享的平台, 将社会关怀、城市经济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
这种迎合现代社会实际需求的新型民居建筑形式,不但挖掘了传统空间的价值,吸取了客家土楼内聚性的形态和社区邻里交流的优势; 而且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段和建筑技术提升了绿化、交通、采光等条件,植入了公共空间和社区服务,为城市提供了一种新型实验性居住模式。
客家建筑文化对空间设计有着多方面的启示,当代设计思潮所带来的全新视觉空间和审美体验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传统文化的价值蕴含着古往今来巨大的民间智慧, 是我们应当借鉴思考的财富宝藏[5]。我们将现代设计思潮带来的理念方法和传统客家建筑文化融合互补, 在对文化元素符号的提取应用过程中,借助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在综合协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空间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