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不严损害媒体公信力
——以2020年疫情报道虚假新闻为例
2021-12-06高卫红
■高卫红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伴随疫情的暴发,“信息疫情”也成为本年度虚假新闻中的突出案例,比如:江苏卫视报道的“国务院暂停武汉红十字会的工作”,青海卫视微博发布的“白岩松今晚专访钟南山”,微博@贵州综合广播发布的“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腾讯网报道的“孝感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中国新闻网微博报道的“武汉出现‘中国加油’雪地画”,《华商报》报道医务工作者的新闻中出现“20天婴儿会说话”,等等。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不同程度出现“翻车”现象,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究其原因,是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坚守缺失、把关不严造成的。
现象原因探究
(一)“顺势而生”导致事实核查缺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无论是医学界还是民间,对该病的认知有不少盲点,而公众又急切地想知道明确状态,这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机会,加之一些媒体在报道中缺少核实和调查,习惯于“拿来主义”和“闭门造车”,就很容易造成虚假新闻。“白岩松今晚专访钟南山”“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国务院暂停武汉红十字会的工作”都属于此类。这类消息要核实还是相当容易的,因为各主流媒体电话、网址和各大卫视的节目安排都是公开的,只要认真查阅一下,自然就能识破。令人遗憾的是,江苏卫视播报“国务院暂停武汉红十字会的工作”引用了虚构的《人民日报》电子版截图中的内容;微博@贵州综合广播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发布“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假消息;青海卫视微博发布“白岩松今晚专访钟南山”这条消息,竟然是来自朋友圈的假消息。
这三条虚假新闻体现出相同的特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民众在紧张恐慌情绪下有强烈的信息需求,想获得权威信息,又对疫情中一些不如意现象颇感不满,于是承载了这些“民意”的虚假新闻便“顺势而生”,借助当下的媒介生态,实现了从“谣言”到“新闻”变身,广而传播。虽然有的只是在媒体官方微博上发布,而官微同样是具有媒体权威性的,这些媒体的行为无疑是在消耗自身的公信力。
(二)主观情绪代入违背客观原则
与疫情有关的虚假新闻在迎合了某些受众心态的同时,精准契合了当时的社会情绪。比如“武汉出现‘中国加油’雪地画”这则消息很能激发武汉民众抗击疫情的热情,当时正是武汉封城期间,也正值全国抗击疫情的紧要关头,这张虚假图片迎合了人们在迷茫中获得力量、减少不确定性的迫切需要。中国新闻网微博发布图片报道说:“2月15日,湖北武汉迎来降雪。武汉一小区雪地里书写着巨大的‘中国’字样,还画有一只紧握的拳头。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仅隔一天,封面新闻发布辟谣消息《巨幅“中国加油”照并非出自武汉 原创者回应:图出自寿光 花了20多分钟创作》。中新网在发布虚假新闻时,对网友制作的照片署上自己记者的名字,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新闻职业规范,还侵犯了照片拍摄者的权利,在业界产生很不好的影响。
(三)博眼球为不靠谱信源“背书”
疫情防控期间,大量怀着逐利动机的个人和组织进入新闻内容生产领域,“当真相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因为每个人在认知上存在偏见,更容易选择和接受自己相信的东西,利用这样的心态,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都迫不及待介入新闻信息的洪流。比如,2020年5月21日,网名为“王公子”的网友拍摄了停在湖北孝感槐荫公园内的一辆橙色小汽车,并发布在抖音上。随后,该网友称车主系一名志愿者,疫情防控期间在孝感帮忙送菜,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后去世。6月21日,腾讯网发布消息《私家车数月无人认领 路人询问得知车主抗疫后去世》,该消息引发众多媒体转载,点击量过亿。后经记者调查,车主身体健康,根本没有去世,找公安机关核实,该车为孝感一家公司所有。最早在抖音发表此消息的“王公子”承认“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这一说法是他瞎编的。即便如此,仍有自媒体在明知有问题的情况下转载传播。当越来越多的人转载传播时,就在趋势上增加了此虚假新闻的可信度,腾讯网本身具备权威性的主流媒体则用其公信力为这条假新闻“背书”。
显露的问题
(一)职业坚守的缺失
从江苏卫视到腾讯网,如此高频率的新闻反转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媒体人职业坚守的缺失。主流媒体是有着组织化的流程和编辑守则的,这种流程和守则是过去几十年、上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其中包括了大量可操作的原则。例如,重要的信息必须有两个以上独立信源“交叉印证”。以“孝感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为例,传播这一虚假新闻的媒体人听信并引用与车主毫无关系的“王公子”的说法,没有联系车主的家人或熟人进行核实,只是将“王公子”作为唯一的消息源去转发,最终沦为虚假新闻的“传声筒”和“扩音器”。如此做法,暴露出部分媒体从业人员职业规范意识淡薄,专业精神欠缺。这也再次提醒新闻工作者,对只有单一信源的新闻必须慎之又慎,对于消息真实性的确认一定要慎之又慎。
(二)媒体把关人的弱化
主流媒体如果按照组织化的流程和编辑守则运作,出错率应该是很低的。而在实际的操作中,为了所谓的抓热点、上头条,片面追求报道速度而疏于证实,媒体把关人便层层弱化甚至缺失,忽略了对于信源的审核,加之不少新闻事件本身缺少深度采访和详细调查,虚假信息就在一次又一次的传递中得到放大,从而让媒体的品格大打折扣。比如江苏卫视报道“国务院暂停武汉红十字会的工作”这样的重大时政新闻时,把关人对信源、对图片都没去人民日报网站核实,而且还是在其他媒体已刊发了辟谣信息的情况下播出,造成严重的播出事故。
再说《华商报》一则报道这样写道:孩子出生不到20天,她却主动申请投入抗疫一线,出生不到20天的双胞胎儿子稚气地问爸爸:“妈妈干嘛去了?”稍有一点常识的人想必都会笑出声,出生不到20天的婴儿怎么可能会说话?!此后,《华商报》发表致歉声明,对其错误进行了解释和道歉。实际上,只要把关人稍用点心,这样的低级错误就可以避免。可见,这样的低级错误考验的是媒体人的责任心。而媒体如不重视把关人制度,不尊重新闻常识,既轻视公众的辨析力,也损害了媒体的形象,更消解损耗了媒体的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的重要标尺。在当下竞争愈加激烈的媒体环境中,专业媒体本应以其新闻实践的专业性在鱼龙混杂的内容生产者中展示权威性,靠公信力提升媒体在公众中的位置。从以上所举的2020年度疫情报道的案例中不难发现,不少专业媒体在持续生产着错误信息,或者简单复制粘贴转载虚假信息,以自身的公信力为之“背书”。长此以往,受众面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会持有保留甚至排斥的态度,主流媒体将失去舆论引导力。
建议及对策
为了降低反转新闻带来的不利影响,主流媒体要及时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在新闻传播的初期恪守新闻真实性原则,对信息来源进行严格把关,从源头上阻止反转新闻发生;在反转新闻发生的过程中加强审核监管把关,多渠道求证新闻真实性,及时澄清事实,全面报道事件真相,帮助受众答疑解惑;在反转新闻发生的末期合理引导舆论,将偏激的舆论场引向正轨,维护社会舆论场的稳定。
(一)恪守真实性原则,从信源上杜绝反转新闻发生
数字信息时代,各类信息泥沙俱下,各大媒体为抢夺“首发”竞争激烈,如果为时效性而放弃对基础信息的核查,那么新闻的真实性就面临严峻挑战。新闻工作者要坚守新闻专业精神,头脑里始终要坚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工作取信于读者的基本前提。失去了真实性与权威性,主流媒体也将失去立足基石和存在价值。
(二)加强审核监管把关,多渠道求证新闻真实性
媒体要按业务流程执行,把坚持真实性原则贯彻落实到新闻采、写、编、评、发的各个环节,尊重“把关人”制度,严格执行“三审三校”等制度,进一步规范采、编、制、播等工作流程,建立完善新闻采编工作和从业人员的各项管理规定,多渠道求证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标题党”和“三俗”等问题,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掌握着传播资源,牢记和履行社会责任有着特殊意义”。主流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媒体从业者要牢记新闻使命,坚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工作中精益求精,杜绝一切虚假报道,努力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