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某区域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建设研究
2021-12-06叶锋黄智吴宁
叶锋,黄智,吴宁
空运医疗后送(air medical evacuation, AME)具有快速、高效、便捷等独特优势,是构建我陆、海、空三维一体后勤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均已建立了较强的空运后送力量,对伤员快速后送并尽早得到确定性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1]。借鉴外军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建设经验,建立某区域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对提高该区域卫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外军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建设主要特点
德军和美军都十分注重空运医疗后送体系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仅装备有功能先进、数量众多的卫生飞机,也建有种类齐全、训练有素的空运救护力量,可以随时担负大规模伤病员空运后送任务[2]。
1.1 专业队伍模块化 外军非常重视空运医疗救治专业队伍的建设,特别是美军,有数量众多的途中医疗队、标准医疗队、重症监护医疗队和烧伤救治队等,同类医疗队统一人员编组、装备和物资携行标准。执行任务时,根据情况需要,灵活抽调不同类型医疗队或多支、多类医疗队组合成队[3]。北约医疗救治任务均为战区救治,分为7 个核心模块、14 个增强模块和7 个补充模块,北约军队空运救治技术体系以医学功能模块为框架,形成从战场急救、专科急救、检验诊断到后送转运的多种模块的技术群表,如外科手术队覆盖了从伤情判定到术后留置处置的全过程[4]。
1.2 专业训练正规化 美军空运医疗队定时组织联合演习,除接受心脏手术、生命救援、心肺复苏和其他基本救生技术外,还要参加特殊飞行和生存训练,时间多为半年、一年或更多,训练机种也由过去的单机种转变为现在的多机种训练,以提高不同机种的空运医疗救护能力[5]。德军要求所有担负空运医疗救护任务的人员,必须经过空运救护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执行任务。每年组织1~2次规模较大、具有实战背景的空运医疗后送演习演练,医疗队员每年至少参加1次,以强化制度规定、运行程序和操作技能的实践与掌握[6]。
1.3 卫生装备便携化 美、澳等国空运后送医疗人员携行装备,要求必须具备模块化,高度通用,便携齐全等基本条件。例如,美军重症监护医疗队成员随身携带的空运后送急救箱可以自带于随身背包中或者制式诊疗包内,包括按压式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常规消耗品、药品盒等,携行电子设备通用性高,只需使用机上电源即可开展工作[7]。德军空运后送卫生装备便携化现代化程度极高,通常装备军医背囊、单兵急救包,其中配备各种新型敷料、止血粉、烧伤冷却单等。在诸多高科技装备中,有三角巾这一简单便携实用的传统装备,德军认为三角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其在现代战伤救治中已不能承担主要角色,但其辅助作用的优势不能被完全替代,对于绞扎止血、骨折固定仍是非常有效[2]。
2 加强我国某区域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建设的必要性
2.1 使命任务牵引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没有固定的作战地域,伤病员后送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和距离,从军事需求看,急需建立一支快速灵活、精确高效、立体机动的空运医疗后送力量来提高救护效能。
2.2 保障模式转变 未来战争,伤病员经过抢救、紧急救治和早期治疗后,通过飞机快速后送至后方医院,保证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减少致残率,也是构建立体高效卫勤保障体系的客观需要。
2.3 伤员救治需要 未来战争中,新型武器、特种武器将普遍使用,导致伤情多样化、伤势严重化,新的战伤特点对一线伤员的救治和后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卫勤保障能够最大限度缩短伤员后送时间,实现时效救治。
3 我国某区域空运医疗后送力量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南海战略的拓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推进,某些区域日益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热点和利益冲突前沿,面临的安全威胁不断上升,生乱生战的危险性日益增大。我海空力量在这些区域活动越来越频繁,舰机执行战备、训练、护航等任务趋于常态化,对新形势下的卫勤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建立健全该区域空运医疗后送力量显得尤为重要。
3.1 队伍数量不足 应对我国某区域方向军事行动,预估减员高峰时需完成数千名伤员的空运后送任务,需要数十架卫生飞机或临时改装的伤员运输机和一定数量的空运医疗队。目前,仅有的空运医疗队由军兵种医院采取“组织寓于、人员预编”的方式抽组,离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3.2 救治水平有限 目前,空运医疗队仅能依靠简单的机上医疗设备,开展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基本的应急手术,机上检查和医疗监护能力还比较弱。未来作战伤病员空运后送距离远,空中情况复杂,受飞机起降和空中气流颠簸的影响,伤情易出现突发性变化,对机上监护和急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空中医疗救护能力难以满足平战时需要。
3.3 建管分离效率低 我国某区域方向目前的空运医疗力量,隶属军兵种,遂行保障任务时,由军兵种根据任务需要,调度指挥所需的飞机,空运后送机构对飞机的调度和使用无自主性。平时训练,缺乏权威机构的有力组织和飞行部队的积极配合,难以及时组织所需的机上训练,保障能力的提高受到制约。遂行保障任务时,需要互不隶属的几个单位共同配合,协调层次多,协同关系复杂,组织指挥难度大,保障效益低。
4 对策措施
着眼某岛及其周边海域发生的伤病员能得到快速医疗救治与后送,遵循总体规划设计,按照轻重缓急、分步推进实施的原则,建设一支空中应急医疗救援队,以直升机或固定翼飞机为运输平台,主要担负平战时伤病员现场紧急救治和空运后送途中的生命支持。
4.1 建立完善的空运后送体系 一是针对灾害医学救援和重大活动保障准备时间短、保障任务急、救援种类多、专业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按照模块化建设思路,建立可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的空运后送力量。二是根据空运后送力量驻地及保障范围内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筹划区域内空运救援力量的重点保障任务,建立统一指挥、任务恰当、布局合理的空运后送力量体系。三是将空运后送力量纳入国家空运救援体系,建立完善的军地协作制度,提高该区域方向空运后送力量的保障效能。
4.2 建立完善的训练考核体系 在训练内容上,注重航空知识、卫生勤务知识、航空医学与急救医学知识、直升机救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熟练掌握空运救护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在训练对象上,应将指挥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和飞行机组人员等纳入训练范围,并依据个人任务职责确定训练重点,在此基础上加强一专多能训练。在训练方式上,应采取理论学习、图上作业、室内操作和机上训练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理论研讨、经验交流、协同演练等训练。在人员考核上,建立空运后送人员执业准入制度,每年对相关人员组织执业认证,对于未能取得执业资格或未通过执业认证的人员,取消其资格[8]。
4.3 完善空运医疗救护力量管理使用机制 要实现快捷高效的目的,空运医疗救护装备和专业队伍应保持在同地、同隶属,实施统一指挥、统一领导、统一训练。建管分离、管用分离无法产生高效率,因此建议建立联勤体制下的空运医疗后送力量体系,平战统一,一体管理。同时,依托国家应急管理和军队指挥体系,分别成立国家和军队空运医疗后送指挥中心,把卫勤指挥纳入现有作战指挥体系,实现国家和军队指挥的高度融合、有机契合[9]。
4.4 加强机载卫生装备研究 注重系统配套,根据担负的不同任务背景,有针对性地分别设计出大、中、小型救护运载平台,使之能够适应当前多样化任务的需要。在运载平台改装系统研制上,在装备性能、接口设置及换乘担架等方面制定相对统一的改装标准,提高救护运载平台的人员培训、装备配备、伤员换乘等方面的工作效率。在机载装备研制上,应注重提高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能够在伤病员空运后送途中与下级救治阶梯实现空运数据的实时互通,提高空运后送伤病员的救治效率[10]。
4.5 健全空运医疗救护法规制度 主要是完善空运医疗后送业务工作规范,研究制定空运医疗后送管理规定和空运医疗后送实施办法,编制勤务规则、技术规范、业务标准等,使空运医疗工作有法可依。建立空运医疗救护力量标准体系,包括装备配备标准、力量建设标准、经费保障标准,确保空运医疗后送工作有章可循[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