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战区海军医院援鄂医疗队抗疫工作收获与启示
2021-12-06黄国雨徐纪玲陈刚
黄国雨,徐纪玲,陈刚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军上下闻令而动,迅疾展开救援工作。东部战区海军医院,在接到抽组任务后,第一时间成立以院长亲自带队、由15名医生和40名护士组成共55人的医疗队,于2020年2月17日凌晨赴武汉市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展开新冠肺炎的收治工作,圆满完成任务。现将工作体会报道如下。
1 优化任务抽组,精心做好准备
1.1 准确把握新冠肺炎特点 2020年2月12日(当地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rona Virus Diseases 2019,即COVID-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肺部炎症为特点的疾病,其流行病学特点为人群普遍易感,传染性极强。针对COVID-19的特点,除了加强对病毒本身、流行病学研究和积极开展救治外,对于参加救治的医务人员,还应克服心理障碍、强化自我防护,牢固树立攻坚克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1.2 合理确定医疗队编成 由于COVID-19疫情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蔓延迅速,传染性极强,人们对该病认知较低[1-3]。针对疫情特点,医疗队抽组人员本应以呼吸、感染及重症医学科的医务人员为主,但对于一所战区队属二级医院来说,平时编制与科室设置中相对是按全科室要素设置的,因此如按上述标准从呼吸、感染及重症医学科抽组15名医生及40名护士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全院各科室统筹协调,所抽队员必需作风过硬,业务能力强,心理和身体素质好,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最终经过医院的仔细研究和甄选,抽组了以呼吸、感染和重症医学科为主,包括普外科、骨科、烧伤科、心内科等多个具有丰富的重症患者救治经验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共55人,其中医生15名、护士40名。这15名医生中绝大多数为高学历、高年资医生,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有7人,占67%;护理人员组成:军人9名(22.5%)、文职12名(30%)、护士长11名(27.5%),军人和文职合计超过半数(52.5%),成为主体力量,为确保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3 认真做好任务前期准备 一是积极做好物资准备,主要以防控物资为主,确定携(运)行的医疗物资、器材,以及必要的个人防护和生活用品。二是强化人员岗前培训。COVID-19诊治对所有参战队员都是新课题,必须经过系统理论学习,掌握最新诊疗方案。由于疫情存在,加之任务执行前尚有部分休假被召回人员处于隔离状态,不能集中上课,只能采取线上学习,上网课的方式[1-2]。这种方式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效果良好。个人防护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加强手卫生,穿脱防护服显得尤其重要,训练时采取分组形式,每组4至5人,进行反复练习,特别是脱防护服的规范性,来到驻点后利用开科前的间隙进行强化训练,请光谷医院感控老师现场指导、考核,做到人人过关,不通过不能上岗,确保零感染。三是对生活区和医院工作区按感控要求进行合理规划。所有队员分住三个楼层,利用各自楼层候梯间作为相对污染区,从一头楼道进、进楼道前洗消、另一楼道出的单向行经方式减少交叉感染的几率。严格人员管控,生活区到医院工作区两点一线。对医院的办公区及工作区,按照传染病消毒隔离、院感控制要求,依据光谷医院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光谷医院是妇幼保健医院,不是按传染病专科医院病房设计的,由于疫情的需要临时改造成COVID-19患者收治定点医院,楼层的主体结构是无法改变的,达不到三区两通道要求,只能满足三区一通道,将缓冲区分成缓冲一、缓冲二两部分,以便2组人员出入红区,组与组之间能错开,避免交叉感染,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满意效果,至任务结束,全队人员零感染[4-5]。
2 有序展开工作,积极进行救治
2.1 建立健全制度机制 一是强化交、接班制度。按照COVID-19患者收治红区工作要求,进入红区工作的医护人员工作时每班尽可能不超过4 h,一天24 h需6个班次轮换。经过4 h的工作,对人的消耗极大,主要是缺氧、视物不清、脱水、护目镜和N95口罩对面部压迫疼痛等,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烦躁情绪,工作会马虎,而病情交接一定要细致,为防止出现疏漏,以接班人员为主进行核对交接。进入缓冲区脱防护服严格采取双人并进同时出红区,互相监督,医院设立远程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确保了整个任务完成,所有队员零感染。同时,对病员情况、救治情况、物资储备、个人防护等情况进行交接,确保救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二是建立红区、绿区并行协调工作机制。绿区主要负责协调、医嘱处理及完善医疗文书,红区主要进行患者接诊、病史采集、查房、相关标本(咽、肛拭子)采集、治疗、处置等。因为在三级防护状况下,进行医疗文书书写、开医嘱极不容易,而按医疗操作常规必须先开医嘱,这就需要红、绿区之间建立顺畅沟通,此次任务中采取对讲机和视频进行联络,非常便捷,方便可行。
2.2 巩固提高救治效果 此次疫情发生之初,由于大家对该病缺乏认识,加上各种媒体的宣传,尚未研制出疫苗及特效药,大家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情绪,经过这次任务锤炼,大家认识到只要防护到位、隔离措施到位,时刻牢记感控要求,新冠肺炎疫情是可以控制的。自2月21日开科收治患者至4月4日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6例,其中普通型114例,重型16例,危重型6例,除一例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多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出院,并与所有出院患者建立了联系进行随访。所有55名队员全勤在岗,圆满完成任务,实现了零感染,收获了战胜新冠肺炎的信心,队伍的处置救治能力得到了提升,实现了对新冠肺炎防治知识从零基础到熟练掌握、完全胜任工作的转变。工作作风由初始被动、忙乱、勉强应付到积极主动、担当作为、紧张有序的转变;对患者由不敢接触、少进病房到贴近患者、建立感情、规范防护、科学对待的转变。与此同时,学到了新冠肺炎防治知识,积累了救治经验。通过一个多月的临床实践,对新冠肺炎的诊断、检查、治疗形成了一整套理论知识,找出了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多角度进行总结、撰写论文,申报了多项相关课题,为目前仍在全球蔓延的COVID-19疫情防治积累了经验[6-8]。
3 总结抗疫经验,提升履职能力
3.1 积极借鉴有益做法 坚持科学防控与借鉴前期各单位实际工作经验相结合是圆满完成任务的保证。在工作之初,先于我部在武汉展开救治的军队定点医院有火神山医院和同济泰康医院,他们有许多成功的防控措施和做法可以与我们分享,通过实地参观和视频连线、专家指导形式进行学习,根据光谷医院的既成布局,因地制宜地规划医疗的工作流程,做到科学防控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确保全体医护人员零感染,高效完成救治任务。
3.2 不断优化工作规程 此次疫情的防控管理措施与我军分级医疗后送相似,所有人员禁足,由社区进行隔离筛查,疑似病例进方舱医院进行集中隔离,进一步筛查出确诊病例后转至定点医院进行专科治疗,战时的后方医院就相当于或类似于光谷医院。未来信息化海上局部战争,届时会有大批量伤员转送到后方医院,如何快速、准确分类是伤员救治的关键,准确地将伤员分类到相应的专科进行治疗,是伤员成功救治的重要保证。以往大都是场景模拟,而此次COVID-19患者的收治就如同实战,光谷医院开院的起初3 d,每天都有大客车将整车的患者拉到医院,由一个通道进行分诊,每天收治一二百名患者,场面井然有序,只不过这是平时,患者病种相对单一,而战时伤员伤情伤类复杂、危重,时间争分夺秒,但处理流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借鉴的地方颇多,由此可以摸索出一些特点。
3.3 切实增强忧患意识 本次抗击疫情的任务也警示我们应为打赢生物战、细菌战做好积极准备,把此类工作纳入军事斗争卫勤准备统筹考虑。截止目前,0号患者源头仍未确定,但危险现实就摆在面前,是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在未来战争中,生物战、细菌战的危险性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此次疫情的发生,考验了我国和我军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生物战、细菌战的应急动员与处置能力。检视目前全军卫勤力量建设,可以发现疫情防治技术和设备相对较弱,隔离帐篷或移动隔离方舱空间布局和体积小,很难满足战时较大规模突发疫情的需要。建议以此次疫情防控总结为契机,全面复盘卫勤力量的指挥、调动、诊疗实施等过程,形成宝贵的经验,进一步加大疫情监测与疫苗研制力度,这对于提高我军卫勤力量的防疫处置能力和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生物战、细菌战防控方案预案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