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2022-01-26王世锋
范 维, 王世锋
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是各国家海上救援力量的主体,在建造之初已对其布局结构进行优化,分配好急救医疗区域、舱室的功能,但对人员救治、各舱室之间运转路线的流程优化却没有进行过充分的论证。以我国现正在使用的某大型医疗救援船为例,其各层甲板舱室位置布局已固定,在救援船正式使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对该船各舱室进行功能布局的优化,调整设计之初与实际应用时功能舱室布局的不合理之处,进一步增加舱室布局的科学性、便利性和实用性,然后再针对各功能舱室进行伤病员救治流程的优化,以保证海上伤病员大量出现的情况下能用最优化的路线、用最短的时间救治最多伤病员。在相关医疗船救治研究中,一般文献都是对现有船只内各舱室的布局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器材、人员的配备要求,但并没有对整体海上救援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考虑,用仿真的手段去模拟整个流程的相关文献更少。
本研究以海上遇险人员可能出现的伤情为背景,以某大型综合医疗救援船现有舱室布局为基础,对保证舱室功能、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并通过模拟仿真的形式将优化后的流程展现出来,实现针对伤情分类、救治路径优化模拟仿真[1],保证各伤病员在现有条件下及时、有序得到最合理的救治。流程经过优化后,伤病员救治运转效率得到提高,并可通过仿真手段将复杂的流程以可视化的方式传送给船上每一位工作人员,实现救治流程的快速普及,为海上急救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据。
1 舱室功能分配与急救流程优化设计
1.1舱室功能分配 急救流程主要依据该船现有舱室而设计,急救场所分主医疗区与辅医疗区,分别分布在三层甲板与四层甲板上,两个区域间可就近通过楼梯实现互通。主医疗区为该船伤病员急救的主要场所,分布三层甲板,由急救室、手术室、病房、救护站、检查室等组成,主要对各种伤情的伤病员进行分类救护、检查治疗。辅医疗区为辅助场所,分布在四层甲板,由治疗室和诊查室组成,主要功能是对轻度伤病员进行治疗与诊查[2]。
1.2伤情分类设计 由于海上船只中人员密集度较高,受伤人员容易大量集中出现,应首先针对伤情进行分类[3]。当伤病员在不同地点出现时,首先经过两次急救处理与伤情分类。伤病员在第一分类点主要进行急救处理,如基本的止血处置、包扎,避免失血过多导致休克、昏迷等致命伤害。在第二分类点进行伤情分类,将伤病员分为轻伤病员、中度伤病员及重伤病员三大类,然后针对各类伤病员进行各自的伤病治疗[4]。
1.3伤病员救治流程优化设计
1.3.1 轻伤病员 经过两次分类被诊断为轻伤病员后,由于伤情不重,则有足够的时间安排进行各种仪器设备的检查[5]。根据需要,一部分人员到B超/心电室检查,另一部分人员到X光室检查,检查完成后到四层甲板诊区的治疗室和诊查室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从楼梯处出院[6]。
1.3.2 中伤病员 经过两次分类被诊断为中伤病员后,直接到轻伤病房住院观察,然后到B超/X光室进行检查,检查完成后需要做手术的伤病员到手术室进行手术,如果手术室满员或有重伤病员急需做手术,则先到急救复苏室进行术前处理同时排队等待,待手术室有空床位后再进行手术[7]。手术完成后回到病房观察,视情况后送治疗。
1.3.3 重伤病员 经过两次分类被诊断为重伤病员后,直接到手术室进行手术,如果手术室满员则到急救复苏室排队同时进行急救处理,待手术室有空位后马上进行手术[8]。手术完成后部分伤情较重伤病员先到监护病房观察,待伤情稳定后转至重伤病房,其余人员直接到重伤病房,然后根据病情需要到B超室或X光室进行检查,检查完后回到手术室观察,视情况继续住院治疗或后送治疗。
2 急救流程优化仿真研究
2.1仿真设计总体思路 首先通过平面建模软件绘制该船现有舱室平面图(见图1),并根据优化后的医疗布局情况分配各舱室的功能,如分类点、手术室、检查室、病房等都在平面图上确定位置标出,然后将设置不同类型的伤病员图标,通过Ballmc内置函数及Movemc移动设置来加载每一类伤病员的运转路径、排队时间、治疗时间,根据分配路点起始坐标、结束坐标,计算移动距离进行速度设置,用动画自动演示的方式完成并获取新一轮坐标。急救流程演示采用长流程,单元接力、路点标记接力完成单元流程;单元结尾增加延时等待功能,延时结束则开始新一轮单元路点标记流程;所有单元结束,整个流程完成。
图1 舱室平面图及仿真设置
2.2舱室布局与仿真设置
2.2.1 舱室布局 该医疗船主要急救舱室分布在三、四层甲板,其中三层甲板为主医疗区,四层甲板为辅医疗区,在平面图设置时将这两层甲板放在同一图幅上,通过标注的楼梯实现互通。主医疗区设置了两个分类点、急救复苏室、手术室、重伤病房、轻伤病房、监护病房、X光室、B超/心电室等主要救治功能舱室。辅医疗区主要为轻伤或转为轻伤的伤病员进行救治的治疗室与诊疗室。在病房或手术室内的病床、手术台等用专用图标表示,手术进行时手术台前端会出现十字转动状态,病床被占用时其颜色会变成红色。
2.2.2 仿真设置 轻、中、重三类伤病员在仿真模型中分别以白、黄、红三种颜色的球代表,在演示时可在画面上出现三种颜色比例的球形伤病员运转。医生用绿色十字球代表,护士用蓝色十字球代表,两者固定站位分布于各功能舱室。
2.3急救流程仿真
2.3.1 伤病员分类路线 在伤病员大批量进入医疗船后,首先到达第一分类点,这时伤病员还处于尚未明了的伤情状态,虽然在仿真过程中随机到达的伤病员颜色仍分为白、黄、红,但三种颜色在不断闪烁,代表目前未被确认伤情。第一分类点进行急救简单处理后,伤病员依次到达第二分类点,在这里伤情得到确定,每一位伤病员得知自己的伤情属性(轻、中、重),然后根据医生的指导分流到各舱室进行下一步的治疗流程。具体行动路线根据优化过的轻、中、重三种不同流程路线执行。见图2、3。
图3 伤病员分类后自动运转仿真
2.3.2 轻、中、重伤员救治流程线路 软件界面左下方有四个按键,白、黄、红分别代表三种单独类型伤病员按键,绿色代表混合伤病员按键。单独按白、黄、红时,会单独跳出轻、中、重伤病员,每按一下跳出一个,此功能也可用于单独展示每一种伤情的伤病员救治流程线路仿真,但此时的伤病员不会经过第一、二分类点,因其伤情已被确诊,因而单独按白、黄、红按键时伤病员从底部的楼梯出口进入。由于轻、中、重伤病员所处的救治区域不同,轻伤病员集中在三层检查区域和四层诊疗区域,重伤病员集中在三层手术区域和监护病房,中伤病员则在二者之间,所以单独运行某一类伤病员时其运转轨迹较为集中。见图4、5。绿色自动演示按键仿真的是大量不同伤情的伤病员集中进入医疗船时的场景。每按一次该按键后,从右侧楼梯口处进入30人到第一分类点,这30人的伤情尚未明了,其颜色图标为闪烁状态,然后依次进入第二分类点,在该点处确诊伤情,颜色图标固定后进入各自治疗流程,则画面上可同时显示白、黄、红三种颜色图标的行走轨迹,见图5。某类伤病员在进行某项目检查或手术时,如果前面检查位或床位已满,则轻伤病员在旁边等待,需要手术的重伤病员可在监护病房等待,手术位空出后转入手术室。
图4 轻伤病员救治流程线路仿真
图5 重伤病员救治流程线路仿真
2.4仿真逻辑设计 ①仿真函数首先初始化数据,加载路点,加载轻、中、重伤病员流程路径。②床位设置(包含床位、检查位及等待位)根据分配等待延时。③自动演示流程整个运行时间约为8小时,每一批次伤病员设计为30人,其中轻伤病员8人(26%),中伤病员10人(34%),重伤病员12人(40%),重伤病员中的30%设计为住院观察,其余后送治疗。流程仿真采用Ballmc内置函数及Movemc移动设置,根据分配路点起始坐标、结束坐标,计算移动距离进行速度设置,动画完成则获取新一轮坐标。如在结束坐标时需延时等待,加载上级床位等待函数。④同一路点2次经过执行不同路径设置,所有路点增加访问次数侦听。当所有床位被占用时,伤病员进入排队序列流程。所有排队位被占用,则返回初始点。⑤流程运行过程中,设定每演示1秒钟为实际时间5分钟,X光、B超室演示时间均为2秒钟,手术演示时间为15秒钟。
3 仿真结果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目的在于优化海上医疗救援流程并利用可视化的方式,让伤病员在船上各诊室行动路线、等待时间、治疗方式进行模拟仿真,为医疗船上工作人员对整体救治流程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与手段。本仿真研究成果中首先对某型医疗救援船救护区域进行了平面建模,绘制出了该船三、四层甲板各舱室形状位置、通道的走向等总体布局图,根据该船的实际布置情况优化设计了伤病员救治流程,并通过模型推演的方法展示出各类伤病员在船上的救治流程。
在流程的仿真过程中,首先根据海上的伤情容易聚集性发生的特点,对集中到达的伤病员进行两次分类,区分出轻、中、重伤病员后针对不同伤情进行专项救治。这样的好处是不会影响危及生命的重伤病员的最佳救治时间,在第一分类点进行急救处理后,第二分类点处诊断为重伤的伤病员可以通过快速通道直接到达手术室或急救复苏室进行救治,省去排队做检查的步奏。而轻伤病员在第二分类点确诊后,主要路线是到四层甲板的辅助科室进行检查,不会对重伤病员的急救通路形成拥堵;中伤病员则先在病房住院观察,根据情况再依次进行检查、手术。
综上所述,将三类伤病员的行动路线、救治流程进行优化,在伤病员集中到达的情况下,可以最大程度地节约救治时间,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及设备的利用效率。对优化后的流程进行可视化模拟仿真,通过Flash二维图形建模软件将三类伤病员从分类到治疗的行走路径、治疗过程清楚地表示出来,并设置了排队时间、等待时间及伤病员等待场所等具体细节,可以清楚地理解救治过程的具体实施方法,对我国某大型医疗救援船伤病员急救工作部署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