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及现实启示

2021-12-06金英存王越芬刘秀敏

关键词:政治路线政治信仰民主集中制

金英存,王越芬,刘秀敏

(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1927年10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零四个月,但是勇敢坚毅的共产党人在党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党的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制定并坚决执行政治路线、强化党中央的领导、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能力、坚持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这同时也是在井冈山割据混战时期,“党如何生存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的有力回答与有效探索,在这一逻辑关系下,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加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成熟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党的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全面开启“十四五”规划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举措经验,对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方面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性价值。

一、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党如何生存发展”,中国共产党该往何处去?政治方向始终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而政治方向由政治路线决定,毛泽东指出:“革命胜利最终要依靠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和组织上的巩固。”[1]所以说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政治路线是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进行了积极地实践探索。

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既定目标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并适时地作出调整也是检验一个政党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井冈山时期,在割据混战的复杂局面以及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不断审视自身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在党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不断适时调整自身政治路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路线转折是“八七会议”与“古城会议”。1927年大革命遭遇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遭遇严重打击,为了审查和纠正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八七会议”确立了实行土地革命与武装起义的政治路线,真正的“将党从机会主义的泥坑之中救出来”[2]。但“八七会议”也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与局限性,其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八七会议”错误地认为“城市工人暴动”是“革命胜利的关键”,这直接导致大革命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革命力量再一次受到打压。因此,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正式发动后,由于国民党在城市中力量强大,在攻占长沙时,工农革命军频频受挫,这引发了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今后政治路线的思考。同年10月中共召开“古城会议”,其中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和开展游击战争是“古城会议”着重讨论研究的问题,这是我党历史上工作重心的第一次伟大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后,党的工作重心一直在城市,走苏联共产党走过的老路,通过城市暴动,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初期的斗争策略。但在频频遭遇挫折失败之后,毛泽东开始适时的率领部队在实践中走上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与农民相结合的,优先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政治路线。这条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正式确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路线方针奠定了政治基础。

政治路线决定着党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决定着党的生存与发展。井冈山时期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第一,政治路线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纵观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从土地革命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政治路线,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在根据民族发展主要矛盾,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适时地制定并调整自身的政治路线。第二,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事实证明,实践中往往不是缺少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是贯彻执行不力影响实际效果的产出,正确的政治路线一经制定就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各地区、部门必须要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执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任务,坚决同一切破坏党的政治路线,背离党的政治路线的行为作斗争

二、强化党中央的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在解决好如何生存发展的核心内容之后,即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后,中国共产党应当发展成什么样的党,即“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成为了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井冈山时期,党跟军队的关系异常紧密,但是在紧密的背后也隐藏着问题,政治与军事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中国共产党围绕“军事”是否领导“政治”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与争论。

1927年9月,红军部队在到达永新县的三湾村后,党内外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危机。一方面部队建制不全,出现了官多兵少,枪多兵少的局面;另一方面部队内部思想混乱严重,红军内部旧式军队习气严重,充斥着自由散漫的作风。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毛泽东决定对队伍进行整编,其中最重要的整编内容就是把“支部建在连上”。但是随着中共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朱德、毛泽东转战赣南、闽西以后,军委与前委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在永定湖雷前委主持的会议上,这种矛盾转化成为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军委是完成党的组织系统;另一种观点认为由前委直接领导和指挥更有利于作战。这一争论在接下来召开的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中也并未得到解决。中共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毛泽东离开红四军主要领导岗位,[3]到地方指导工作。但在这个原则性问题上,毛泽东始终没有放弃斗争,并推动了古田会议的召开。[4]古田会议上通过了《古田会议决议》,《决议》中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1],红军除了单纯打仗,还有组织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等重大任务。此外古田会议还批判了“司令部对外”口号的观点。古田会议虽然并没有就军委与前委的问题作出决议,但对红军性质的进行了规定、对军事政治关系进行了厘清、对党内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与纠正,军委与前委的争议自然也就不攻自破,党中央的政治领导也在“军事”与“政治”争论的化解中得以不断加强,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强化党中央的领导是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建设什么样的党”的问题的有效回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常抓不懈”。[5]无产阶级想要通过自身的联合运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就必须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政党权威与领袖权威,实行高度集中和高度统一的领导,强化巩固政党权威与领袖权威是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强化党中央领导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新时代加强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的领导要紧紧围绕以下方面开展。第一,要提升党中央执政效绩,以绩增威。执政有效性是执政权威的不竭动力,新时代强化党中央的权威与集中统一的领导,党中央要坚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6]放在首位。一切工作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思路、制政策,坚决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用扎扎实实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第二,要以严明的政治规矩和政治纪律保障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的领导。把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充分发挥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刚性约束力的重要作用,着力建构并完善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使广大党员干部明底线、守规矩、知敬畏,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

三、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建设什么样的党”这一问题进行探索的同时,党内还暴露出了一些别的问题。首先是思想政治问题,井冈山时期红军处于白色政权包围中,物质生活条件十分艰难,加之队伍成分复杂,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怀疑情绪与悲观思想。在长期战争的影响下,这一思想情绪直接演化成为“中国红色政权能否存在”“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思想政治问题,严重影响着红军战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政治信仰不坚定是井冈山时期进行党的政治建设需要急切解决的问题。

坚定政治信仰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政治信仰是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使党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永葆政治先进性的思想基础,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确保自身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保证。井冈山时期,面对党内“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疑问,毛泽东认为,“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不答复中国革命根据地和中国红军能否存在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就不能前进一步”[1]。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内存在的悲观情绪与错误思想积极采取措施,以两次湘赣边界党的代表大会与举办党团训练班为重要标志。1928年5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茅坪召开,会议第一次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指出革命根据地跟红军能够长期存在并发展[7]。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对边界党、政、群、团组织建设和干部的思想建设,以及武装斗争、打土豪分田地、根据地的巩固扩大,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次会议统一了边界党内思想,坚定了“创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决心和信心,为边界斗争进入全盛时期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1928年10月,在“八月失败”的影响下,革命军内部再次泛起了右倾悲观思想,有人再次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在此背景下,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宁冈白云寺召开并通过了《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决议案》在深刻阐明国内国际政治状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阐明了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再一次直面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进一步澄清了党内的混乱思想,统一了认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红色政权理论的初步形成。中共除了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以外,还从举办党团训练班,加强政治宣传等方面来增强革命队伍的政治信仰。“讲阶级斗争史、革命发展史,讲政治、群众工作,也讲军事”[8]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组建组织科、宣传科,宣传党的政策和党的目的,进一步巩固红色政权。湘赣边界党团训练班的举办与党的政治宣传,是中共早期非常成功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政治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随着党内政治信仰问题的解决,井冈山时期“怎样建设党”这一问题也得到初步回答。井冈山时期推进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要积极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训练。第一,要在理论学习中坚定政治信仰。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原著、阅读经典著作等方式,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铸牢信仰之基。第二,在实践锻炼中坚定政治信仰。党员干部要在一线工作中践行政治信仰,积极地将政治信仰融入社会治理和为民执政的实践中,真正地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践行者和示范者,将政治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增强党的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前提条件

增强党的政治能力是对井冈山时期“怎样建设党”问题的进一步回答。政治能力不足是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所暴露出的又一问题,井冈山时期,党内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机会主义”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熟,把握方向大局、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不强,根本上就是政治能力不强。所以肃清党内错误思想,提高党的政治能力就成为了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前提条件。

面对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机会主义”渗透,以及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两方面措施。一是厉行九月“洗党”。在遭遇“八月失败”以后,中共认识到频遭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党组织不纯。由于党组织的迅速扩大,很多“投机分子”趁机混入党内,党员数量上的迅速扩大带来的是党员质量上的不断下降。白色恐怖一到,投机分子反水,白区党的组织大半塌台。[1]对此中共采取两方面策略,一方面整顿党组织结构,提高党员质量。对于党员成分加以严格的限制,永新、宁冈两县的党组织全部解散,重新登记。[1]另一方面建立秘密组织。深入白区,力求在城市中建设我们的组织,堵塞投机分子渗入党内的漏洞,坚决防止投机分子混入党内。二是加强党内教育。井冈山时期党内教育随着中共对自身存在的错误思想认识的持续深化而不断深入。针对党内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现象,开展正确的政治路线教育,加强党员、干部对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政权必要性与正确性的理解。针对党内存在的非组织观点、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深入分析错误思想产生的根源与危害,开展思想教育,引导红军真正树立对“红色政权”的信仰与信心。针对部分同志不明了当时正是统治阶级暂时稳定时期,反而采取在统治阶级破裂时期的政策,分兵向湘南冒进,致使边界和湘南同归失败[1]的错误行为,在深刻分析机械执行上级命令错误行为及其产生危害的基础上,开展行为教育。总之在党内教育与现实教训的双重影响下,党把握大局、把握全局的能力不断增强,根据地呈现出了虽以数倍于我之敌,不但不能破坏此割据,且亦不能阻止此割据的发展的良好局面。

增强党的政治能力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前提条件,井冈山时期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的经验启示我们:第一,选人用人要突出政治标准。各级党组织要始终坚持从政治的高度选人用人,选拔使用对党忠诚,德才兼备、政治上真正靠得住的领导干部。第二,要抓住“关键少数”,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毛泽东曾指出,事实证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1]要通过党性锻炼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与责任意识,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自制力,真正自觉地做到从政治角度想问题、做工作。

五、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保障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探索中,民主集中制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说民主集中制穿插在中国共产党对“如何生存发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逻辑问题回答的整个过程中,并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主集中制蕴含着“民主”与“集中”两种制度要素,对尚属十分年轻的中共而言,如何把握好两种要素在整个制度运作中的边界关系,是革命环境下组织发展的长期难题,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平衡这两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持续探索。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要素,是早期中共党人十分重视的制度原则。井冈山初期,以党支部中存在的地方主义与军队内部存在的雇佣军队思想为代表的错误风气严重破坏着党内的民主。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因居住关系,许多是一姓的党员为一个支部,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1]。中共针对地方党支部中存在的地方主义,对原有党支部成员积极地开展政治训练,同时逐步改造农村党支部,丰富党支部成员,尤其是在组织上扩大党组织成分。此外红军士兵大部分是由雇佣军队来的,存在一定的雇佣军思想,对此,红军首先废除了雇佣制,使士兵感觉不是为他人打仗,而是为自己为人民打仗[1]。三湾改编时规定在军队内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营、团三级建立士兵委员会[3],这彻底了改变了旧军队的不平等状况。在民主主义的影响下,红军战士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天天行军打仗,钱也没有用,衣也没有穿,但是精神非常的愉快,较之从前过优美生活的时代好多了,因为是自由的,绝不受任何人的压迫。”[3]。另一方面,大革命失败后,虽然对集中制与民主制并行加强的努力,固然是民主集中制发展的“应然”目标,但实践中很快出现了极端民主化的弊病。极端民主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小资产阶级的自由散漫性。这种自由散漫性带到党内,就成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极端民主化的思想。[1]这种思想是和无产阶级队伍根本不相容的。因此,中共意识到党内存在着极端民主化的现象后,分别从理论上,实践上采取措施。在理论上指出极端民主化的危害,教育红军战士在思想上认识到,民主的同时,要反对极端民主无纪律现象,铲除极端民主化的根苗。在实践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强调民主并不是散漫的,是有目的性的、集中指导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与领导制度”[9]。民主集中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历史一再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出问题,政治建设就会受破坏。井冈山时期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实践探索启示我们:第一,要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是民主,“而这个集中,总是要在民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正确地实现”[10]。坚持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党内关系,充分发挥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保证党内团结统一的重要作用。第二,要坚持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开展党内民主要始终坚持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党内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约束下,讲民主并不是毫无纪律、无原则的各行其是,民主需要高效、权威的集中进行指导,坚决避免陷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困境。

六、结语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虽然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些曲折。但整体上看,井冈山时期党的政治建设为以后党的政治建设,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强化党中央的领导、坚定政治信仰、增强政治能力、坚持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在新的时代方位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百年间党的政治建设中那些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的规律性的经验和做法[11]。不断提高党的政治建设质量,切实做到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猜你喜欢

政治路线政治信仰民主集中制
陈云民主集中制思想论析
民主集中制的知与行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中国共产党发展民主集中制的百年历程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坚定政治信仰 夯实党的政治建设根基
新时期政治路线与党的建设
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及成因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