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
2021-12-06林建华
林建华
(福建江夏学院保卫处,福建 福州 350108)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头等大事。2015年7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的4月15日定为“国家安全教育日”,掀起了安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高校是社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基地,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领导加强安全教育工作的号召,与时俱进地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安全教育内容,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自“互联网+”时代到来后,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越来越和社会脱节,未能很好地树立起“互联网+”安全教育理念,难以切实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结合,且尚未建立起依托互联网优势打造的新型大学生安全教育服务体系,因此近年来大学生落入套路贷、陷入网络诈骗陷阱、个人信息泄漏丢失、同学之间矛盾冲突等安全问题时常发生,给大学生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与隐患。鉴于此,建立“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刻不容缓,这既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安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必由之路。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背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国家安全观,教育部结合国家安全法文件,拟定了《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文件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践行国家安全观,打造具备中国特色的安全教育体系,并通过安全教育让学生形成安全意识,为社会培养合格可靠的接班人。《纲要》中明确了高校安全教育的主要任务,即围绕中华民族命运与国家关系,让大学生通过安全教育,了解国家安全在各领域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掌握国家安全观的内涵与精神实质,形成国家安全底线思维,正确理解与认知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从国家安全层面出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责任担当。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新媒体应用的主要人群——青年大学生,在应用网络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网络欺诈不曾断绝,自我伤害与自杀现象也时有发生。这类安全事故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还会造成恶劣的负面影响。发生此类事件,主要是大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差,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存在对安全教育不重视、保障机制不健全、课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及各地方政府已先后对安全管理提出政策性要求,但由于高校的执行能力不足,未建立起系统性安全教育体系和完善的安全教育机制,在缺乏长效防范机制、课程目标不明确、教授方式单一与课程内容陈旧的情况下,致使高校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安全防范意识。
二、“互联网+”时代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当今社会形势具有多元化特点,在社会大环境下各行各业愈加朝着开放化、多元化、融合化方向不断迈进。高校由于连年扩招生源,加大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加之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符的其他意识形态冲击,加大了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给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传统的安全教育方法难以适应新时代。只有将安全教育融入“互联网+”,借助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多元化发展,才能满足高校办学和发展的需求,并保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6次CNNIC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9.40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7.0%,新增网民3 625万(与2020年3月数据相比),相较于2020年3月互联网普及率提升了2.5%。[1]可见,网络已经渗透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学习、娱乐、工作的重要工具。在网民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较重,说明我国网民以青年群体为主,因此大学生教育必须要充分考虑网络安全,警惕网络在渗透大学生生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安全隐患。高校应从创新安全教育入手,在网络安全领域和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加强关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这把双刃剑,避免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受良莠不齐的信息、煽动性言论等影响,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最后,大学生安全教育既关系着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落实,也对大学生完成学业情况、顺利度过大学时光乃至毕业后的全面发展起到广泛深远的影响。[2]如此,做好“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仅靠安全管理部门的建设和工作开展是难以实现预期目标的,学校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树立起积极参与安全教育的思维理念,并在日常工作中向学生渗透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运用微信、QQ、网课直播等手段创新安全教育方法,既满足大学生对互联网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和接受形式,同时也顺应“互联网+”时代潮流,有计划、有系统地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素质,不断增强大学生抗风险、保安全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
从整体上来看,各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逐渐加强,无论是安全管理还是安全知识的宣传都有了很大进步,各高校关于安全活动的演练、安全会议的召开都有所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安全素质和安全能力的提升。[3]然而从具体实践上来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因为该项工作以实践性教育为主,但目前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尚未将安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学规划中,致使安全教育工作只能以场地和时间均有限的安全宣教、专题会议等形式出现,难以普及到所有学生。枯燥乏味的安全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吸引力不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大多数高校积极利用宣传栏、学校广播等途径宣传安全知识,但是由于采取媒介形式过于传统,所起到的安全教育效果差强人意,无法很好地形成安全文化校园氛围。目前,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滞后,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
很多高校将办学的主要任务局限在科研和教学发展上,为了给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过于重视教学工作和科研建设,而对安全教育不够重视,存在思想观念滞后问题,尚未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仍以机械式管理方式开展,尽管能够对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却不具备良好的安全事故预防功能,难以在根本上解决安全事故隐患问题。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安全事故预防体系建设现状不难发现,预防工作主要包括技术预防、物质预防和人员预防三大方向。在开展过程中所投入的工作量和产生的效果多以数据的方式体现,存在着易被量化问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教育,无论是从投入还是从获取的成效上来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系统化的投入和不断验收才能够体现安全素质教育的作用。因此,在量化为主要形式的校园安全预防体系中,学生安全教育趋于形式化管理,很多学校受量化思想影响,盲目地增加安全防范设备设施,在财力和物力的投入数据提升上追求安全教育成绩,而没有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学生安全素质现状将安全教育落实到细节上,落实到实处上。个别高校互联网安全教育平台的应用流于形式,只在上级有关部门工作检查时才加以体现,而没有发挥其切实作用,难以防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容易发生的各类安全问题。[4]
(二)学习兴趣低下,安全知识掌握不足
随着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安全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一些高校已认识到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部分高校在学校必修课程体系建设中纳入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5]如北京市教委于2005年向在京58所高校下发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培养》教学课件,要求本市高校普及安全教育课程,制定并投入使用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材,并将学生学习情况纳入学分考核,从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诸多方面加大了对学生安全知识和应对技巧的培养。又如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军训课程也已纳入安全教育课程;研究生课程也设置了“实验室安全学”课程,共计16课时,以切实解决实验室安全隐患问题。这些创新探索开启了大学生安全教育以学分制进入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新大门。尽管如此,我国大学生安全素质和安全知识的掌握现状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对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的学习过于被动,学习动机普遍出于学分制压力和必修课压力,参与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对安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佳,且多数大学生存在错误认识,认为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安全教育没有关联,同时尚未意识到掌握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对于各种安全事故隐患的发生具有侥幸心理,缺少防范安全问题的警惕心,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很难正确及时应对处理。[6]
(三)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技术有待提升
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时代的进步发展,大学生的安全问题也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也要不断创新,积极升级改进教学技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安全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教学模式仍以单一的理论知识灌输讲解为主,安全教育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这种模式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差,而慕课、微课等先进教育技术尚未充分应用到大学生安全教育中,影响了安全教育质量,长此以往,大学生安全教育势必会与时代发展脱节,无法预防和应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存在着“重解决、轻防范”现象,主要体现在发生了安全事故后,才采取临时性的、突然性的安全教育宣传,以此控制安全事件的影响,而没有在尚未发生安全事故前采取有针对性的挖掘安全隐患,做好安全事故预防等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有些高校认为,学生的安全问题仍然集中在消防、交通等传统安全领域,而没有意识到网络安全已然成为引发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一个高发领域,对学生网络安全现状调查不足,情况掌握不明,难以根据网络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预防教育和管理措施,这些都令学校目前所开展的安全教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7]
(四)安全监管薄弱,存在诸多安全威胁
当前,我国高校的安全教育需要综合考虑学校周边环境、管理对象多元化、校园安全复杂化等诸多隐患,建立起健全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并严格按照安全监管制度执行安全教育管理,才能够以安全教育服务与安全监管并重,打造新时期的平安校园。但是很多高校目前的安全监管工作尚未达到规范标准,仍旧存在诸多漏洞。随着校园社会化程度和开放程度不断加深,校园及校园周边传统的商业店铺、公共服务场所和新兴业态的电商服务形式越来越多,虽然给办学条件、高校后勤工作以及大学生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善,但同时也令校园安全更加复杂化,一旦没有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很容易由此引发学生安全事故。近年来,通过互联网途径,很多不良信息在各大高校广泛传播,其中不乏民族分裂、宗教仇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暴力色情等文化垃圾,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冲击,让极端主义、颓废消极的人生观逐渐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中。[8]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果学校辅导员等教育工作者没有发现学生意志薄弱、沉迷网络、追求享乐等思想变化并加以实施安全监管措施,很容易出现迷失自我,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大学生由于沉迷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贷款等虚拟世界带来的享乐而无心学业,由此造成辍学、留级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部分大学生甚至在网络领域走上犯罪道路,给网络健康绿色环境埋下了更多安全隐患。以上种种现象给高校安全监管工作的创新改革敲响了警钟。传统的辅导员谈心、班规校纪等安全管理制度已经难以应对大学生安全隐患严峻的形势,应加强大学生安全监管与互联网新技术的结合,打造立体化、实时化安全监管新模式已势在必行。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效策略
(一)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正确定位安全教育重要性
高校要准确定位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将其视为维护学生和学校稳定发展的核心工作,重视对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树立起现代化素质教育理念,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规划中纳入安全素质培养目标,在校领导和管理部门重视下全面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切实打开高校安全教育新局面。[9]学校要避免安全教育工作由某个部门独立负责,提倡安全教育人人参与、人人受益,消除以往单打独斗的安全管理工作形式,让学校学生管理与服务部门联动起来,共建系统化、全方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注重安全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机整合,着力建设“互联网+”大学生安全教育新模式。在延续校园广播等传统宣传媒介的同时,积极利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介平台,加大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的普及,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结合自身需求了解校园安全信息,学习安全防范知识,从而将现代化安全意识和安全理念牢牢树立在全校师生心中。
(二)加强校园安全建设,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需要学校在开展校园安全建设中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有效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校园安全建设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校园当前面临复杂环境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才能投身于学校安全管理各项工作中。[10]从而使学生不再只是校园安全的被管理者,也是校园安全的建设者和维护者。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建立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辅导员制定班级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过程中,不可仅从个人角度出发大包大揽,而是要认真搜集和听取学生对制度建设的意见,从学生的意见反馈中获取新思路,把学生有效的意见纳入到班级与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中,让学生体会到被重视、被认可的积极感受,从而意识到自己是校园安全管理的一份子,树立良好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主动化身为校园安全工作的新力量。
另外,学校可以招募具有较强计算机技术能力和安全意识的学生负责运营学校官方抖音账号,录制学校可能存在的校园安全隐患,以深受学生喜爱追捧的短视频形式将这些安全隐患公之于众,从短视频评论功能区搜集整理学生提出的消除隐患的可行建议,为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增加新内容,也为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建设带来更多可参考依据,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校园安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引入先进教学技术,打造“互联网+”教学平台
学校在积极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后,要将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紧密相连,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弥补教材的不足;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入大学生安全事故真实案例,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认识到学好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对自己生活的重要性。此外,安全教育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把促进安全教育与学生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意识到安全知识对自身专业发展乃至未来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重视程度,激发学习兴趣,使之全身心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提升教学质量。[11]
如网络安全课教师在面对会计学专业学生进行网络信息安全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网络信息安全素养和会计职业素养联系在一起,引入真实案例。例如某公司会计面对公司竞争对手给予的金钱诱惑,忘记会计职业初心,将本公司核心财务数据通过网络邮件传输给竞争对手,涉嫌违法泄露公司重要信息,造成公司核心竞争力迅速下滑,面临着倒闭的严重后果。学生热烈讨论真实案例的发生原因、后果和预防措施,加深了对网络信息安全理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良好的会计职业素养,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能够坚守职业道德,避免会计信息泄露。
(四)组建专业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学实力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还需要专业教师队伍提供完备的师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价值。[12]因此,高校要着力培养一支专业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多样化、长效机制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安全教育专业水平,丰富教师安全教育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面向社会人才市场通过不断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薪资待遇制度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安全教育专业人才加入到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发挥人才优势,全面提升教学实力。
除此之外,安全教育课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网课资源,学习借鉴优秀的安全教育方式方法,提升自身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创新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能力,使自己成为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水平的内在驱动力量。
(五)运用网络实时联系,形成社会资源合力
面对愈加复杂多元且严峻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形势,高校在发挥自身安全教育主体作用的同时,要加大和社区、消防、公安、社会各界的紧密联系,共同组建安全教育合力单位,加大对学生安全监管力度,拓展学生安全监管渠道,让可能存在的大学生安全隐患无处遁形,在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下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健康安全成长。[13]高校要利用先进的监控设备设施和互联网技术,加大对学生校园安全生活的监管,组建校园网络监管部门,对校园网络中出现的消极言论、网络诈骗、虚假信息、学生信息泄露等情况及时发现并有效拦截追溯到具体责任人,及时交由公安等相关部门规范处理。
在与社区安全监管联合工作中,社区要加大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思想的影响和动摇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等诸多不安全因素的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与高校进行沟通,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范计划和监管方法,在问题发生前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避免学生受到影响。另外,社区要加大对高校周边商场、娱乐场所进行安全宣传,动员商户积极参与并支持共建安全健康环境,发挥社区的桥梁作用,逐渐编织出各界参与的学生安全教育网络,在社区网站发布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安全榜样事例,树立模范典型,激发各界参与的积极性,为大学生在校园和校园周边的健康安全生活提供保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学校健康办学、社会和谐发展、学生安全生活等方方面面起着广泛且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在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提升的问题,难以很好地应对“互联网+”时代环境,无法给学生提供专业、全面的安全素质教育服务,相应的制度建设、监管体系也不够健全完善,阻碍了高校安全教育功能的充分体现。因此,新时期高校发展要不断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模式、新技术,从实际问题入手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加大学生安全监管力度,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坚定政治立场不动摇,能够预防和抵制各种安全陷阱,最大限度降低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