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探析
2021-12-06罗向阳
罗向阳
(福建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逐步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大革命的失败导致大批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迫害,不少基层党组织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革命形势岌岌可危。为了应对残酷复杂的革命斗争形势,重新积蓄力量,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党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战略转移,逐渐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在总结组织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深了对基层党组织建设规律的认识,逐步确立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行动方案。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挑战
大革命失败后,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的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1],党内出现不少退党、脱党以及叛党的现象,各级党组织活动陷入瘫痪状态。究其原因,毛泽东认为:“在这一阶段中,党的组织是发展了,但没有巩固,没有能够使党员、党的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坚定起来。”[2]610为更好地应对这一生死危机,八七会议批判并纠正了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及其他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这次会议对党组织工作方式由公开转为秘密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也对如何保障各级党组织的正常运转提出了新的要求。武装斗争形势的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为党组织的恢复和党员队伍的壮大创造了条件,在使党组织建设迎来“大发展时期”[3]73的同时,也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一,革命斗争形式从领导工人运动向领导武装斗争转变。武装斗争作为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大革命时期并未完全得到重视。毛泽东曾指出,在北伐战争时期,“我们党虽已开始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还没有彻底了解其重要性,还没有了解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4]。直到大革命失败后,党才彻底意识到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进行战略调整:一是纠正党内存在的轻视武装斗争的思想倾向。“党的手里有了一批革命武装,但是不能掌握住”[2]611,成为大革命失败的一个主要因素。八一南昌起义揭开了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用武装的革命“反抗武汉的反革命政府,这武装斗争的革命意义,便是这些军队能在土地革命的政纲上为民众作战”[5]599。可以说,彻底纠正党内忽视武装斗争重要性的问题,是加强军队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壮大武装革命力量的重要前提。二是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队虽为武装斗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但当时部队里存在着成分复杂、军阀习气浓厚、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如何从组织上将军队改造成为新型人民军队,是这一时期军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内容。三是确定武装斗争的方针。在开展武装斗争的过程中,由于受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王明等人错误估计了当时武装革命斗争的形势,给党和军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因此,如何统一党内思想共识,明确武装斗争的方针已迫在眉睫。
第二,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对这一时期党组织的重建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工农革命军战略转移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发动农村群众开展斗争的过程中,吸引农民加入并发展壮大党组织时,“打破无组织的农民意识”[6]418,逐渐恢复和重建各地党组织。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党员数量的急剧增长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一是党员发展重数量、轻质量,一些非无产阶级分子和投机分子混入党内,给党组织建设和发展带来了不良后果,因此在1931年11月,中央苏区第一次党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的建设问题决案》中提出:“要绝对消灭赣东南与一部分红军中过去不经过本人同意的正当介绍手续,而秘密拉夫式发展党的方法。”[7]637二是党员的成分构成发生了变化。随着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建设的恢复和发展,农民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发展的重要群体,通过“极力扩大党的政治宣传,使群众了解共产党是代表无产阶级和农民利益的党”[7]288。在1932年2月的《中共中央给共产国际的组织报告》中指出:“党员的数量据最近报告有一万六千人,农民占最大的多数。”[8]108农民在党员队伍里的分量逐渐增加,如“湘鄂西党员的成分贫雇农占百分之七十以上”[8]57。因而,如何教育农民党员也成为这一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所面临的迫切问题。三是当时在农村,“党的组织还充分带着封建形式,党与群众组织混合不分和党部负责人的腐化”[6]314等非无产阶级现象,有些地方的“支部会议简直同时就是家族会议”[3]74,农村党支部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缺乏对中国国情和革命具体形势的了解,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使党内思想认识出现了混乱,特别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三次“左”倾错误,给党组织建设和中国革命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首先,虽然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等人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在1927年11月召开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确定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全国武装暴动计划,又使“左”倾盲动主义在全党取得了支配地位,致使一些地区盲目暴动,带来惨痛失败。其次,由于对中国政局的复杂性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共产国际将“左”倾进攻路线强行灌输到党内,发展成为“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再次,1931年7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以教条主义为特征的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开始了长达4年的错误领导,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党员干部实行“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严重破坏了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正常政治生活,给党组织和革命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举措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复杂的形势,为了确保土地革命时期路线、方针、政策能够顺利推行,在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同时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之路。遵义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并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逐渐掌握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律,形成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举措。
(一)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
大革命失败后,各地党组织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如何重建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成为这一时期党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此,八七会议通过的《党的组织问题决议案》对党的工作方式由公开转向秘密作了规定,特别是对支部的改造和秘密工作进行了相应的组织调整。任弼时在1928年5月为中央起草的《中央通告第四十七号》中,对党组织工作遭到破坏的原因、现象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提出了中共党组织在白色恐怖的险恶环境中,“务必坚决地采用适应的组织形式保持党的组织与干部,巩固下层组织基础——支部”[9]200。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大部分乡村地区“并无支部,甚至并无党员”[10],发展党的组织成为一切支部都要做的工作[11]410。基于此,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展开了健全支部制度的探索。1929年2月《中共中央给山西省委的信》中提出:“建立支部生活,使支部能在群众中起核心作用”[11]17;1929年4月《中共中央关于湖北问题决议案》中提出“建立支部生活,特别注重产业支部”以及“在群众中组织我们的支部”[11]168;1929年9月《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关于军阀混战的形势与红军的任务》指出:“一切工作归支部这个口号是对的,是作经过支部去工作的解释”[11]520;1930年7月《中央通告第八十四号——为充分实现六月十一日政治决议的策略路线》中明确指出:“建立支部生活,是目前党的主要组织任务”[5]506。在土地革命前期,在正确方针的指导下,解决了革命根据地党支部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加强了革命根据地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如在中央苏区基本完成了以乡为单位建立党支部,以村为单位建立党小组的工作。截至1932年,江西省全省14个县,共建立了998个党支部。[12]63在基层党组织恢复和发展的同时,通过采取建立中心支部和模范支部的方式,开展支部改选活动,制定、颁布支部工作条例和法规等具体举措,不仅使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不断健全,而且也使党员数量得到了迅猛增长,“从大革命失败时的1万多人发展到了298 749人”[12]68。
(二)严明基层党组织纪律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深化了对在秘密环境中加强党组织纪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作为保证党组织在秘密状态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条件,挽救党的危机,“只有坚决的严厉的执行党的纪律,下决心重新造党”[5]306,“注意党内铁的纪律的保障”[11]201,特别是“对于违背组织上政治上的纪律的分子,必定要严厉的处分”[6]306。基于此,党在这一时期对组织纪律建设进行了探索:一是严格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继中共六大将“征收和教育新党员”[9]474列为支部任务后,古田会议又对新党员的纪律要求和召开支部会议等规范问题作了进一步的细化。然而,在土地革命初期,新发展的党员以农民为主,“由于农民散漫性的笼罩,缺乏无产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8]597,影响了基层党组织的巩固和发展。为纠正党内存在的这些不良现象,严明党的纪律,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根据地明确了党员违反组织纪律的惩处措施,如提出“撤换违反贫苦工农利益的委员”[6]624,规定“凡是一切违反秘密工作的行动,毫不迟疑的应该予以严厉的纪律裁制”[6]252,“对于贪污和违反法令的分子要实行公开的革命审判”[7]282等,对当时党的组织纪律起到了约束和规范作用。二是对党组织内部各项工作做出具体规定。受制于当时特殊的斗争环境,召开党组织会议是制定决策、统一思想的重要前提。支部作为党全部战斗力的基础,却存在纪律松懈、没有组织生活、对重要方针政策传达流于表面等现象。为此,中共对定期召开各类会议的时间、要求、方式等进行了规定和完善,并对中央及各地方党组织的党内选举也作了进一步规范,要“经过有准备的民主的选举,建立真正有信仰的有工作能力的支部委员会”[13]。同时还对集体领导和具体分工作了规定,使这一时期的党内民主和各级组织分工原则有了制度保障。三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随着党对民主集中制这一组织原则认知的不断成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秘密环境中进一步完善了民主集中制的相关规定,特别是明确了上下级之间的组织关系。八七会议规定了各级党支部在讨论制定各项政策时,要注重发展党内民主;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提出:“党内的民主主义(选举党部机关,报告消息的普遍,政策在广大的党内群众中讨论等等),应当尽可能地扩大实行”[9]31,这些都为土地革命时期健全党内民主提供了方向。针对当时党内“有些同志主张极端民主化,破坏民主集中制的原则”[11]201等现象,1930年7月召开的全国组织会议指出:“党的民主集中的原则,必须根据党的主观的条件,来确定党内民主范围的扩大与缩小”[6]316,是“保证党的正确路线的执行”[6]316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党内民主集中制受到了严重破坏,党内纪律也成为机械的纪律。1935年,遵义会议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组织队伍不断壮大的时期。随着这一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党组织通过加强党员政治教育和密切党群关系等一系列举措,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这一时期党在吸收和发展党员的问题上有过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为更好地应对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八七会议在总结失败经验教训时,强调了党员领导干部纯工人成分的意义。而后在《中共中央给陕西省委的信》中又提出:“现在党员成分,知识分子太多,竟占了百分之八十多,而工农不及百分之二十,以后应当增加工农成分,要立即大批地吸收农民加入党。”[5]464在此影响下,1927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报告》指出:“党的成分应该是由‘革命职业家’‘工农分子’和‘智识分子’三类组成。”[5]506直到中共六大“仍片面地强调党员成分的‘无产阶级化’和领导机关的‘工人化’”[14],在党员发展的问题上一味强调工人成分和“要彻底肃清党内富农分子”[7]381-382。然而,当时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农村,农民成为革命主体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满洲党员的数量,成分工人只占百分之三点五,农民却占百分之七十以上”[8]120。在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标准上的“唯成分论”,忽略了当时中国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给基层党组织的队伍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对于加强党组织队伍建设,毛泽东早在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上就对此作了有益探索。此次会议通过的决议对吸收新党员提出了5个标准,特别是将“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11]737作为重要条件予以考察,并从加强党内教育问题的角度阐述了对新发展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的方式。可以说,将“政治标准”作为发展新党员的标准,对于当时发展和壮大党组织队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和当时中共发展党员的方针有所差异,最后并未被采纳。这种党员发展中“唯成分论”所引发的关门主义倾向,给党组织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后果。土地革命后期,在全面分析国内外政治形势和阶级矛盾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开始察觉并纠正这一错误政策。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在组织上扩大与巩固党”的战略任务,彻底摒弃了组织队伍发展中的“唯成分论”。会议还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必须同党内发展组织中的关门主义倾向做斗争”,要将“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15]作为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瓦窑堡会议之后,党开始着手恢复和发展白区的党组织建设。当时白区党组织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加强白区党的组织与领导”[16]和肃清“唯成分论”的负面影响,成为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通过改变斗争的组织与工作的方式,逐渐巩固和加强了白区党的各级组织,在巩固国内和平与实现对日抗战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启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组织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支部建在连上”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以及将政治标准作为吸收新党员的重要条件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出了符合国情、党情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之路,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第一,要把思想建党和党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实践出发,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9]756,并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想建党”原则,并将思想上建党作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关键。而组织建党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共党组织建设理论的重要来源。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在重建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党的基层组织的过程中,针对当时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党的改造与建设方针,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纪律上为加强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面对这一时期党内存在的“左”倾错误给党组织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通过加强党内教育、党性教育和党内生活锻炼等举措,实现了思想建党与组织建党的新发展,为全面抗战时期党组织的发展与壮大创造了思想条件。
第二,健全组织纪律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保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党组织制度建设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执行党的组织纪律方面存在的偏差,使党组织建设受到重大打击,直到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党在组织纪律建设方面的探索,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特别是对秘密工作的组织纪律规定、支部建设的方式方法、群众纪律的规定、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及建立各级监察机构等举措,促进了党组织队伍的健康发展,也为全面抗战时期的党组织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也对重建和巩固中共党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的政治环境,中国共产党将党组织建设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不少创新性的举措,如确立“支部建在连上”、提出“思想建党”、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惩党内腐败分子以及重视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等,有效纠正了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和不良作风,有效提升了这一时期中共党组织建设的质量,为党在全面抗战时期践行政治路线提供了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