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价值取向及路径探索
2021-12-06郑巧
郑 巧
(闽江学院机关党委,福建 福州 350108)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中心任务。“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1]这一指示为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提供了发展方向。做好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工作,就是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深刻领悟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价值取向,推动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探索新的育人思路和育人路径,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用人才。
一、高校党建育人是新时代的呼唤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党建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育人基本任务贯穿到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中,主动将党的建设与育人充分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为我国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为高校党建在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党建作为高校德育的核心,高质量的党建有利于将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政治觉悟、提高道德品质、提升文化素养等统一于一体,从而更好地培养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所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培养在新时代环境下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实践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优秀人才;更好地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2020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风险与挑战,以“9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生动反映了高校党建育人的丰硕成果。
(二)强化价值引领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4]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就把发展高校中进步青年的影响力与战斗力放在了重要位置,高度重视提升高校青年的觉悟性和战斗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高校作为“三全育人”主阵地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政治阵地,加强党建育人有利于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把脉人,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领航人,更好地引领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三)响应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的巨大变化使我国发展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验亦是前所未有。一方面,恰逢“十四五”起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不断巩固与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另一方面,要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在此特殊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高校人才培养在理念上、目标上、方法上都发生很大的变化。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因此,新时代高校党建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入融合,不断丰富育人内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群团结教育、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党的宗旨教育、劳动教育等,尤其是强调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努力奋斗者。
二、高校党建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党建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子,立德树人的方法、内容和途径也不断创新,育人效果显著。但在党建育人发展历程中,也存在一些与新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第一,教育教学模式缺乏互动与创新。随着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自我意识强、社会关注度高、自尊心强、学习网络化等这些变化给当前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单向进行思想灌输、理论说教,方法简单、内容枯燥、形式生硬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滞后,满足不了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渴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要求,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再者,思政课教学内容大都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呈现形式和方法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对思政实践活动缺乏主动性。
第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合作不充分。党建工作的开展相对独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仍需进一步加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主要以基层党组织最末梢的支部为单位开展的,相比于“第一课堂”,人才培养的覆盖面和参与度相对较低,致使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不够深入。一是一些高校的党建工作没有形成合力,各组织间、各部门间的党建资源没有很好地统筹整合,形成脱节。二是在建立协调机制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自我教育、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稍显欠缺。这些都导致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质量无法得到大幅度提升。
第三,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有的高校院(系)党组织对发展党员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及时跟上,在完成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忽略了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发挥好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入党积极分子在入党动机上存在随大流及功利主义思想,造成学生入党前和入党后判若两人的现象时有出现。有的高校院(系)党组织存在重视入党前的培训教育,忽视入党后的教育和管理,阻碍了党员队伍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党员发展质量的持续提高,进而也阻碍了党支部建设水平的提高。
第四,党建育人的载体比较单一。首先,学生党支部缺乏活力。学生入党后,由于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流动相对频繁,加上有些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不规范、缺活力,使得部分学生失去了入党前的积极性,入党后的再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党支部活动形式和内容不够多样化。党支部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一些党支部活动载体单一内容贫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不够、工作思路狭窄,不能把规划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不能从党支部的生活中深刻体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及红色文化资源产生的激励效应,不能亲身感受、领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成果,不能从丰富多彩的资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很好地汲取精神力量,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党建育人的效果。
三、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价值取向
高校党建育人是指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下高校党的建设过程中的教育理念、价值诉求和功能实现。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党建育人,一方面,致力于培养拥护社会主义、品德高尚、人格健全和素质全面的时代新人,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致力于通过引领“十大育人”体系,挖掘育人要素,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能之才。
(一)输送新鲜血液,培养后备力量
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是发起冲刺、奋勇拼搏的时代,高校大学生党员在青年群体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发展什么样的党员,是党建育人首先要明确的目标。从党员发展工作的流程分析,党建育人的教育对象包括党员、预备党员、人党积极分子、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师生及所有对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目标有认同感的师生。同时,通过党员带动团员、群众,以达到提高全体在校师生的政治素养为目的。党建育人工作必须深入挖掘党员发展的各阶段中的育人元素,从党员发展全过程各环节中丰富育人内容。尤其是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使其牢固树立远大理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坚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这不仅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
(二)规范党内生活,强化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把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发挥高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院(系)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7]因此,新时代下的党建要强化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在党内生活中落实好党建育人的使命。一是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党建育人提供政治规范、政治纪律,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规则意识、规范意识、法治意识。二是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组织感、归属感、集体感。丰富的组织生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归属感、集体意识,促进大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成长成才。三是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理论水平、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党内文化是政党的精神标识,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创造和维护的文化体系,反映了党的价值理念和政治追求,深刻影响党员的思想行为,对大学生有强大的文化向心力和政治感召力。
(三)夯实支部载体,筑牢信念根基
作为时代新人,要坚定信念、努力奋斗,要争当时代榜样、争做栋梁之才,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大学生党支部作为教育管理大学生党员和提高青年学生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本载体,也自然成为高校党建育人的基本主体。“基层党支部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对标争先’中,要做到教育党员有力、管理党员有力、监督党员有力、组织师生有力、宣传师生有力、凝聚师生有力、服务师生有力等‘七个有力’。”[8]《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指出:“党支部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突出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还要对要求人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9]同时,按照《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学生党支部应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引导学生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10]因此,大学生党支部在党建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高校党建育人的关键载体。
(四)共建共治共享,激发育人效能
高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决定了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向是一致的,都是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落实,二者具有相互作用、联通互动的关系。党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统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为基层党组织筑牢思想根基,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心灵、涵养品格。要建设政治站位高、工作作风正、专业技术精、业务本领强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实现多元化知识、资源与能力等要素的集合。要以高质量的治理体系去实现全过程培养、多层次管控、多元化评价。因此,在协同工作过程中应遵循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形成“最大公约数”,不断激发育人效能。
四、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路径探索
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把握育人重点,坚持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全过程,采取灵活有效的工作方式,积极嵌入高校育人体系,努力探索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同向同行的育人路径。
(一)大力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在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新时代,大学生求知欲强,视野开阔,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欲望强烈,更加注重个体价值的实现。这就要求有关思政的课程教学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新时代对接,与大学生的特点对接。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要推出多样化的课程思政,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各类课程的思政性、时代性和吸引力,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1.打造党员教师优秀示范课堂。各院(系)党组织开展党员教师优秀示范课堂建设,不仅可以形成党建育人的特色亮点,而且可以打造党建育人活动精品品牌,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发挥党员示范作用,集合各院系教师党员资源,开展党员教师优秀示范课堂建设。第一,课堂教学融合育人。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更加适应丰富多彩的新型思想学习方式和理论学习方式。党员教师在示范课堂上,将思想价值引导和党的理论知识宣传融入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中,使课堂呈现出集政治性、专业性、时代性特征。第二,党员模范引领育人。党员模范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更大的特色是具备党员模范思想引领作用。他们在示范课堂上,通过自身的榜样力量,潜移默化地引领广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带领普通学生共同努力、共同进步,成为理想信念坚定、学习科研积极的国家和社会的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
2.建设重点课程思政。各院(系)党组织、教研团队通过对课程的梳理,结合各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确定重点课程思政。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专业课教学既指向知识本身的客观规律、事实陈述,也指向知识的思想与价值内涵。通过对重点课程的思政建设,使之成为思政课程以外的、融合专业知识和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的课程思政,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把握知识的历史与逻辑、知识的政治与社会价值、知识的道德与法律规范内涵。
3.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为了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需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资源。除了重点课程思政外,在思政资源不明显的其他各类课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思政资源,将思政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融入各类课程中。一方面,要提高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各院(系)党组织应重视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切实提高他们开展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各院(系)党组织要构建完整而分层的党建育人工作体系和机制,通过整合教师的课程情况,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最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功能覆盖。
(二)全面构建党建与思政协同育人格局
“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治党治国的重要方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发展,构建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大格局。”[1]随着时代的发展及教育环境的变化,要对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系统规划和资源整合,实现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衔接、相互融合。
1. 创新党建协同思政育人方式。从多元融合的角度引导学生将党的理论与专业学习、科技竞赛、社团建设、选树先进等多方面进行融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过“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等网格化方式,深入掌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进行相应的谈心谈话、问卷调查和舆情调研,准确把握学生特性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充分发挥育人示范引领作用。
2.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扩大党务工作者的规模,打造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业务精湛的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加强学校党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创新党务工作队伍教育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定期开展专题培训。使广大党务工作者不仅熟练掌握党建的相关业务知识,更精通党建育人的规律、方法、途径,充分发挥党务工作队伍在思政工作上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提升师生政治意识和政治能力。同时,培育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示范引领作用凸显的优秀学生支委,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朋辈引领作用,推进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互相融合、同向发力。
3.党团群共建开展立体化常态化“大学习活动”。以党建为引领,把握团学新特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立体化常态化“大学习活动”。以点成线,通过党支部把团学联动起来,讲党的理论、党史、团史、国史、校史、人物故事等;线动成面,鼓励专业教师、党员干部、团干部、班团骨干、群众学生等组成团队,关注时政热点,把握中国特色,讲好党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创建党团群和谐凝聚的氛围,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三)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嵌入发展党员工作
新时代我国面临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国际国内形势都更为严峻,利益矛盾日益复杂化。因此,要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就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质量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生命线,使得大学生党员们在入党后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在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下,要不断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就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嵌入发展党员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
1. 强化思想入党。高校应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中,提高新生对党的认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抓好入党前的培养教育,包括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普及和宣讲,组织观看红色教育影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激发入党意愿。学生党组织要重视积极分子的发掘,丰富选拔方式,发现更多优秀的积极分子,同时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大学生提交入党申请书后,绝大多数都保持较高的政治热情,但是对党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尤其是对党员的政治标准、政治品格和党组织的纪律制度规范了解不够。因此,“党组织要通过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断扩大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要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的教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11]。党务工作者要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特点合理进行学习内容的统筹安排和端正入党动机教育,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把正确入党动机落实到实践中,帮助他们从思想上入党,更好地实现党建育人的目标。
2.完善预备党员考察的教育内容。高校学生预备党员虽然是青年中相对优秀的群体,但他们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锻炼,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青年人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难免给他们带来局限性。”[12]因而,应注重预备党员考察期的教育,及时纠正其思想上的误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成为党和国家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3]坚定理想信念,是党员坚强党性最集中最重要的体现。加强预备党员考察期理想信念教育,会不断修正他们在思想上存在的偏差,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提高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二是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要立足现实,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理论去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从而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三是加强党性、党风及党纪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教育预备党员要有坚定的党性,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关键时刻顾全大局挺身而出;教育预备党员要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预备党员必须遵守党纪,认识到遵守党纪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利器。在预备党员阶段要强抓党性、党风及党纪教育,使其养成自律意识,克服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行为,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3.增强发展党员的教育实效。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充分整合和利用党建资源,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着力提升发展党员的培训教育质量和效果。一是完善预备党员考察期教育制度体系。通过联系人制度、定期培训制度、定期思想汇报制度,了解其思想动态、学习情况、生活状态等。若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寻找问题症结,督促其改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增加实际锻炼机会。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要加强预备党员的实践教育,让他们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自觉养成责任担当和无私奉献意识。在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三是抓好入党后的继续教育。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要在常学常新中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对已经加入党组织的大学生群体,可以继续通过党的理论知识的宣讲和强化学习班,增强发展党员的教育实效。
(四)多维拓展党建载体育人渠道
高校育人工作不只是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大学生成长的每个环节,都有价值观念和目标引领的存在。因此,应多维拓展党建载体育人渠道,使党员保持对党支部生活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群团学生共同进取、奋力拼搏,创造更加富强美好的未来。
1. 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支部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党员和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具体执行载体,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是发挥组织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高校通过规范“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谈心谈话制度、民主评议制度等,并通过定期举办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提升党员党性修养、强化社会责任、提升服务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提高党员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同时,党支部应积极指导团建工作的良好开展,突出党组织的先进性、战斗力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积极分子充分认识到党组织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党组织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尤其是学生党员,他们作为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可以与普通同学“零距离”接触,相互了解,影响周围的同学,起到朋辈教育和先锋模范作用。
2.发展实践活动育人载体。实践教育是非常有效的党员教育载体,在传统党员教育载体的基础上将实践活动纳入其中,通过党史党情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社会焦点问题走访等方式,开展系列旨在增强党员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素养的实践活动。将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有效结合,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到既学理论又办实事,以此帮助党员更好地了解、认识和服务社会,增强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多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强党员教育活动的吸引力,灵活运用思想理论知识,使思想教育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思想觉悟和政治修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加深入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同时提升了其运用党的理论知识更高效地完成实践活动的能力。通过融合党的理论、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造创业、专业知识学习等于一体的实践活动,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深入到价值维度,这是向教育初心回归的有效实践路径。
3. 拓展新媒体育人载体。一是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矩阵,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共同推进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在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载体中,运用慕课、微平台、抖音、快手等新载体,搭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课程学习平台,实现思政教育资源分享最大化,扩大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三是开发由学生党员自行管理、编辑、组织运行的党员教育微视频、党员教育电台等,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重要会议精神等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起到日常化、长效化的思想教育作用。四是加强思想引导,健全网络互动机制。利用新媒体使党建工作方式由单一的从上而下传播转变为线上线下的多元交流,不断丰富线上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加强党组织与党员师生、群众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培养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提高其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政治理性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
4.创新红色文化载体。“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4]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和伟大建党精神特质,是高校党建育人的宝贵财富。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把红色文化育人融入课堂教学、学术科研、实践活动、宣传教育中。挖掘红色文化育人资源,建设校内爱国主义、红色基地,在校园环境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同时与校外爱国主义、红色基地共建,让红色文化渗透师生的各种空间;建好红色主题网站以及“两微一端”等红色媒体,组建和培养大学生“网络红军”,建好筑牢网络红色文化育人阵地;通过社团活动、现场体验活动等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真正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培养更多具有“红色基因”特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