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2021-12-06马瑜聪卢洪华李艳春
马瑜聪 卢洪华 张 璐 李艳春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一、概述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我国的卫生工作重点已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转变。同时,“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型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除了具备专业技术水平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医学人文精神。而医务工作者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不能仅从进入临床医学诊疗工作开始,更需要从高校医学生迈入高校课堂、进行相关基础理论教育之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从而不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2014 年上海各大高校已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程的普及。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当作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2017 年教育部开展了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课程模式的经验推介会。其中,“上海大学首创的《大国方略》特色课程是思政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上海健康医学院积极探索,将医学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构建成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逐渐引起医学院校对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视”②。2019 年“课程思政”划入教育部的工作重点,提出加强课程思想政治的教师队伍建设,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育人教育格局。自此开始,“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顺势而为,在教育系统全面铺开。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的“课程思政”是指“立足课程作为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从育人教育的角度来关注课程其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实现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发掘出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同致力于提高在校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③。完善医学生的“课程思政”工作不仅是提高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而且对建设健康中国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不仅是保障和促进人民生命健康的科学,同时承担着培养和输送医学后备人才的责任,而儿科医生更是肩负着为国家的未来保驾护航的重任。由于儿科工作的难度大、强度高、纠纷多等方面的因素,且随着国家二孩政策的开放,据《2019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我国儿科医师数量缺口巨大”④,说明存在医学生对儿科专业的认同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如何更好的提升医学生对儿科专业的认同感及强化社会责任感,使其热爱并具有坚定的从事儿科医学专业的情怀,这对儿科医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挑战。然而,目前儿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仍相对滞后,我们期待以课程思政教育为儿科教学的切入点,从而为儿科方向的医学教学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儿科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
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往往是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他们除了日常繁忙的临床诊疗工作外,还担负着医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专业医学课程知识的讲授及临床诊治经验的传授,而忽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没有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医学专业课程教育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指出:“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新时代新形势下,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⑤。我们在儿科教学中发现,儿科授课教师已有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但如何恰当的进行思政教育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思政内容过于简单
目前很多儿科医学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界定不清思政教育的范畴,把握不好儿科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未针对儿科学特点,提炼不出儿科医学相关的思政教育元素,以至于在准备授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中规定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要求,简单借鉴当下社会、国家的关注热点,不做相应专业课程不同内容的思政教育元素提取,造成不同专业课进行同一思政内容的渗透与讲授。究其原因在于,儿科学授课的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基础的灌输式为主要的授课模式,授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文化底蕴不足、没有对课程思政教育内涵进行充分认识,忽视儿科医学生的思想需要,从而不能将专业课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地契合。这样的教育教学效果是有限的,甚至会诱发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形式主义的不良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儿科教师的思政教育意识和能力,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
2.思政素材生搬硬套
有些授课教师会课堂上插入不恰当的思政素材或数量过多的思政教育案例,这种生搬硬套的理论说教,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思政需要,更会喧宾夺主、偏离授课主线,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课程思政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讲授与专业课程内容无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更不是将思政教育内容简单地堆砌在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它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需要授课教师积极地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将思想性、人文性与科学性辩证统一地融合进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去,需要做到润物无声,避免留下生搬硬套的痕迹。
3.思政考评体系缺如
医学生是开展儿科学课程思政教育的中心,思政教育成果的有效与否,除了授课教师如何巧妙的传授思政教育内容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的高低。因此,为了达到课程思政教育的预期成效,授课教师需要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习动机的强化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最主要的内因因素在于学生的思想需要,作为授课教师需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地调动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内容需要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与医学人文素养。外因因素则是授课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及考评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是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评价体系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态度和兴趣”⑥。我们这里提出的考评体系既指的是评价学生接受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后的自我内化情况,同时,也评价授课教师是否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但是,目前高校针对医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评价体系是不完善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儿科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既可以评价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成果,同时评估医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这样有助于培养出内外兼修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儿科医生。
三、儿科思政教育形式的初步探索
立足于医学儿科学专业的课程教育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探讨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进行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医学人文素养等思政教育元素,从而实现专业课程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基于上述教学定位,我们在具体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有以下几点思考:
1.提升儿科教师队伍的思政素养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⑦。教师承担着教学育人的重任,首先要将教师的思政意识、思政能力的提升作为儿科医学课程建设的重点。我们需要鼓励授课教师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的专业技术知识,学习并提高自身的医学人文文化修养。医学人文包括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及医学沟通学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模式来收集专业课程知识点背后潜藏的故事,比如相关医学人物的事迹。同时,可以加入临床实践中的真实病例等素材丰富的思政元素。我们需要授课教师充分挖掘课程中潜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经过有效的提炼,最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并将其与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的结合,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另外,可以在集体备课准备中,增加思想政治学习内容,教师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提高教师对思政教育的充分认识,建立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积极开展教学评估及教学竞赛,评选优秀教师,以激发教师的思政意识,促进教师对自身业务能力及思政教育能力的同步提升。
2.加强儿科医学生的思政理念
儿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共通之处,但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儿科的就诊群体是婴幼儿和儿童,往往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且复杂多变的特点,同时,多数患儿不能准确的语言描述病痛具体情况并伴随家长急切诊治的渴望,加之儿科医师紧缺的医疗环境,大大增加了儿科患者的诊治和临床教学的难度。因此,除了加强儿科医生业务能力的培养外,还要求儿科医生的医疗行为具有更强的责任心,并且需要与患儿及家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就需要从医学专业课程开始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与医患沟通技巧,要在儿科的专业授课中引入爱婴的思政理念,使医学生在形成仁爱的情怀,在以后的医疗工作中能更好地为患儿及家长进行人性化服务。为了让学生在思想上提高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可以在学生期末学科考试过程中设计医学人文爱伤相关的思政题目,比如添加情景模拟医患沟通病例,使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考核从单一的书目知识考核转向实际的能力考核,以期提高学生自身的重视程度。
3.强调医者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2019 年12 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面对这种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防控难度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的医务工作者奔赴抗疫一线、攻坚克难,涌现了无数感人的事迹,唱响了医者的英雄凯歌。逆行者的背后体现的是医者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从医学生进入医学殿堂开始,医德思政教育即要贯穿学生成长的过程,而这场抗击新冠肺炎之战,是对儿科医学生进行医德思政教育的良好契机,既可以作为临床病例典范,也可以作为思政教材,使学生直面疫情,引导学生在各种舆论信息中明辨是非、坚定信仰,培养学生作为医者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邀请在此次新冠疫情中支援前线的医务人员开展课后座谈会,给儿科医学生讲述亲身抗疫经历,带领学生直面抗疫一线。另外,通过此次疫情的防控让我们看到了各种人生百态的社会现实,我们也需要秉持辩证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反思当前医务工作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存在问题,从而在医学生培养中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助于推动医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而提高医学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
4.倡导多元化的思政融入方式
在儿科课堂的授课形式上除了目前常规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灌输式模式外,还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思政教育的融入,诸如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及情景式教学等。对于思政教育素材的内容,以往很多教师首选医学名人的故事,比如诺尔曼·白求恩,这些思政教育素材通俗经典、广泛流传,但也因此,缺乏新鲜感、缺少吸引力,不能很好地触动学生的内心。因此,建议授课教师在选择儿科思政素材时既要契合教学内容,也要倾向于社会热点的思政现象,并尽可能增强趣味性,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思政素材呈现方式上,可以采用视频等直观的影视资料,除现有的一些医学名人事迹视频外,还可以录制日常儿科门诊就医及病房内医患沟通的情境短剧让学生置身其中,设置几处思政元素的情景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式,增强儿科医学生的人文文化素养,培养学生与患者及家属的医患沟通能力。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感官认识,使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注重临床实习中的思政教育
在儿科医学生临床实习过程中,带领教师作为儿科临床医生,除了负责将理论层面的专业知识与临床实际病例紧密结合外,更需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利用教学查房、实习讲课等机会提高儿科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面对哭闹不配合检查的患儿及情绪焦躁的家长,引导学生与患儿及家长进行良好地沟通与表达,加强对儿科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临床带教老师的言传身教作用,使学生耳濡目染地养成以病患为中心,尊重患儿及家长,进行规范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分析等医疗行为。其中,需要让学生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科查体手法要轻柔、准确,同时要顾及到患儿的年龄、情绪等问题,从而做到儿科的人性化检查。儿科临床带教教师面对患儿的态度、对病例诊治的投入、对儿科职业的热爱和对儿科事业的认同,都将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学生最直观的思政教育。
总之,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着力于提升儿科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及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深入地挖掘儿科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力求将思政教育与儿科专业知识教学有机地结合,不断地在医学思政教育的形式上尝试改革与创新,在医学思政的内容上不断地完善更新,以提高儿科医学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仁心仁术的优秀儿科医生。
注 释:
①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②张梅,南德红,罗盈怡,唐红梅.[确认这部分作者名字]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实施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12).
③成桂英.推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三个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9).
④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9.
⑤于丹.将“课程思政”引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堂的初步探索[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8).
⑥岳鹏,向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体系问题的旧议与新评[J].继续教育研究,2019(2).
⑦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