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友善价值的文化根基与精神内涵

2021-12-06张梦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特色

张梦婉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不仅从社会结构层面体现为社会分层构造的革命性改造,依赖于政法体制层面国体政体的重新创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表征为以社会主义为根本特质、以中国为终极立场的一套全新价值观体系的塑造和培育。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同样贯穿着一条持续推进和塑造作为社会主义文化根本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线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我国更加重视系统总结和升华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其中,最具有历史节点性意义的重要事件是2006 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被首次明确提出,2007 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定位,再到2012 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明确提炼归纳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此以后,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学界展开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则主要是旨在提出并且尝试回答这样一个构建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之一——如何理解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友善”。对此问题,本文将其进一步具体解析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友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渊源有哪些?第二,“友善”价值是否也是人类文明其他文化的共通性价值?西方社会是否存在类似价值?他们如何理解“友善”?第三,“友善”价值的精神内涵和理念构造是什么?

二、“友善”价值的中国历史渊源

历史的时间之流从不断裂,历史的文化之脉永恒绵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育和提炼,根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基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和总结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的共通性理念和价值,更是根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奋进的伟大实践,因此,探究“友善”价值的精神内涵和理念构造应当从历史谱系的历时性维度、人类文明的共时性维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性维度展开,追溯友善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根基,观照友善价值在人类文明历程中的他者资源,考察友善价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现实土壤,以此来阐释友善价值的基本内涵。“友善”价值虽然是在21 世纪的新时代才正式提出来,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但是却并不是凭空而造,而是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根源。

根据文字学家刘翔的研究,《说文解字》释“友”字为:“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这意思是说,“友”字是会意字,“二又”表示的是两个人的右手,“又”是“右”的初文,一般人都是以右手为便利,因此“右”字又被引申为“佑助”之义。“友”字从二“又”,意思是表示两个人相互佑助,这就是“友”字的本义所在。互相佑助的人之间产生情谊,因此“友”字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朋友”的语义来。段玉裁注解《说文解字》“友”字时引申发挥到:“同师曰朋,同志曰友。二又,二人也,善兄弟曰友,亦取二人而如左右手也。”朋友的意思,并不见于殷代卜辞,而是大量出现在周代金文记录之中,周代金文记录的“友”字大都意指同官僚友或是同志之友。在我国古代金文以及先秦古籍之中,“友”的语义又先后引申为“友善”、“友爱”等多个语义,大多用来表达兄弟之间的和睦关系。①

例如,《尚书·周书·康诰》说到,“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诗经·小雅·六月》则有“侯谁在矣,张仲孝友”的表述;《论语·为政篇》中说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左传》中也有“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的类似表述。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友”字的本义就是发端于相互佑助的人际之间,并且进一步引申、拓展到了朋友、兄弟之间,“友”字早在我国古代先秦时期,就已经蕴含了“友爱”、“友善”的基本意涵。

《论语·颜渊》还说到:“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②“友”的目的在于实现“仁道”。《论语·季氏》则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③可见,“友”的对象还有伦理道德上的前提要求和限制,那就是“善”和“德”,“友”与“善”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孟子·万章下》同样说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④这同样表达了“友”的对象和前提是友“善”。《孟子·公孙丑上》说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⑤孟子提出的所谓“与人为善”的人际相处之道,虽然素有论者将其解释为“采善于人、知人善任”的意思,但是也蕴含了“助人为善、乐道人善”之义,体现了王夫之所谓的“惟与人为善,则广吾爱而弘天地之仁”的仁爱之义,因此后世的曾国藩也认为“取人为善,与人为善”都是恕也、仁也,表达了“友善”推而广之及于他人进而彰显的是“友爱”、“仁爱”以及尊重他人的根本道义。韩愈《原道》同样说到:“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所谓“仁”者,就是将他人当作与自己同类的人“类”予以看待和尊重,就是“仁者爱人”,这种与友善相通的仁爱不是亲子、兄弟、夫妻之间的慈爱、悌爱和情爱,而是基于佑助和友善而生发和彰显的友爱。

三、“友善”价值的共通文化根基

“友善”虽然被视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并且吸收了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体系。作为人际之间基本伦理的“友善”同样是人类文明普遍共通的道德价值,友善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如“友爱”等伦理价值在人类文明的其他地域和时空时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这使得友善成为了一项全人类具有共通性的普遍价值。

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与“友善”价值最为接近和相通的观念,当属“友爱”、“博爱”等观念。早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吕西斯》中,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就已经专门探讨了“友爱”的概念和问题,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第一篇专门系统地探讨友爱论题的哲学文本。柏拉图和苏格拉底在这其中探讨了“什么才会相互友爱”、“友爱者与被友爱者”、“谁是美和善的朋友”等一系列问题。虽然这篇对话最后仍然以苏格拉底的困惑结束,并未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但是柏拉图提出的友爱问题及其探索却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使用长达两卷的篇幅,特意详尽地讨论了友爱的问题,他试图进一步推进针对柏拉图所提出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亚里士多德探究了友爱与正义之间的关系,划分了友爱的三种类型,提出了友爱对于共同体团结的意义以及幸福至善生活的价值。而后,古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同样专门探讨了友谊的问题,他认为友谊源自于人类的自然天性,强调了朋友之间的真诚之于友谊的内在重要性,指出了友爱来自于美德。西塞罗之后的奥古斯丁则提出了友爱共同体的理念,并把友爱的相关根源追溯到了上帝。西方中世纪的基督教宗教教义同样包含了对于教徒之间兄弟般友爱的训谕。当西方社会的历史文明迈入近现代社会之时,康德援引《圣经》的经文提出了“爱”作为人际之间的一项义务的观点,这种“爱”之中,颇为注重的就是朋友和陌生人之间的友爱,康德对《圣经》所提出的我们要爱邻人甚至要爱我们的敌人进行了新的论证。⑥18 世纪法国大革命则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革命口号,这个现代西方世界的著名口号深刻影响了其后世的政法实践。其中所谓“博爱”按照权威哲学辞典的解释就是:“一个社会或一个群体致力于共同目标的成员间的一种兄弟般的或感情亲密的政治关系,其特征是友爱之情、互相帮助和照顾弱者。”⑦由此可见,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友爱”、“博爱”等理念同样可谓是源远流长、一以贯之,而且它们与中国社会的“友善”观念和价值,存在异曲同工、相似相通之处。

四、“友善”价值的精神内涵

纵览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友善”论述及其相关观念,并且综观西方历史文化中的“友爱”、“博爱”等与“友善”价值存在内在相通之处的类似理念,可以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的“友善”的精神内涵归纳总结为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友善的基本要义:相互佑助(友)。人际之间(主要是指非血缘、非姻亲、非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扶持、彼此帮助,可以说是友善的原始本义,也是友善的直接体现,还是友善的目的所在和落脚之处。

2.友善的生发根源:仁爱敬重(爱)。人们之所以会对其他人生发出友善的情感,根本上还是源自于对于他人的尊敬、尊重和友爱,亦即对于他者的基于爱和敬的承认。友善的关键在于对于他人的“仁爱”之心。

“友善”或是“友爱”精神的核心要义实际上就是人们把站立在共同生活空间之中的“别人”“他者”视为是与已同类的“人类”来看待,也就是将其视为是与己一般自由、平等的人来看待、对待,将其作为具有“人”“类”尊严的存在,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伦理法则,正如学者指出,“博爱通过所谓的金玉良言得到具体化:‘施人以己之所欲’”。⑧因而,友爱可谓既是自由、平等的自然延伸和精神升华,也是反向确证人类自由、平等的促进因素和内在保障。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虽然各自对于友爱的论述和分类存在差异,但是两人都把友爱的相互性视为其重要的精神特质,也都强调了友爱之中体现出来的友爱者与被友爱者相互之间的对于彼此的尊重和尊敬,亦即把对方看作是另外一个自己,将对方视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主体予以看待。康德所谓的“爱”作为一种义务,其表达的内在意涵也是强调对于他人的尊重义务。

3.友善的伦理前提:唯善唯德(善)。友爱以德性为前提,若无德,则不应友,更无法爱;所谓友善,就是一方面友,推而广之,另一方面是善。

“友”与“善”之间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对于“友爱”的阐释,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也是强调友爱者与被友爱者相互之间在德性方面的相似相通。西塞罗也强调,“人们所寻求的、能保证友谊永恒不变的品质是什么呢?那就是忠诚。任何缺乏忠诚的友谊都是不能持久的。而且,我们选择朋友时还应当找那种性格直爽、友善且富有同情心的人,能和我们一样为某一事物所感动的人。”⑨

五、结语:友善融入当代中国法治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法制建设以“摧毁旧日法统、创建新式法制”作为良好开端,但是不久之后就走向“停滞与毁灭”的曲折历程;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法制建设得到“重建和发展”,“有法可依”作为我国法制实践首当其冲的问题被提出并被作为法制建设的基本矛盾予以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得到有序快速的推进发展,2011 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自此以后,我国的法治建设迈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编纂、通过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法律规范体系的层面和角度,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法治体系的构建和法治中国的实现并不能单纯局限于法律规范的创制和完备,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备仅仅只是法治体系的一个层面和维度。正如德国著名法学家拉德布鲁赫所言:“法律是人类的作品,……一个无视人类作品价值的思考是不可能成立的,因此对法律的,或者对任何一个个别的法律现象的无视价值的思考也都是不能成立的。……法律只有在涉及价值的立场框架中才可能被理解。”⑩因此,德国著名法哲学家卡尔·拉伦次、卡纳里斯等人主张把法的体系分为“外在体系”和“内在体系”两个方面,前者意指法律形式上的构造,是对以法律概念、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为基础形成的法律材料的划分,着眼于法律规范的形式体系;后者意指法律的内部构造,表达的是法律规范背后和深处的价值判断体系。⑪因此,关注法律形式规范体系背后的价值判断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以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所面临的更为突出和重要的问题。正如美国著名法学家罗斯科·庞德所言:“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在古代和近代世界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是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⑫因此,如何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组成元素的“友善”价值融入当代中国法治体系之中,成为后续推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的重要议题之一。

注 释:

①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0—144.

②③李泽厚.论语今读[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2008:370,490.

④⑤孟子译注[M].杨伯峻译注.上海:中华书局,2010:231-232,75.

⑥[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杨云飞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21.

⑦[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著.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93.

⑧[德]霍恩.法律科学和法哲学导论,萝莉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61.

⑨[古罗马]西塞罗著.论老年论友谊论责任,徐奕春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8.

⑩[德]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法哲学,王朴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4-5.

⑪[德]卡尔·拉伦次.法学方法论,黄家镇译[M].商务印书馆2020 年版,Ch6;[奥]恩斯特·克莱默.法律方法论,周万里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59.

⑫[美]罗斯科·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2.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特色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特色种植促增收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