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素养培育:高校心理育人实现路径
2021-12-06吴洁
吴 洁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心理育人,是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工作,强调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心理健康素养(mental health literacy),指帮助个体认识、管理和防治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或信念。心理健康素养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它所蕴涵的个体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是促进大学生个体“知情意行”统一,促进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的要素。高校心理育人的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
一、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是高校心理育人的必然选择
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工作
2016 年,《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提出:“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2019 年,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被设置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结果性指标。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素养提升是全民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的重要组成,也是党和国家特别关心的“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的重要环节。
国家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育人力量发挥作用主要依靠高校。高校在落实为祖国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过程中,应当与国家政策步调一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和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特点,合理规划并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提升计划,将其融入高校心理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心理健康素养将有效作用于心理育人机制
心理育人即育人心理,是育人者立足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技术、活动等,积极引导受育者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从其实现机制来看,是受育者通过育人者的教育引导,逐步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积极的情感体验、坚强的意志品质、理性的外显行为,并不断循环递进,促进健全人格形成的过程。
心理健康素养培育,侧重对个体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培养,帮助个体形成“认识、管理和防治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或信念”,主要围绕含知识、技能和态度3 个方面。积累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将促进个体正确认知心理疾病,避免“患病不知”。正确的认知将减少个体对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消极刻板印象,减少消极情绪体验,促进积极、正向的情感体验产生。培养促进心理健康的技能,将促进个体采取有效的自救和求助措施,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表现。培养正确心理健康态度和理念,将促进积极、坚韧的意志品质形成。
培育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态度,即是一个育人心理的过程,将作用于个体“知、情、意、行”各环节,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当个体拥有较高水平心理健康素养时,其自身也将成为心理育人的育人者,发挥自我心理育人的重要力量,借助心理健康素养进行“自我教育”,不断完善心理品质。
3.大学生全面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拥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将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客观、辩证地看待这个价值多元化的世界,有效地辨析纷杂的信息,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00”后大学生表现出个人意识强、抗压能力弱等特点。他们需要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应对多重压力,如民族复兴的时代使命带来的压力;社会急速转型、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知识更新、技术迭代产生的学业压力;交友、恋爱等人际压力;就业压力等。学会理性地看待压力,有效地应对压力,运用心理健康素养及相关知识、技能、态度进行积极调节,避免产生阻碍自身成长发展的心理问题,是每一个大学生都急需具备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素养。
二、确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目标
近年,高校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心理育人各项工作,完善心理育人体系。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必须明确育人目标,将其纳入高校心理育人体系,作为高校心理育人的一项战略性和基础性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
1.育人目标
高校围绕心理健康素养概念内涵,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训练、干预、活动等教育教学活动。对心理健康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梳理,可确定知识、技能和态度3 个维度并设定具体的育人目标,形成3 个维度相互支撑,共同作用,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态势。
2.工作目标
心理育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纳入高校心理育人体系,需要着眼于育人理念、顶层设计、保障机制、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系统架构,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进行、全方位进行的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工作格局。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1.形成科学的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理念
首先,树立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培育理念。新时期,高校心理育人强调学生的潜能挖掘、心理健康素质提升、健全人格培养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体现出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训练等方法使个体具备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的能力,也体现出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将其作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育人理念上与新时期高校心理育人理念一脉相承,高度契合。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时,不能再聚焦于少数心理问题的干预处理,应当将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置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和促进工作,进行心理知识教育、技能培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用积极的视角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激发学生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其次,放置于“三全育人”的理念框架中。育人者既包括专业的心理教育队伍,又包括学生朋辈队伍,更包括受育者本人。当大学生群体拥有较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养,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力量,另一方面能主动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和理念,推动良好的心理育人氛围的形成。心理健康素养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实践形成的,是一项不断发展的能力,高校要形成依据学生心理特点、心理素养水平、成长发展阶段进行全过程培育。例如,开展心理健康素养调查了解学生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教育教学;将相应的心理能力培训融入学生入学适应、学业压力、恋爱人际、就业选择等专项心理教育过程中等。另外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涉及知识、技能、态度3 个维度,这些能力要素的习得仅依靠专职心理教育开展心理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干预等工作远远不够,需要落实到教学、服务、实践、活动等教育环节。
2.构建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素养培育须有相应的工作机制、育人队伍和评价激励措施作为保障。
首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高校应当成立分管校长负责制的心理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院系学生工作的负责人等纳入其中。工作小组制定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如组织架构、管理权责、师资要求、监督机制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育人小组在规划心理育人工作时,充分考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目标的实现,将相关课程开设、技能培训、实践活动开展等明确写入相关文件,并评估育人效果。例如,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抽查各院系、心理技能培训情况,设置问题情境测评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等。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育人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和学生朋辈队伍。推动心理育人教师知识培训和能力提升,注重培育教师健全的人格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育心”的心灵塑造活动,如若作为育人者的教师自身缺乏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又如何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和态度呢?教师自身要持续学习和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既要有能力开展心理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和传授,更要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学生朋辈队伍能在心理育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得到多项研究证实。丁闽江、苏婷茹(2019)发现,在学校里担任过朋辈心理咨询员、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等角色的同学,其心理健康素养显著高于普通同学,且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助人素养。注重学生朋辈队伍心理健康素养的培育,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群体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心理健康理念形成等作用。
3.落实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的内容体系
首先,心理健康知识的多渠道教育宣传。牢牢把握心理课堂教学主阵地,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在校大学生全覆盖,有条件的高校尽可能开展小班线下教学。教学内容避免照本宣科地讲授心理学理论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需要,构建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打牢心理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状态保持的知识基础。合理开设幸福课、情商课、社会心理学等选修课,保持心理课堂教学持续发力。在课程之外,开设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补充学生心理学发展性知识的获得,构建“核心知识+发展知识”多元化的心理知识体系。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宣传速度快、学生接受度高的优势,做好“互联网+”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发布适合学生心理需求的心理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心理知识宣传,如开展心理微视频、心理网文、心理微电台等;把握网络宣传主动权,掌握学生主流思想和舆论引导。
其次,心理健康技能的分层分类培训。一些高校狭隘地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解为心理知识教育,忽视了大学生掌握心理技能也是心理育人的目标。心理技能不仅包括心理测试、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还包括心理疾病识别、自我心理调适、采取自我救助和寻求专业帮助等基本的“促进心理健康”技能。这些技能不仅专业的心理育人者需要掌握,更需要每个大学生学习和运用。高校要进行“分层、分类别”的心理技能培训。面向全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充分融入“主动获取促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信息、了解和识别自身心理状况、求助等”技能培训,通过考试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感知、识别、求助等能力的习得情况。针对学生朋辈队伍进行专业技能培养,注重常见心理疾病识别、常见心理困惑调适、谈话技巧等助人性心理健康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陪伴、引导和预警作用。
最后,理性平和心理健康态度的养成。态度既包括内在体验,又包括外在表现。一方面,促使学生在“学”中“思”,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心理体验。教学中反转心理课堂,注重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时的主动“思考”和“感受”。如,设置问题情境进行主体体验,描述体验和迁移感受,加强学生对心理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团体辅导中营造信任、支持和温暖的团体氛围,激发学生的感悟和分享,促使学生充分体验活动中沟通、合作、竞争的快乐和意义。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践”中“悟”,构建良好的心理育人环境。积极组织形式丰富的校园心理实践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心理演讲、电影赏析、习惯养成打卡、生命急救培训等,实现活动常态化。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活动时深度投入、感悟收获。让学生是否有过度局限性群体深度参与到校园心理活动的组织、策划、宣传中,他们带动同学、宿舍、班级参与活动,和同学们一起在活动中,消除对心理问题的误区,感悟积极心理的价值和意义,主动传播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形成理性平和的心理健康态度。
心理育人工作事关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和全面发展,事关广大学生家庭的幸福安宁,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提升,事关“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和社会和谐发展。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既是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育人心理的有效途径。将心理健康素养培育纳入心理育人工作体系,把握学生“知、情、意、行”等心理过程的形成机制,让在掌握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习得促进心理健康的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态度,理性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以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育人心理,真正提升高校心理育人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