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书法气韵与书家修为

2021-12-06肖震山

关键词:书家气韵书法

肖震山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国艺系,福建 福州,350001)

一、书以气为主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精气神的一种表象,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汉文字书写艺术,千百年来,吸引了世世代代无数的文人投身其中而心醉神迷。美学家对书法的重要地位有各种表述,例如,宗白华认为 “中国的书法……它具有行线之美,有情感与人格的表现。……它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1]164;邓以蛰认为 “书法不独为美术之一种,而且为纯美术,为艺术之最高境”[2]159;林语堂认为 “书法艺术齐备了全部完美观念的条件,吾们可以认作中国人审美的基础意识”[3]11;李泽厚认为 “(书法) 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4]42。中国书法被抬到如此高的位置,乃是因为中国书法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美学价值,它体现东方生命哲学的玄思妙境,也奠定中国艺术的美学基础。

中国艺术强调 “以气为主” , “气” 是艺术形象内在的生命元气。中国哲学讲气,宇宙就是一个大气场,阴阳相对,二气周行,衍生万物。推而言之,国运讲气,中医讲气,武术讲气,文艺也讲气……就书画艺术而言,也是 “以气为主” 。林语堂在《中国书法》中开章明义指出: “一切艺术的闷葫芦,都是气韵问题。”[3]9“气韵” ,就是指艺术作品蕴涵的生命气息以及所具有的某种思想情感的姿态。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曰: “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俱谓之气;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5]12“气韵生动” 是艺术创作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品评的主要标准。谢赫 “六法” ,首屈一指的乃是 “气韵生动” ,它是衡量作品艺术高低的关键。在艺术鉴赏中,观气韵,是对书画作品进行欣赏与审定的重要方式。有经验丰富的鉴赏家,仅仅打开字画卷轴的一部分,就可以对作品作出准确的判定,其根据就是第一眼看到的笔墨气息。这种东方经验式的鉴赏方式,其准确度甚至超过西方精密的高科技手段。

对于书法而言,书气就是书家的艺术生命气息与人格体现,是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书家在不断磨练、提高艺术创作技巧之外,应加强自身综合的文化修为,与古为徒,承接文脉,外师造化,烟云供养,中得心源,陶冶性灵,吸纳传统之文气、汲取造化之灵气、涵养灵府之正气,并在艺术创作中内化为作品的气息、神韵、格调、趣味等诸种情致,提升书法作品的美学魅力和文化意义。

二、书法要表现什么样的 “气”

那么,书法要表现什么样的 “气” 呢?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6]713黄庭坚在其《跋东坡书<远景楼赋>后》中说: “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7]83古人论书以 “士气” “学问文章之气” 为上。这里, “士气” “学问文章之气” ,也就是书作的一种神态和性灵,是书家学养、性情和境界的流露,表现为作品的气息、神韵、格调、趣味等诸种情致。

书气,是书家艺术的生命气息与人格体现。刘熙载说: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6]715人有千姿百态,书风也各如其面,书气在各自的表现中也含有不同的特质,或静穆敦厚、含蓄深沉,或简澹疏朗、闲雅清和,或洒脱劲健、恣肆遒劲,或秀润飘逸、典雅流畅,或真率苍秀、雅逸淡远,或拙扑率直、高古奇崛。而共同的是,要没有俗气、匠气、火气、草气、黑气、江湖气、市井气、闺阁气;要有文人士子之气氤氲弥漫,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

这种书气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表现书法的美学魅力和文化意义,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的价值实现。而这高贵的、生动的气韵,不是凭空而来,也无法拷贝而来,必自自身的学养、人格中来。曹丕《典论·论文》指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8]16气韵是无法强行植入的。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提出了 “气韵非师” 的观点: “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9]59此观点把艺术气韵与人伦品质、人格修养之关系的强调推向极致。后来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也明确指出: “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10]730

气要养,孟子曰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明代谢榛《四溟诗话》中说: “体贵正大,志贵高远,气贵雄浑,韵贵隽永,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11]1141书家要养 “正大、高远、雄浑、隽永” 之气。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中说: “风雅序人,事兼变正;颂主告神,义必纯美。”[12]83做一个真正的书法艺术家,胸中要养浩然之气,笔下要有纯美之义。这 “浩然之气” “纯美之义” ,得之于传统,得之于造化,得之于心源。

三、书气与书家修为

首先,好的书气吸纳几千年传统深厚文脉的元气。中国书法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前辈书家抒写了卷帙浩繁的华章,创造了汉字完美的书写法度与审美规范,使中国书法走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书法艺术强大的传统,也是书家入境的路径。因此,书法是特别讲传统的,学书不从传统入手,便易堕入歪门邪道。

中国哲学讲道,道的涵义丰富,题中之义包含本源、传统、规律、道路、路径等。古人所谓中庸之道,中乃合乎,庸乃传统,中庸之道即合乎传统之道。书法也要合乎传统之道,书家要循道入径。书法亦称书道,与道的精神是高度统一的。《周易》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 ,书法正是在阴阳的变化中表现道的境界,书家书写中黑白、虚实、枯润、浓淡、疏密、疾涩、中侧、奇正、方圆、肥瘦的变化,在矛盾中统一,在对立中平衡,正合乎道的精神。文以载道,书亦传道,所以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说, “中国人的人生是一种精神追求”[13]24, “中国人所使用的毛笔……它或许可以作为中国精神的一个象征”[13]26。

清代画家石涛从哲学的意义上对中国书画艺术作了概括,他在《石涛画语录》中说: “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1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书法是传统艺术,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淋漓元气。所以,书家要 “与古为徒” ,要注重学习传统、深入传统,博识多通,追根溯源,浸淫艺文,循章观变,法乳前贤,承接传统文脉,创作中既传达高雅纯正的传统文化的元气,同时又能将时代气息与个人精神贯注其中,赋予个性和时代性。

其次,好的书气汲取自然造化之灵气。在东方智慧中,自然造化处于最高的位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艺术创作中,自然之美的启迪表现得尤为深刻而明显。在书法艺术方面,也有着非常明显的自然影响的印痕。古人云,一笔一画皆有所象,即我们常说的下笔有由。汉文字的起源就是取法于星云、山川、草木、兽蹄、鸟迹等各种形象而成的,它的造型意趣与自然环境中的物象神态自有契合之处,中国书法气韵的可能姿态,其艺术灵感也正是来自于自然造化的神韵、灵气。

许许多多的书法家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置身自然,师法造化,对书家的艺术顿悟和精神洗礼具有怎样的重要性和神奇功效。王羲之,喜爱鹅而得笔意;蔡邕,见垩人扫墙,创飞白书法;张旭,观公主与担夫争道得笔法之意,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草书之神;怀素,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雷简夫,闻江声悟笔法;黄庭坚,见船夫荡桨乃悟笔法;文同,见蛇斗而草书长……古代书论也喜欢用自然界的物象形态与书法的笔法、笔势、笔意做类比,诸如卫铄《笔阵图》, “千里阵云、高峰坠石、陆断犀象、百钧弩发、万岁枯藤、崩浪雷奔、劲弩筋节”[6]22;王羲之《书论》, “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蝌蚪);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6]28;虞世南《笔髓论》, “亦如长空游丝,容曳而来往;又如虫网络壁,劲而复虚”[6]112;颜真卿《论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用笔当须如印印泥……如锥画沙”[6]280。古代书论在评鉴书家时也喜欢用这种形象化的比拟方法,如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李镇东书如芙蓉出水,文采镂金……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6]81-82这些书论都是在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感性直觉来谈论抽象的书法道理。

当然,中国艺术反对简单的、直接的摹仿,而强调的是 “神遇” “游观” “神与物游” “天人合一” 。所以,书家要 “与天为徒” “师造化,法自然” ,精骛八荒,心游万仞,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在丰富美好的自然中,寻求艺术的真谛和精髓,把造化神秀的灵气呈现于笔尖毫端。

再者,好的书气亦来之于书家自身灵府之浩然正气。艺术美以现实美为源泉,但是,艺术家还要发挥主观意识,挖掘主体的全部经验,经过人格化的熔铸与再造,使自然的形神与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有机统一起来。黄庭坚《书缯卷后》说: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维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7]84心正则笔正。书气之雅与俗、高与低,都与主体的人格修养联系在一起。古人强调 “人品不高” ,则 “用墨无法” ,书品与人品密切相关,只有提高个人的品格修养,才能提升艺术的品味格调,诚如郭若虚说的: “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9]59

书家要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多读书,重修养,笔墨养气,书以传道,这样的书家和书作, “格” 才高。不然,技法再高,用笔再熟,也不能上升到 “道” 的层次。杨守敬《书学迩言》说学书 “二要” : “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15]563

这里尤其要提到读书的作用。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本来说的是诗家,这里用以说书家也一样道理。古今书论无一不在强调读书对于书法的重要性,苏东坡《柳氏二外甥求笔迹》有句曰: “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16]39李瑞清《清道人论书嘉言录》中说: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故自古来学问家虽不善书而其书有书卷气。故书以气味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贵矣。”[17]1539苏淳元《论书浅语》提到: “书虽手中技艺,然为心画,观其书而其人之学行毕见,不可掩饰,故虽纸堆笔冢,逼似古人,而不读书则其气味不雅驯,不修行则其骨格不坚正,书虽工亦不足贵也。”[17]1159读书是去俗的一剂良药,王概《学画浅说》中说: “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上升,世俗之气下降矣。”[18]356这书卷气就慢慢转化为艺术家的个性气质,从而表现为作品的气韵。

作为中华文明之一种重要表象的书法,并非雕虫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梁启超在《论书法》一文中说: “有《春秋》之志者,可以言书法。无《春秋》之志者,不可以言书法。”[3]2书家要精进于技,勤修于艺,神与物游、澄怀观道,胸次高旷、性情儒雅,博古通今、学养深厚,养笔墨精神,涵淋漓元气、天地灵气、浩然正气,并以高超的艺术技巧将之融于笔墨、形诸书迹,这样才能 “隽骨天奇” “风韵迈达” ,韵格才高,书气才好,则可期于大成矣!

猜你喜欢

书家气韵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宋稗类钞》的书法史料价值
论二王对宋尚意书风的影响
湖北近现代书家、印家群体的掩名现象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