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教育价值
2021-12-06刘洪富张仲福
刘洪富,张仲福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1.机电工程学院;2.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大学生学习抗疫精神,感受抗疫过程中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牺牲奉献的精神力量,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所帮助。高校需充分发挥思想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将抗疫精神等时代精神融入教育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丰富时代精神的内涵与思想教育的内容、形式,为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创造条件。
一、中国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
抗疫精神是中国人民取得防疫战争胜利的精神支柱,也是抗疫工作取得重大胜利的动力源泉。抗疫精神的内涵包括生命至上、舍生忘死、命运与共、尊重科学、举国同心。
具体而言,生命至上指的是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精神。生命至上的理念生动阐释着党和国家对生命的敬畏,体现着中国人民对于“人命关天”这一价值观的理解,反映着中国人民尊重与敬仰生命的价值取向。
舍生忘死体现着中国人民敢于牺牲、奉献的精神,这一精神彰显着个体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疫情防控期间,许多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的行动为社会作出贡献。面对未知的疫情,许多工作人员不惧死亡,大胆走进一线,以生命赴使命,用行动阐述舍生忘死的精神内涵。
命运与共体现着我国人民爱好和平、同舟共济的精神。在世界各国各领域共融共通的新时代,不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有着密切联系。疫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我国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帮助其他国家,将病毒视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敌人,基于人类共同的利益抗击疫情,这体现着中国人民心中“天下一家”的观念。我国从命运共同体的视角出发,对国际性的公共卫生事业尽到应尽的责任,行动中渗透着命运与共的理念,体现着我国作为大国的担当。
尊重科学指我国人民依靠科学不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并积极创新的精神。疫情防控期间,中国人民坚持正确的科学观,应用科学理论指导抗疫工作,并将科学的思维贯彻在抗击疫情的全过程中,使科学理念与精神在我国社会进一步普及,逐渐成为我国获得抗疫胜利的重要推动力。
举国同心指的是我国人民在疫情防控期间凝心聚力战胜困难的精神。抗击疫情对一个国家统筹与协调资源的能力是一大考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协调资源、统筹各方面工作上具有显著优势。举国同心正是中国人民抗击疫情、体现爱国主义情怀的伟大实践,也是对我国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
疫情防控期间,无论是刚出生的婴儿还是百岁老人,每个人的生命价值都受到充分尊重。疫情使人们认识到了生命的可贵,中华民族仁爱宽厚的传统在疫情防控期间得以充分显现。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期间表现出共同的价值追求,展现出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精神,正是这种举国同心的力量使我们能够在短短三个月内打赢疫情这场硬仗,维护了广大人民的生命安全[1]。抗疫胜利还应当归功于奋战在一线的“战士”,身处一线的战士展现着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决心与韧劲,这些“战士”有着护士、医生、解放军等不同的身份,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了临危不惧,以自己的生命力量捍卫他人的生命,展现出极强的职业精神与人间大爱。
疫情防控期间,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加紧研究治疗新冠疫情的药物,我国科学家秉持科学精神,合理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制定治疗方案,并通过建立方舱医院的方式提升救治效率、阻断疫情传播路径。这体现着中国人民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品格。疫情严重期间,中国人民表现出较强的人道主义精神,秉持“命运与共”的观念为其他国家提供帮助,在维护国内疫情形势的前提下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为全球性的防疫工作注入活力。[2]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正是中国积极履责使得疫情能够以更快的速度被控制,也因此中国关于“命运共同体”内涵的阐述逐渐被更多国家的人民接受。
二、伟大抗疫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联系
新形势下,改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高校研究的重要课题。高校不应当忽视和回避,而要将思想教育视为一项紧迫任务。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能够保证教育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从而提升思想教育的效率。中国伟大抗疫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之间的联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1.抗疫精神和思想教育的目标一致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上对高校应当培育什么样的人作出了明确回答,高校需通过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地学习马克思主义辅助他们建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抗疫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抗疫精神中包含着中华民族优良的精神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爱国精神的内涵。在新时代,大学生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认识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同时,打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将学到的精神、价值观念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将抗疫精神渗透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有助于大学生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究抗疫精神的现实价值,挖掘抗疫精神的内涵并不断发展自我,提升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学生经历疫情,对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人和事产生直接而真实的感受,教育主体由此切入对学生开展教育。学生从被动接受价值观教育转变为主动学习先进的价值观念,学习效率显著提升。
2.抗疫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一致性
高校思想教育具有继承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抗疫精神应当在高校这一文化阵地中得到传承与发展。抗疫精神的形成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力方面的优势,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看法,做到不忘初心,跟随党的指挥前进。高校教育主体应当明确,抗疫精神是对奋斗精神、团结精神与爱国精神的阐述,其自身是中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抗疫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结晶,体现着党的先进思想[3]。在思想教育中,高校教育主体需将不同的精神结晶联系起来,探究不同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使大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中国共产党伟大思想全面、正确的看法,从而将其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指导个人生活与工作行为。
要体现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与教育价值,教育主体必须在教育中坚持正确且鲜明的价值倾向,引导大学生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理念,认识到人民在抗疫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抗疫是一场艰苦且伟大的斗争,不同抗疫阶段涌现出大量振奋人心又令人饱含热泪的故事,奋战于一线的普通人用自己的行为生动阐释着生命至上的理念。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教育中有助于大学生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感受深沉的家国情怀,体会“家”与“国”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自觉提升自我,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伟大抗疫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与教育价值
1.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学生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接触到海量的信息资源,但这些信息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大学生自身欠缺独立思考的能力,导致他们容易受到不良思潮与观点的影响[4]。高校应当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自身发展的根本路径,高校思想教育也应当和党建教育紧密融合。教育主体应当将党在理论方面的最新成果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理想信念,利用正确的理论指导现实生活行为,判断舆论的正误性,把握好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高校可邀请专家走进大学校园,为学生讲述抗疫故事,在和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弘扬抗疫精神。大学生通过鲜活的现实案例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使命和宗旨,对各类工作理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实践领域。学生从内心产生的驱动力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持续性,强化思想教育的现实效果。
与此同时,高校应当认识到校园文化在宣传抗疫精神,强化思想教育工作有效性方面发挥的作用。通过建设主题文化墙等方式展示与抗疫相关的人物,或播放抗疫故事,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部分学校开展以抗疫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入社区了解社区人员在疫情中负责的工作环节与具体内容;或采访在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导者、组织者,与他们进行直接沟通,了解疫情防控期间的现实状况;部分学生选择采访生活中的普通老百姓,聆听普通人讲述自己的抗疫故事[5]。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许多学生对被采访者讲述的疫情故事产生共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对抗疫精神的看法,将个人思想和抗疫精神的内涵结合起来,这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思辨能力的形成。许多学生还通过他人的讲述,对生命至上的理念产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在生活中表现得更加积极,愿意主动接纳生活中的小挫折,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成为关爱生命、珍惜自我的人。
2.激发团结合作意识
部分学生对同学之间的感情不重视,在班级集体活动中表现不活跃,甚至不愿意主动参与集体的活动。在部分需要团结协作的活动中,学生也展现出较强的抵触情绪,一旦遇到需要协作完成的课程,学生便难以应对[6]。同时,学生从个人角度出发看待社会中的许多事件,忽视社会中不同主体的作用,只关注自身利益,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为改变学生对集体、社会与国家的看法,引导他们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会在国家大事面前融入集体,同心解决问题,教育主体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思想教育的机会。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教育,尤其注重集体学习氛围的营造。面向具有较强个人主义精神的学生,教师应当培育他们的思辨精神,使他们看到极端个人主义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危害,并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改变个人主义的行为模式,将个人利益和集体、社会、国家利益连接起来,逐渐形成集体主义精神。
突如其来的疫情是一场危机,但对高校而言,疫情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时机,教育主体应当把握这一时机,在集体活动中客观、真实地讲述抗疫故事,传播抗疫精神,培育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用最真实的案例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共情。在大学生群体中,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以优秀的抗疫者为榜样,了解他们的故事,逐渐形成责任担当意识[7]。
3.培育牺牲奉献精神
中华儿女舍生忘死、牺牲奉献的精神在抗疫工作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高校可通过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传承牺牲奉献的精神,要求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弘扬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的革命英雄主义。鼓励学生将小家融入社会大家之中,在关键时刻做到挺身而出,感受“奉献”对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意义,做到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同时,提升思想教育的针对性,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征与精神需求筛选抗疫中出现的真实案例,以案例教学的方式给学生以精神和心灵上的震撼。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激励大学生在奉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为实现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高校需开辟新的思想教育方式,为抗疫精神的融入打造新路径[8]。如借助话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解读人物性格,将个人对人物性格的理解融入表演当中。同时,广泛收集与真实人物有关的案例资料,形成对人物的全面理解。传统的思想教育中,教育主体在阐述牺牲奉献精神时,通常会忽视对案例人物牺牲原因、背景的阐述,这会对大学生造成误导。而如果大学生对人物牺牲的背景缺乏深刻体会,学生对牺牲奉献精神的理解依然流于表面。然而,疫情是大学生亲身经历的社会事件,大学生对疫情有着深刻感受,教师在讲解先进人物牺牲的事迹时,学生会产生深刻的体会,进而对牺牲奉献精神产生真实、客观地理解,这便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新的学习体验。
4.形成求真务实的作风
尊重科学、求真务实是中国人民在抗疫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尊重科学意味着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拒绝迷信权威,对事物持批判态度并寻求创新。疫情防控期间,许多战斗于一线的防疫人员运用科学的理论并发挥实践能力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抗疫精神深刻证明,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才能促进科技创新,并在重大事件中展现出强大的应对能力。抗疫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保障,其中蕴含着尊重科学的理念。在同新冠病毒斗争的过程中,精准施策、重视科学的精神是克服困难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保障,高校需激发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广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崇尚科学的意识[9]。将伟大的抗疫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过程中,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如在思想教育实践中,搭建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的平台,组织以抗疫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比赛,要求学生在比赛中探寻有助于防控疫情的科技要素,将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和防控疫情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以真才实学解决社会、国家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增强国家科技力量奋斗[10]。
5.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高校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视角,在思想教育中宣讲寻找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我国作为大国的担当。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不同时代青年的努力,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肩负起继往开来的责任。高校则需通过教育解决大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在思想教育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重要价值取向,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关注新闻时事等方式开阔国际视野,培育大学生较强的责任担当意识[11]。要求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国家与国际社会趋势,将自己的前途命运和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关注世界各国各领域的发展,同时,从生活小事出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推进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人民在和新冠病毒斗争的过程中铸造了伟大的抗疫精神,抗疫精神是对爱国主义精神核心的延伸,也是对时代精神的革新与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应当建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将继承、弘扬与创新时代精神视为促进个人发展的重要方式。抗疫精神内涵丰富,大学生需在日常学习与实践中感受抗疫精神的现实价值,并通过点滴小事将抗疫精神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为提升自我,进而推动社会与国家的长远发展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