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制定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必然性初探
2021-12-06张泽栋
张泽栋
(黑龙江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鸡西 158100)
纵观党的历史已经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延安整风运动的理论结晶,使全党思想达成了初步统一;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于十年动乱之后,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这两次历史决议都是在关键节点提出的,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如今,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上,第三个历史决议应运而生。
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环境
“大变局”一词可以追溯到清末李鸿章所说的“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1],不同于清末,20世纪的世界格局同样称得上是大变局。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现代性本身的反思重构,为世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2],这种动能促使经济文化全面变化。距离苏联解体才30年,步入21世纪仅仅20年,世界格局却发生了新的变化,“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3]。
1.政治格局变化
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荷兰、英国、美国通过贸易等手段先后成为世界性大国[4],这些国家处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了不同的国际关系,对世界秩序建构产生深远影响。这一格局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发生了变化,美苏取代英法等欧洲强国,成为影响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这两个大国进一步发展成两个阵营,“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两极格局伴随着20世纪末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成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一超多强”格局形成。但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等其他政治体也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总之,20世纪的政治格局是一个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两极”或“一超多强”格局,西方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者,发展中国家虽在20世纪中晚期赢得了国家独立,但国际政治框架依然稳定。
反观当下,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使“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开始变化,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均衡发展趋势[5]。美国仍是首屈一指的强国,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已越来越面临内外挑战。同时,由于英国脱欧和国际移民的影响,欧盟也着手于新的内部整合。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作为代表的中国尤为突出,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促使“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就是直观体现。不仅如此,中国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集体崛起助力,推动“金砖国家”合作的制度化就是最好的体现。由此可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政治格局中主要体现为,20世纪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6]。
2.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
20世纪末的国民经济大多局限于民族国家之内,经济贸易的主要方式也是以国内外贸易为主。民族国家构成了世界经济的主要行为体。当然,世界民族国家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根据各国实力的不同,对世界市场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比如,从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45年二战结束,这一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支配着世界经济;此后至今,美国取代欧洲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到20世纪末,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开始成为世界经济的主流。不同于美国,中国在20世纪末推进市场化和国企改革中,国家实行以公有制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在维持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的同时,政府也保持着对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
20世纪中后期“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兴起,使世界来到了信息时代,网络飞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直接影响,“经济全球化”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国家经济开始转化为全球经济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贸易壁垒和民族国家的界限依然无法阻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家政府对于国民经济的驾驭能力减弱,市场的决定性地位进一步提升。世界经济进入“后民族国家”时代[7],资本和产品出现了“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导致的资本膨胀和产品增值及其表现出来的超强经济势能,开始突破民族国家的遏制,甚至开始改变民族国家的政体。
3.呈现政治文化多元化趋势
20世纪末的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阵营实力大幅下降,西方自由民主意识形态进一步发展,“自由民主制度在20世纪晚期获得全球性胜利”[6]。但自由民主意识形态的发展并没有思想家设想的那样光明。21世纪初,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极化程度提高。21世纪以来,全球政治文化“多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主化退潮,美国政治家拉里·戴蒙德认为,1999年巴基斯坦政变拉开了第三波民主化退潮,8个主要非西方国家出现退潮[8]。值得注意的是,以自由民主为核心的“普世价值”的地位也有所下降。2018年,“普世价值论”在由“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公布的十大国际思潮的榜单中位列最后;至2019年,则直接跌出榜单[6]。由此可见,当今国际政治文化持续变动,多元化程度不断加深,以“普世价值”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文化影响力下降。
外部环境的变化既为中国崛起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伴随着风险挑战,抓住机遇、规避风险需要中国共产党进行新的经验总结。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内在要求
2019年5月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9]。这个战略全局的提出,是在新的历史阶段上对党的使命的强调。在百年之前的南湖上,党把民族复兴的重任抗在肩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进行了百年奋斗,在今天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为了进一步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对过去的成就进行总结,为实现民族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1.民族的最高利益就是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拥有灿烂辉煌的古文明,但近代以来却风雨飘摇、历经苦难,使中国人民长期生存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中华民族拥有不屈的灵魂,这种不屈使我们在苦难之中依然对民族复兴有着强烈的向往,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便是复兴。
中国人情感的聚集地便是家国,只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我们才能自强于世界;只有实现民族复兴,我们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实现人民的幸福,也正是一个民族最朴素的愿望。在民族复兴面前,任何困难都不能成为前进的阻碍,走向民族复兴,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不畏苦难,但要准备在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努力下,民族复兴定会实现。
2.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障民族复兴
习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10]初心提供动力,而党使用动力,党的领导是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最大优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提供了根本保证。历史一次又一次向我们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有力的领导集体,而这个集体就是中国共产党。
作为拥有世界最多人口、第三国土面积的亚洲大国,无论是历史传统还是现实需要,都证明中国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来举旗。在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结合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优势,充分发挥民族的凝聚力,助力民族复兴的实现。经过21世纪初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已经有了更雄厚的物质基础,如何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成为了新课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党也将面临更尖锐的矛盾冲突,为此只有坚定不移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复兴
通过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略失败的教训和建党百年以来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发现,是共产党救人民于水火、是共产党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是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的发展中国。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我们需要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凝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纵观中国近现代百余年历史,只有这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之路,才能带领人民走向更美好的未来。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推动力,以史为鉴、总结教训,开创未来、与时俱进,丰富理论的精神内涵,更科学地指导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疫情防控方面已经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优势能够为民族复兴保驾护航。
民族复兴饱着全民族的期望,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战略、为了使中华民族再次崛起,需要新的历史决议,需要新的活力。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特殊历史节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此后又进一步发展中国,推行“一化三改”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提出“五年计划”打下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推动“三线建设”平衡了内陆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开始“改革开放”掀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篇章,提出“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等等。在面对复杂多样的国际局势和民族复兴的发展需要,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性时刻,提出第三个历史决议“正当其时,十分必要”。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成就
1840年来自英国的炮击打开了中国国门,中国为自己的封闭自守付出了代价,中华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不断斗争,其中效果最为显著的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的辛亥革命,但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的命运依然悲惨,此时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力量引领新的运动,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便帮助国民党改组,推动国民革命军建立。就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时,国民党反动集团背叛革命,悍然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量优秀共产党人惨遭屠戮,大革命也走向失败。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随后毛泽东同志在湘赣边界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形势转好。但由于王明脱离革命实际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共产党失去了精心经营多年的根据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毛泽东开始成为新的领导核心,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从此,党开始了独立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11]。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面对压迫中国、屠杀中国民众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卢沟桥事变后,提出并维护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妥协、分裂、倒退[12],维护团结抗战大局,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直至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但胜利不久,由国民党调起的内战再次袭来。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人民幸福生活,党开始了对国民党的全面反攻,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役奠定了最终胜利的基础,渡江战役一鼓作气,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用二十八年浴血奋斗换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也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这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成就。
2.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国内“一穷二白”的社会经济情况,为了使饱经战火创伤的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党在1953年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具体表现为“一化三改”。
随着“一化三改”的基本完成,新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生产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于是党的八大根据新的形势概括国内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1]。针对新的矛盾,党提出努力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基于这个目标,随即开展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体系基本建成,农业、工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迅速发展,文体教科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国防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的合成军队构成了新的人民解放军,为巩固新生政权提供了坚强后盾。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通过“一化三改”快速提高社会生产力,完成了国家实力的飞跃。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成就和挫折是相伴而行的,虽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挫折,但是更为主要的是取得了重大成就,甚至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依然在持续推进,开始于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就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工业基础。中国共产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1]。
3.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成就
1978年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中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了主要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开始。40多年来,党始终不渝坚持地这次全会确立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13]不仅如此,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以后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些理论都是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以促进国家发展为目的提出的,一以贯之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站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处,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1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更加需要总结过去,统一思想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结语
中共建党已过百年,新的挑战就在眼前,现在正是要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应运而生。第三次历史决议的提出,在总结过去百年我党历史成就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然会取得更加灿烂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