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构建探究

2021-12-06高春燕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古代文学思政评价

高春燕,柳 琳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要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古代文学课程涉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教育理念与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涵,将课程思政与古代文学相结合进行教学会使育人效果事半功倍。教学评价有利于保障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细化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构建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有效保证二者更加充分融入,教学品质更加稳定,育人效果更加鲜明。因此,我们应从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入手,充分发挥古代文学教学优势,构建全员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一、构建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意义

目前,将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文学课程仍处于起步阶段,评价体系的建设是保障其内部稳定并推动其发展的内驱力,对课程的实施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1.促进古代文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充分融合

教学评价可在最大程度上发现课堂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目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教学评价可有效检验出古代文学课程与思政教学的兼容程度,考查教学内容是否对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产生正向影响并对教学实绩进行监控,让教师将课堂及时调控为更加适合学生提升古文修养与思想品德的古代文学思政教育课。与此同时,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对课堂的容量进行及时控制,让课程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适应,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有时间对古代文学思政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吸收与消化,并形成个人的思想意识,培养道德修养与审美情趣,让思政教育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蔚然成风。

2.保障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稳步进行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古代文学课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情,应用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监督,有利于保障古代文学思政课程平稳进行,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通过教学评价的引领,可让古代文学思政课程在更加稳定的环境中,迸发出自身的教育魅力,让学生在古代文学的熏陶下思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进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育人效果。

二、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以思政教育为中心的古代文学课程评价体系的建构,应以一定的原则为基础进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通过原则的指引,会使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更加规范并具有示范性。因此,在构建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前,应掌握并贯通相应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教学的发展状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而逐步修改并调整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评价应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也指向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渐入式与递进式的形式,将古文知识与思政教育传递给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断发展而改善教学进程,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将道德思想、理想信念、理想人格等灌输于心,从而做到思想教育内化于心,文学修养外化于形。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评价应适应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师是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思想的主体,每位教师都具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不同的教学能力,若仅凭固定的评价内容与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长此以往,不利于掌握教师的真实授课情况,会令教师对评价结果产生质疑,不利于课程思政在古代文学课中的融入。因此,应根据教师的个人发展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

最后,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评价应适应教学进程的发展。由于授课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各有千秋,对知识的消化与接收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时,每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存在着差异,若每个班级的评价标准统一化,则不利于接受程度较差的学生发展,评价结果有失偏颇。所以,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时,应注意到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进度进行差异化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从而促进学生文学修养、审美能力、品德素质的高阶发展。

2.科学性原则

课程评价应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只有评价体系呈现科学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并使评价更具实效,因此,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时,应保障其科学指导性。

首先,应保证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评价指标是教学评价的核心,在有了科学性的评价指标后,可以让评价有据可依、有理可循。由于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处于建设阶段,此时以科学为原则,指导评价指标的建立有利于让评价体系更为科学、有效,让古代文学思政课程发展得更快、更好,从而促进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与评价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教学体系的完善。

其次,应保证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方式的科学性。科学的评价方式是实现教学评价实效性的前提,在确立评价方式之前,应考虑到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独特性,不应仅按以往专业课的评价方式对其进行统一的评价,应考虑到古代文学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教学相融情况进行科学的、公正的评价,做到评价方式适用于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课程的特点,以更为先进的方式对其评价,并提高其课堂的专业程度,实现科学育人、立德树人的前沿性教育。

最后,应保证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内容的科学性。评价内容是教学评价的主体,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中以科学的评价内容进行评价,有利于保证教师与学生更加适应评价的过程,让教师及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善自身的不足,发扬自身的优势,让评价的结果更有分量、更有意义。同时,科学的评价内容不但可以适用于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也可将这种融合式教学作为参照渗透于其他专业课程的评价内容中,让科学的评价内容生根发芽,让教学评价更加充实、具体。

3.实用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实用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应以实用性原则为指引。

首先,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应做到评价目的的实用性。由于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其自身的独特性,在对其进行教学评价时,应本着对教学实际有实质性改善的目的进行评价,同时,以教学评价实用性为目的,有利于教学的进一步融合与创新,使得课程思政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的育人效果更为凸显。

其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应做到评价方式的实用性。教学评级是教师与学生的引领,如果评价方式对教学效果与学习质量的影响甚微,那么这种评价方式则不利于保证教学质量,甚至对教学起反作用。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时,在保证评价方式的实用性的同时,保证评价方式的高效性,以此促进古代文学课程中独有的思政教育充分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最后,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应做到评价结果的实用性。评价作为教学的参照,应对教学产生实用性的引领作用,在课程思政初步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时,应考虑到其评价结果的实用性,以保证教学评价对课程思政古代文学课程有升华其本质的作用。最终,让课程思政在古代文学课程中绽放出其缤纷的色彩,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打下基础。

三、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成

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由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四部分构成,通过建构较为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期实现课程思政与古代文学课程的理性结合,让学生实现古代文学素养与道德修养的同步提升。

1.评价主体

(1)学生

“OBE教学理念”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并强调个性化评定制度,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应以学生评价为基础。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十分庞大,其内在的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学生在学习时,对主要内容的吸收理解存在差异。以古代文学专业知识为根基,将当代的核心价值观及思想道德建设双轨并进是一个需要探索的持续发展过程。因此,应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作为基础,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听取学生的相关建设性意见,从而让评价更契合学生的发展,形成兼容并包的教学新格局。

(2)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中,应以教师评价为主体。无论是古代文学课程还是思政教学,教师都是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思想的先导。教师只有对课程掌握的程度更深,最终呈现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加凸显。在教学评价制定时,应尊重教师的建议与实际需求,将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文学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基础,用科学的评价方式对教学环节进行实效性地提升,实现育人目的的实现,并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

(3)教学小组

教学小组汇集全体古代文学课程教师的智慧,对教学的内容与课时安排起着促进的作用,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中,应以教学小组评价为参照。相比于教师及学生角度的评价,教学小组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角度审视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提炼学生的建议并综合教师的评价内容,达成评价整合效果,让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更适用于教学实施,有利于学生思想内涵的提升并增进思辨意识,使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目的得以升华。

2.评价标准

(1)以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质性成果为标准

由于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容易出现“空喊口号”,并没有将思政内涵深入到实际教学中的现象。因此,在评价时应以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质性教学成果为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真实、有效的评价,让教师不将教学停滞于单一的古文鉴赏,而从更全面的角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其理想人格。令古文教学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在最大程度上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学素养、行为规范进行实质性地指导,使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

(2)以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文学课程效果为标准

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若将思政内容强硬地套入古代文学课程中,容易出现教学刻板生硬的现象,既不利于思政课程的展开,也不利于古代文学课程专业的教学。因此,在评价时应以思政教育融入古代文学课程的效果为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令思政教育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效果与古代文学课程完美相融,从而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与向往,对其行为与价值观产生正向影响。

(3)以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与时俱进为标准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重要前提,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是对以往古代文学课程的继承及发展,应该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进行教学。因此,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时,应以教学创新成果为标准进行评价,让古代文学思政课程时时更新,有利于课程思政更迅速、更高效地融入古代文学专业课程中,促进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促使融合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

3.评价内容

(1)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评价

①评价思想引领目标

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古代文学课程,应关注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让学生通过古代文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自发地将自身同国家政治思想紧密结合,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力与感召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坚定的国家意志、努力为祖国做贡献、牢记使命的爱国青年。此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悟到身为国家的一分子,身上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情操。

②评价情感培育目标

一方面,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了解祖国的伟大与辉煌以及曾经经历的苦难与留下的疮痍,让学生通过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加深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在古代文学史教学中,突出对传统文化的多层次审美,让学生在增加文学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评价

评价教学过程关联度。由于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课程的思想还未成为系统性体系,会出现相对独立的教学现象,通过对教学中古代文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度的考查,有利于保证教学效率,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通过对教学过程关联度的评价,可增加教师对选文的思考,从而更深程度地挖掘古文中的思政元素,并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能力。

(3)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评价

①评价教学方法创新程度

由于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以往的古代文学教学方法存在部分的不适用性,在此时,寻找出更加适用于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意义重大,通过对教学方法创新程度的评价,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学习的兴趣,推动古代文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②评价教学方法多样化程度

由于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内容较为复杂,学生对其学习的兴趣会有所下降,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更易感知和理解古文教学中的理想人格、高尚品质及审美情趣。因此,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还应关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4.评价方式

(1)古代文学课程思政以生成性评价为基础

生成性评价指在平等的沟通与交流的动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在对学生现有水平描述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时“顺学而导”,主旨在于启发学生在动态的评价中自主、自觉地反思、构建,重新认识并完善自我,获得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通过生成性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在古代文学课堂的沟通与交流中获得政治思想的觉悟与提高,使学生自主地探索与研究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总结出与之相关的道德素养,在提升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基础上,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古代文学思政内涵,达到育人育德的教育目的。

(2)古代文学课程思政以情境式评价为指引

情境式评价是一种基于真实或逼真情境的评价,通过适时捕捉教育活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变动因素,灵活改进与完善教育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促进功能,把握学生的真实状况,从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与内涵。由于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各有不同,教师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时应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活动与进度,并通过情境式教学评价,促进学生深度把握古代文学专业知识,弘扬核心价值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与认同感。

(3)古代文学课程思政以启发式评价为关键

启发式教学评价是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启发学生思维并做出准确评价,让学生真正乐于在课堂中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从而在课堂上,形成乐于对话分享的核心问题教学文化氛围。通过启发式的评价方式,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课程时,与教师及同学充分沟通与交流,对课程中所蕴含的政治思想进行纵向剖析与横向延展,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感悟道德思想与情感内涵,促进古代文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4)古代文学课程思政以总结性评价为指导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期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后期,通过问答、小组考核、试卷考查、无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应掌握的古代文学鉴赏与分析能力、思想道德与核心价值观以及透过古代文学材料,分析其中所含的政治思想并进行细致考查,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政治素养及审美情趣。

通过较为系统的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初步实现古代文学内容与思想道德修养的融合发展,对评价体系的不断修整与完善后,以期最终将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变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展望

在初步对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进行规划后,从较为基础的评价环节实现古代文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对于未来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的思考,有以下两个方面。

1.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阶段化

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提,在古代文学课程思政评价时,若按学生学习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将有助于提高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知识能力的质量,从而因势利导地提升其思想道德修养。由于教学评价按学习阶段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其评价结果会更加准确,学生对于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将有所增加,学习质量与效率会不断上升,更加符合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

2.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智能化

教育教学智能化是现代教育的方向,运用智能化的教学评价,可将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得更为透彻,有助于教学的进步与发展。目前,人工智能在我国发展得如火如荼,“互联网+”教育已广受大众青睐。将先进的网络技术运用到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中,通过计算机所独有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可在最大程度上贴合学生学习的进程,以此作为依托,将提升思政教育与古代文学课程的相融性,提高学生的古代文学素养与爱国情怀。

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是立足于培养学生古文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德育、美育、思想品德与道德修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凸显自身的文化价值,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接班人。

猜你喜欢

古代文学思政评价
古代文学圈中的“鄙视链”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韩国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析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特征分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在文化语境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