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2021-12-06朱社员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艺术院校纲要

侯 钫,朱社员,罗 晴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确定的本科课程设置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高校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具有重要地位。而实践教学则是深化课堂理论教学和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途径。2018年4月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中提出:“从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个学分,从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再次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形势下,以习近平文艺思想为指导,依据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探究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改革,将艺术与“纲要”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探索出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纲要”实践教学模式,是增强实践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课题。

一、“纲要”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开设“纲要”实践教学,不仅是贯彻落实教育部等部门的相关要求,也是调动学生主动认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促使学生从“认知”到“内化”为自己的精神信念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实践教学是实现“纲要”教学任务的内在要求

“纲要”课程旨在阐明一条主线:即把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一步“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2页。也就是说,学生不是简单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而是要明确“一条主线、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明确“纲要”课程性质和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转化为学生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开设实践教学是弥补传统教学实效性不足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学生囿于接受历史知识,无法通过体验和实践的方式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观点,难以突破理论知识框架去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无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拓实践教学空间,挖掘课内和课外实践的内在潜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深入了解历史,深刻体会中国从“站起来”的艰苦磨难,到“富起来”的快速发展,再到“强起来”的辉煌历程;深刻体会“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使理想和信仰不仅进教材、进教室,更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使学生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三)开设实践教学是加强教学针对性的必然要求

把握“95后”和“00后”为主的大学生群体特点,是加强“纲要”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具有时代特色,主流群体积极向上,思想极其活跃,容易接受和理解新生事物,善于在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思潮影响,在观念上缺乏责任感,合作能力欠缺,进而导致在思想上存在判断能力欠缺,价值观念模糊,价值多元化倾向明显等问题。因此,在“纲要”实践教学中,教师如果缺乏对当代大学生新特点的把握,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实施实践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将理论学习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突出优势,深入了解我国近现代历史,进一步明确“一条主线、两个了解、四个选择”的内在逻辑联系,突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二、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艺术院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的教育重任。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艺术院校的“纲要”实践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对“纲要”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

中宣部、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多项关于加强实践教学的系列指导文件,对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学分设置、实施措施、考核标准都提出了明确的界定,各艺术院校、教师和艺术专业大学生已初步认识到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依然存在对“纲要”实践教学地位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认识不突出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学校硬件软件设施无法全面保障,大班教学局面一时难以解决,而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特点和效果则对学校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二,在实施实践教学中,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大多数实践教学仅仅局限于校内和教室,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第三,由于对实践教学的地位认识不够,导致对实践教学的作用认识不突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的基本理念,但在“纲要”教学中,一时难以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二)教学形式单一、选题陈旧、对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

“纲要”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基于精美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富有新意的创作选题。目前部分艺术院校的实践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设计阶段,导致形式单一、选题陈旧、吸引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局限于校内实践,实践方式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以要求学生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为例,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重艺术轻文化,文学功底相对较弱,这种方式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难度偏大,导致很多学生在网络上抄袭完成作业,无法达到实践的目的。第二,校外实践教学,基本上是少数人的实践。比如带部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和展览等,学校一般考虑到安全和师资紧张等因素,校外实践无法在全校范围内展开,这就导致了教学的不均衡。第三,缺乏精心设计和组织形式多元化的活动,缺乏“纲要”实践课程与艺术专业融合意识,无法挖掘传统选题的现代意义和价值。长此以往,难以调动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发挥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特色和优势,也会让实践教学失去原本的意义。

(三)缺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融合的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纲要”实践教学中,部分艺术院校缺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意识。具体而言,第一,客观上,艺术院校专业繁多,特色鲜明,如果不善于挖掘中国近现代史与各专业的融合点,则难以提升教学质量。第二,主观上,忽视“纲要”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功能,缺乏专业课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弱化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要求。第三,“纲要”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甚至有些“纲要”课教师不理解艺术院校学生对艺术的情结,缺乏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进行融合的意识,浪费了优质的艺术资源。因此,要实现“纲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加强“纲要”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功能,真正形成“大思政”的教育理念。

(四)艺术专业大学生参与“纲要”实践课的动力不足

艺术专业大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已经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导致参与“纲要”实践课的动力不足。参与各种排练已经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参加各种比赛已经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参加演出和艺术实践本身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给了学生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的机会。但是,频繁的实践在客观上已经弱化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为了获得学分,敷衍了事,这已经违背了“纲要”实践教学的初衷。因此,“纲要”实践教学应该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将艺术与“纲要”课程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创作主题和创作形式,切实体现因材施教,探索出具有艺术专业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

探索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应树立实践教学与艺术专业相融合的新理念,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加强实践育人融合机制,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创作主题和实践形式,举办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把“纲要”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一)树立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与艺术相融合的新理念

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独特性要求“纲要”实践教学必须与艺术专业相融合。在“纲要”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设计、精选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历史与艺术的关系,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学习获取知识,并把所学融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中,通过作品来表达对历史的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接受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情感和意识中,真正让实践教学做到入脑入心、活学活用,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加强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根据中宣部、教育部2005 年5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加强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应使其形成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具体而言,艺术院校需要完善“纲要”实践教学的领导机制,充分发挥分管校领导的领导作用,统筹安排,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务处、学工处以及宣传部门的沟通与协作,真正把实践教学各环节落到实处。

(三)强化实践育人机制,加强融合意识,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就需要与专业相融合,探寻实践主题与学生专业的契合点。一方面,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将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历史事件、人物与学生专业有机融合。组织学生收集本专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著名艺术家所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了解著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分析经典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轨迹,为理解和创作艺术作品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引导作用,他们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加强与专业教师的联系和合作,能有效保证学生创作艺术作品的质量,强化实践育人机制,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四)精心设计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创作主题,增强吸引力

为了落实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需要依托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创作主题。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本门课程的逻辑主线,设计创作主题。其次,要从教材中梳理出具有代表性、能够开展艺术作品创作的若干主题。最后,从众多选题中,结合当年时事,选择1—2个主题,缩小范围,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某一段历史,获得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五)优化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的实践形式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提出:“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课堂教学要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给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因此,从创作模式而言,原创作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改编作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作品创作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的操作可以分小组进行,选出组长,分工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践作业,最后由“纲要”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选出优秀作品在全校进行展示。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宣传和推广这种教学模式。

(六)举办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举办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验,也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最佳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每年举办一次全校“纲要”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晚会。在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从当年学生创作的作品中评选出数个优秀的音乐类、舞蹈类、小品类的作品备展。同时联合学生处、艺术处、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共同策划一台优质的实践成果展示晚会。表演者通过各种节目形式,再现历史,展望未来,让观众从艺术中去感受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第二,每年举办一次全校“纲要”实践教学美术成果展。在任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指导和策划之下,评选出各类优秀的美术作品,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以历史事件、人物为板块,联合美术学院、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共同举办美术成果展,在展出期间,组织学生观摩、学习、思考和总结,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从美学角度体现“纲要”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总之,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改变教学观念,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艺术院校的艺术资源并发挥艺术专业优势,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符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特点的实践主题,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实践形式,使“纲要”实践教学呈现出艺术院校的特色,从而增强艺术院校“纲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艺术院校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艺术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效果——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
艺术院校音乐专业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常见问题与学习对策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