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归正传
2021-12-05王声
王声
田连元先生所著的《评书表演艺术》出版之后,作为弟子,我近水楼台,早早得到了一本。这是中国第一部评书艺术的高教教材,书到手后,我囫囵吞枣,先解馋再说。匆匆翻过一遍,有了个大概的印象;再细细精读一遍,尽量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怎奈知见不足,天资有限,书中精妙幽微处还是不能尽得。让我谈一谈这部书,也只能是把自以为会心处记下来,略说一说我的一点浅见。
一、伟辞自铸
我第一遍翻读先生这部教材的时候,欣喜,甚至可以说惊喜异常。喜从何来?就是书里这些文字,字字规矩,句句老实,没有丝毫卖弄显摆。说句实在话,在学校的时候,读教材对我来说,是一件苦差事。用大量的学术名词和多重复句构成的学术化语言,实在是容易让人眼直心乱,昏昏欲睡。而先生这部教材,一读之下,不夸张地说,有一种身在雨后春山,大口吸氧的快意。金圣叹说不亦快哉,此亦其一也。
不过,细细想来,做到这一点,实在不容易。
各位请想,写成一部教材,第一步,先是掌握海量的资料。评书一道,大书如天。大书者,长篇书之谓也。在如恒河沙数的长篇书里,选出材料,或可用来厘清源头,或可用来分析结构,或可用来示范表演。仅这一步,需时需识,尤见鉴别之力,剪裁之功。
二一步,把拣选好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一般来说,把总结好的内容分条列项,依次摆出,勾连弥缝,穿靴戴帽,一部高头讲章,也就算基本完成了。可是先生这部教材,又往前进了一步,难就难在这一步上。
这三一步,把这总结出来的一条一条,取意去形,从书中来,回书里去。怎么讲呢?就是把从大量的书本资料中得来的东西,用评书式的语言表达出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凝练传神。咱们都知道作文章应当“我手写我口”,真要做到这一点,何其难也。先生这一部教材,风格一以贯之,娓娓道来,如在目前。看这部教材,就好像当面聆训的相仿,没有丝毫接受上的障碍和困难。
不过,话虽平常,理却不平常。洋洋洒洒一部大书真正是平中见奇,那么?奇在哪里呢?请您接着往下看。
二、现身说法
都说田连元先生的评书,不光要听,更要看。手眼身法步,心神意念足。抬手动脚,都大有文章。我拜师之后,也多次听先生讲过评书艺术“一人多角,现身说法”的特点。一人多角好理解一些,分饰角色,一人千面。那何谓现身说法呢?请您往书中看。
“鲁智深在五台山喝醉了酒,醉打山门,大闹五台山。五台山老方丈对他没有办法,给他写了一封信,派他下山,到东京汴梁大相国寺投靠智清长老。花和尚鲁智深,提包裹挎戒刀,肩扛着禅杖,怀揣着老住持写的信,下山直奔东京。饥餐渴饮晓行夜住,非只一日,这天走到了桃花庄。一进这个庄子,就看见护庄河隔着洋护水。过了护庄桥,进了庄子之后才发现旁边有个酒馆。鲁智深觉得有些饥饿,于是就进去吃饭喝酒,而且还想住一夜再走。”
这一段,是评书《桃花庄》的开篇。为什么教材里引用了这一段呢?因为袁阔成先生对这一部分,做了修改。怎么修改的呢?
“花和尚鲁智深来到了桃花庄,肚子饿了。他一看,把着庄口这个地方有一个酒馆,高挑着酒幌但是插着门。鲁智深心想,怎么挑着酒幌还插着门呢?走到门前推一推,门里面插着呢。梆梆梆敲门没人应,鲁智深就问了一句,‘酒家开门来。酒家没有搭声,但是仔细一听,里面好像有人哭。鲁智深一听这是怎么回事?怎么这个门不开,里面还有人哭啊?所以鲁智深就涨了调门了:‘酒家,开门来,开门来。这个功夫就听见院子里有脚步声。脚步声近后把门一开,里面出来个老头,手里拿把菜刀,二话不说,照着鲁智深迎面就劈过来了。鲁智深拿月牙铲往起一扛,当的一声把菜刀给磕飞了,紧接着老头一脑袋就撞在鲁智深的肚子上。鲁智深站在这一腆肚子,一动没动。可是老头噔噔噔倒退几步,咕咚一下坐地上了,给来一腚蹲。”
两篇引文之后,先生有一段评述。
“这两个开头是截然不同的。‘鲁智深到桃花庄肚子饿了。这一句话就说明了几个问题:鲁智深是人物;桃花庄是地点;肚子饿了是事情起因;看见一个酒馆插着门,这就是一个矛盾展示。之后,鲁智深敲门,老头拿菜刀劈他等接连发生的事情就引人入胜。”
先生多次跟我说过,袁老在世的时候,俩人聊天,袁老常说:“连元,咱们这评书,应该归作协,咱这是文学创作啊。”话是玩笑,却有深意。这两篇引文对照,看似是说结构一部书,何处起,怎么个起法。实则还有布局谋篇的时候,怎么能把事情交代清楚的同时还不乏抓人的情节,既“过沟”,又不“松扣”。能做到这样,就不是艺人照书背书,已经是身兼作者职能的二度创作了。
在此节讲完之后,先生有一段总结:“叙事,最忌讳的是泛泛而谈,怎么才能避免呢?这就需要在处理叙事过程的时候多动脑子,勤思考,多用心。在开头、结尾和中间细节衔接的地方,都应该设想出几个方案来,说出来之后,自己听一听,想一想,哪个方案最好,最后来确定采用哪个方案。这就是让叙事保持生动和引人入胜的一个先决条件。”您看,办法也给出来了,照计施行即可。
且住,那位说了,这也没看见田先生现身说法啊?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现身说法。说书时,人在角色里说表,一事将尽,说书人跳出角色评点一番,揭出意义,是为“现身说法”。连元先生是评书创作表演的大家,用自己的经典节目作为课例进行分析讲授是再方便不过的了。而他把阔成先生的作品作为课例进行讲授,就是把自己学习其他艺术家的方法和心得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出技入道,详见得失。这大概也是这部教材,与传统教材,最不同的地方。
三、金针度人
我2018年10月2号,拜连元先生为师。拜师当天,我跟先生说,我打小听杨家将的时候就想拜您为师,结果兜兜转转30年,36岁才完成了这桩心愿。等到教材出版,我看完之后,心里一阵酸,还是后来人有福,我等了30年,他们现在,买本教材就有了。
传統曲艺的教授,讲得是口传心授,一师一徒。这个特性也决定了曲艺教学很难推广扩大,因为一个老师的精力毕竟有限。而连元先生这部教材,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条分缕析,出技入道。就好像先生站在面前,掰开了揉碎了给你亲自授课一般。
先是方法。在第三章第一节《评书表演要素》里,先生给出了一个叙事练习,把唐诗宋词中自己熟知的一首诗,改成叙事文。举出的课例是《早发白帝城》。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那么如何改呢?先从作者李白的性格特点,人物生平入手,把这首诗与他平生经历结合,何时所写,写的时候李白什么岁数,什么身份,什么心境。把这些都弄明白了,诗里的“朝辞”“轻舟”“万重山”好像都有了新的意思,有了不一样的境界。
其次是技巧。在第三章第三节里所讲的“拨口”,让我如开茅塞。先生讲“拨口”有“余兴未尽”“欲罢不能”“浮想联翩”“继续思考”这么几样艺术特点,举的课例是水浒传第一回《高俅发迹》。书里说高俅因为踢球而高升,最后荣升太尉。首次升堂,在点名簿上发现了与自己有矛盾的人,不禁勃然大怒,到此已经是一回书了,后面两句拨口就非常重要,有画龙点睛之意:这才是,一个无赖登高位,千万良善尽遭殃!
接着先生分析道:“这两句话是概括总结这一集的内容,也包括了《水浒》这部书的点题之句:像高俅这样一个人,靠着踢球的一技之长攀附上了端王赵佶这样的人物。而赵佶当上皇帝之后,凭个人的好恶,把他这个昔日球友提拔为官。当听到有人非议时,赵佶为了显示自己的皇权不可侵犯,把高俅提拔成了更大的军官—— 太尉。而正因高俅成了高官,才气走了京都禁军总教头,林冲被逼上梁山。这两句话点出了《水浒传》‘乱自上做的主题。”
先生跟我讲过,他在创作电视评书《杨家将》的时候,做到了每一回都能“小猫吃鱼,有头有尾”。如何做到有头有尾呢?看完上述这段课例和分析,就明白了“拨口”不光能收束本回,引起下回,还能评点人物,突出主题。善加运用,妙用无穷。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书中无处不言道。先生一点不藏私,不虚饰。把自己多年总结出的经验,散在表演要素、艺术特色、艺诀艺谚各项当中,开卷如入宝山,令人目不暇接,俯拾皆是。
这部教材的出版,让评书普及化教育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让评书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正是,艺海长天,书归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