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曲艺传播中的红色基因
2021-12-05张祖健
张祖健
红色,在中国不仅指色彩,而且比喻为政治符号。在中国,红色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标志色。按照通俗理解,红色是血液的颜色,而血液则是维系生命的基本要素,也是革命斗争行为的表现。人们常说,干革命不怕流血牺牲,就意味着革命斗争同鲜血联系在一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宣告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军队被称为红军,流传至今的阅兵曲《人民军队忠于党》的第一句歌词就是“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至今,少先队队旗、共青团团旗、共产党党旗、人民解放军军旗和我国的国旗都是红色旗帜。抗日战争中,在敌占区中,我党领导下的革命农户被称为红色堡垒户。由此,表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艺术是红色文艺,如红色文学、红色歌谣、红色音乐等,有著名小说《红旗谱》、著名交响乐《红旗颂》等。革命文艺之所以称为红色文艺,是因为这些文艺创作带有特有的红色元素,即革命故事、革命人物、革命情操,这些红色元素中有红色基因,包括红色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红色美学。
一、曲艺文本的红色基因
红色文艺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话语的核心载体,其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红色理念成为作品内容的内核元素,二是这些红色内涵元素的基因化,后者是作品的灵魂。前者如革命京剧《红灯记》中“痛说革命家史”中李玉和、李奶奶、李铁梅三代人传承革命信仰的故事,后者如电影《年轻的一代》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青年萧继业的志向行为。本文在这样的语境下考察红色曲艺。凡是以红色题材、红色主题、红色历史、红色艺术人物、红色信念或理想等为主旨的曲艺作品,都视作红色曲艺文本。从整体上看,红色曲艺中宣传红色理念和思想,通常指表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理念及其实践的作品。例如,马季相声《女队长》,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长篇苏州弹词《青春之歌》《芦苇青青》《九龙口》,苏州评话《铁马飞奔》,上海说唱《买药》等;其次,是塑造践行革命信念的红色艺术人物,如歌颂雷锋、王进喜、南京路上好八连群体形象的曲艺作品,也是建构曲艺作品红色基因的艺术形象载体。
曲艺作品表现红色故事,植入红色内容元素,这在曲艺作品的编演中有很多成功的事例。例如,讲述红色故事的长篇小说,大都被改编为曲艺作品,曲艺本身也有这方面的原创作品,如苏州评话《江南红》、扬州评话《挺进苏北》等。曲艺政治传播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加强红色作品中关键内核的基因化,使作品能常演常新。
曲艺作品中建有红色元素只是艺术活动的第一步。由于曲艺需要在不断反复口头说唱才能维持艺术流变,因此曲艺要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艺术服务,还必须把自己作品中的红色元素基因化,使之IP化,能不断被复制,为曲艺作品反复演唱提供基因便利。曲艺红色元素的基因化,需要科学处理两个问题,红色元素的艺术化,同时,艺术化的红色元素能在不断复制中精进。
二、曲艺红色基因孵化三个范畴
从现有流传的红色曲艺文本看,曲艺红色元素的基因传承,大体可分为三个范畴:第一个红色基因范畴,是曲艺文学建构的重大政治故事场景。曲艺,尤其是长篇书目,其故事场景是红色基因孵化的温床和载体。红军长征故事,如《飞夺泸定桥》,《铁道游击队》的《打票车》,《烈火金刚》中的《肖飞买药》等,《挺进苏北》中陈毅的故事,长篇弹词《九龙口》中海关缉私人员等,都是建立、孵化、传承革命信仰,践行革命理想的行为故事,饱含意识形态的红色基因。曲艺文本的演艺,利用语言描述、搭建语言故事的场景,让红色基因在曲艺故事场景中遨游,扩展内涵和丰满艺术表现。曲艺家用说唱方式在听众想象中搭建的意象故事。苏州评话《林海雪原》中杨子荣乔装打扮进入威虎山的故事段子《跑马比双枪》就是一例。曲艺故事这类特点,重故事的前因后果对时空搭建,重全景描写和细节配置的交融。从曲艺史经验看,塑造可不断演绎丰满的特定故事场景,保持故事中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继续,是曲艺艺术推进红色基因不断升格迭代的主要方法。
曲艺文本的紅色基因孵化的第二个范畴,是塑造红色艺术人物形象。艺术人物在剧情故事中活动,虽说个性是其行为逻辑贯穿线,但艺术人物个性行为必定体现其行为意识,传达其意识信仰,完成其信仰使命。于是,艺术人物就必然成为曲艺故事中红色基因的承载体。在众多的曲艺故事文本中,桥隆飙、江姐、刘胡兰、王孝和、雷锋等艺术人物,都是浸透红色基因的艺术载体。
特别要说明的是,曲艺文本传承红色基因的第三个范畴,是红色内容与特定曲艺表现形式的有机融合。苏州评弹丽调名篇《饮马乌江河》,蒋调名篇《农讲所里教诲深》,琴调《好八连》,张调《钟老太骂敌》等,都是以苏州弹词流派唱腔代表作著称,并作为流派范本被不断翻唱,以此作为红色基因的流传和流布的铺路石。最为著名的文本之一,是苏州弹词名家赵开生为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谱曲,该作品成为苏州弹词传播红色基因的代表性作品,在全国闻名遐迩。
综上所述,都是曲艺创作和编演含有红色基因,培育曲艺政治宣传功能的艺术土壤。
三、曲艺文本红色基因的IP化
曲艺最核心的艺术元素是艺术化的口语,其从日常会话的口语到艺术表演的语言,这个演化进程迄今仍在延续。从人际交往中的口头信息传递到艺术语言表演,受内外两个原因驱动。外部社会欣赏需求,是语言艺术发展的内驱动力。为争取获得社会欣赏的青睐,语言艺术又会个性化和艺术化,拾级而上,与时俱进,给语言艺术承载的历史内容以新鲜赋予。口语艺术在这样的历史流变中,会逐渐把民众认可的故事元素进行扬弃,最后积淀为曲艺传播中的艺术基因。例如,我国苏州评话《水浒传》《三国》《杨家将》《岳飞传》等,为什么特别重笔彩绘“阿戆式”福将的形象呢?老舍先生认为这是民众艺术欣赏心理使然,“不管讲什么故事,必须把故事放在个老套子中间”。(《老舍曲艺文选》)笔者认为,江南评话讲史中的“阿戆”福将,实际上是江南民众在南宋后饱经战乱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类型,是一种祈福式的、信仰式的社会希冀心理,也是民众鼓励自信的一种心理。
“阿戆”是苏州评话中的IP元素。IP是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规范的名称应为Intellectual Property。在一般的文藝生产中,IP被锁定为可以引发多度复制的艺术原创内容所在,其有可以多次元复制的功能。在苏州评弹中,“阿戆”“齆鼻头”,都有IP功能。事实上,苏州弹词唱腔流派就是一个个系统的音乐IP。也正是如此,不少苏州弹词开篇,如为毛泽东诗词谱曲《蝶恋花·答李淑一》《七律·送瘟神二首》等,以及学雷锋内容的琴调开篇《我的名字叫解放军》等,都是饱含红色基因的曲艺作品。
曲艺是一种多度演艺中发展的艺术,曲艺红色基因的特性IP化,实际上是其作为一种源头,能不断生成多次元创作,甚至形成新的发展方向。著名扬州评话“武十回”,就是例证。拥有红色基因传播任务的当代曲艺创作演出,还要向传统曲艺艺术基因流变丰实的发展机制学习。首先,曲艺是说唱为主的表演艺术,其擅长的是讲故事,曲艺最容易把故事变化成曲艺IP,促进流传。正如《三国》《水浒》《岳飞传》《七侠五义》等长篇故事,若没有曲艺大书的演绎,难以演变成为如今的文化传播规模。曲艺传播红色基因,应该寻找适配的基因载体。
曲艺是说唱艺术,适配后红色基因且过载量大的载体,首推曲艺故事。只有故事才能承载比较高级和复杂的红色基因。这是因为,曲艺基因是由故事中人物、性格、情节、情景,乃至意识形态搭建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是长篇曲艺作品,越能完整记述含有红色基因的故事,也就越能称为承载红色基因。其次,曲艺在语言故事中着重塑造IP类的口语语言人物,“夹嘴夹舌的丫头”,“满嘴七不牢牵”的贴身小厮,“阿戆式”福将等,都是具有IP基因且特别能记忆的艺术人物。在当代曲艺作品中,扬州评话《挺进苏北》中的陈毅、苏州评话《林海雪原》中的杨子荣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红色IP式人物。其三,同一般的文艺创作传播一样,故事的场景基因、故事人物的个性基因等,都必须体现在应该追求艺术表现方式上的IP设计,以使其具有IP艺术传播的功能。曲艺利用这些艺术手段,从三个环节上搭建起艺术基因组,不仅给曲艺观众以艺术情景故事的全面描摹,而且好以此在听众心理上搭建起可以凝练成为故事符号,并传播这些故事符号的记忆链。
四、曲艺创演中红色基因可持续传播的问题
曲艺要可持续传播红色基因,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选择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事件,提炼富含且能孵化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及红色情操的内容,使之能提炼曲艺红色基因的场景,成为曲艺红色基因可持续驻留和发育的载体。接着是曲艺选择红色基因适配的流变程序。其次,曲艺是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口头传播中多度传播演绎丰满的艺术。因此,曲艺承载红色基因的故事、人物、情景、思想意识等,需要考虑在较长时间内反复演出。有些作品虽说能配合政治性宣传演出一阵子,但时过境迁,不方便再演出了,其故事,包括故事中的红色基因也就失去了流传的动能。新中国成立后新编的曲艺作品,绝大多数承载红色基因,但成为保留节目的不多,需要汲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曲艺红色基因不断加强内生驱动与外生拉动的互动机制。曲艺传播红色基因,不仅是扩展新作品,而是看到红色基因在社会主义新文化中长期传播的精神内核,曲艺把雷锋故事、大庆石油工人故事以及李双双这类社会主义农村新妇女形象创作为新书,是看重这些红色基因故事能成为新的保留节目,促进曲艺文学内生性的创演和流传。与此同时,曲艺传播红色基因,也是社会主义新文化对曲艺演出的外部要求,这些外部要求不断引领曲艺内部的驱动力的释放,内外形成合力,促进曲艺红色基因内部生成和外部传播的合力,由此促成曲艺说唱新篇的繁荣。
民众对口语讲唱的社会欣赏是多样性的,有的喜欢侃侃而谈,有的喜欢娓娓动听,有的喜欢幽默诙谐,有的喜欢激越快烈。所有这些欣赏需求,都有一定的社会存量,足以引领曲艺艺术分出追求不同社会欣赏量作为自身票房收入的艺术个性,久而久之,这些社会化的艺术个性就会积淀和扬弃,成为曲艺文学与表演结合的艺术基因。艺术环境的外部因素必然会植入艺术元素的内部,驱动艺术元素内涵式发展。在上海地区,苏州弹词盛于评话发展,是上海曲艺说书的欣赏市场使然。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曲艺内部基因对外部欣赏需求的传感认知。曲艺的说、学、逗、唱,评弹的说、噱、弹、唱等,每一个元素都有自己的传感机能,能识别外部社会欣赏环境对自身内在发展的个性需求,外部社会欣赏需求被元素内部的个性基因所识别,就会反馈给曲艺创作和表演者,引导其作出具体反应。具体说,考察曲艺元素对外部欣赏或竞争等需求的反馈传感,既有元素级的传感,也有元素内部更细分的个性基因的传感。如苏州弹词,有的艺术家对外部欣赏的感知反馈重点放在音乐唱腔旋律的响应上,如著名的丽调弹词。也有把外部欣赏力量放在自己喜剧化的说表艺术上,例如上海评弹团著名的“硬里子”苏似荫的说书艺术。由此可见,曲艺各曲种的艺术元素中,有着因艺术表现不同的艺术基因,每位曲艺艺术家拥有不同的艺术个性基因,恰恰是这样的艺术个性基因的不同,使得曲艺作品中即使同样内容的红色基因,也会因艺术家个人的艺术基因序列不同,导致曲艺红色基因流布不同。
有趣的是,这样断片式的“个性+艺术元素”的结合,是曲艺艺人谋生的基本手段。而作为谋生的艺术手段,曲艺艺人自然设法让这样的结合成为长期稳定的做法。于是,艺术个性就会长期化,艺术个性长期的态势存在,导致曲艺艺术个性风格的生成。如果有人模仿学习,曲艺表演流派就此产生。长期化实际上是一个有既定方向的可持续进程,这就要求艺术元素中的个性成分能长期认知社会需求,并且有所分类的传感反馈到曲艺创演中去,并把这种传感反馈升格为一种个性化的艺术习性,这种艺术习性一旦稳定,就会形成曲艺创作演出之间的风格竞争。曲艺艺术风格多样性的规模存在和艺术竞争的良性进行,是曲艺艺术繁荣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从以上考察发现曲艺传承红色元素,保持红色基因历史活力的内外驱动机制的交互。曲艺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流变,在保持自身艺术元素和艺术基因方面,还有系统的传承机制,曲艺学应该深入研究这些传承机制,弘扬曲艺传播红色元素,可持续发挥曲艺红色基因的教化功能。
(该文章选自第四届全国曲艺理论学术研讨会)(作者:中国曲协曲艺教育与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