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老龄化视域下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研究进展

2021-12-05郭玉江宋亚亚闫冰冰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积极情绪老龄化幸福感

郭玉江,宋亚亚,闫冰冰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0044)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应对老龄化,《新时代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报告(2018)》也指出: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中国新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1]。此前有成功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等概念,是将老龄化看作一种无疾病无残疾的老龄化,这从认识上就把老年人看成了社会发展的负担而非社会财富,而积极老龄化无论是从理论的优越性还是现实的必要性来说,都是应对老龄化的最佳策略。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老龄化定义为: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积极老龄化要求老年人以及全社会都积极参与,使所有年龄组的人们,包括那些体弱者、残疾者和需要照料者,积极参与社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延长预期寿命和提高生活质量,并将积极老龄化作为应对全球老龄化的新策略[2]。积极老龄化改变了传统观念中对老年人和老龄化的态度,其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理论和政策框架,对应对人口老龄化有指导意义[3]。身体锻炼作为社会参与的一种方式已被大众广泛接受,老年人参与身体锻炼可以有效增强老年人体质和促进心理健康,在此基础上也可以促进老年人更加积极自觉地参与身体锻炼,因此,研究身体锻炼产生的心理效益对促进积极老龄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身体锻炼产生的心理效益研究进展

(一)身体锻炼和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积极情绪即正性情绪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4]。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会保持趋近和探索新颖事物,保持与环境的主动联结[5]。身体锻炼在生理机制上会改善人的情绪状态,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介质,使人们产生快乐感。人步入老年,不仅生理心理发生退化性变化,以及退休后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也会突然发生转变,难以快速接受并适应老年生活,会随之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例如失落感、孤独感以及对死亡的敏感等。研究表明,随着老化的产生, 消极情绪会抑制老年人口语的产生[6]。但这不是老年情感世界的全部,如快乐、兴趣、满意等积极情绪更值得我们去关注,会使老年人产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勇气,促使老年人持续参与体育运动。国内研究发现:体育锻炼有降低焦虑和抗抑郁的功能,体育锻炼后老年人积极体验较高,积极情绪增强,消极情绪降低[7]。莫概能等研究也证明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锻炼改善了老年女性消极情绪,可以诱发积极情绪,对老年女性心境状态改善和维持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8]。国外研究证明身体活动水平越低,积极情绪得分越低[8]。另外,也有研究表明性别、锻炼频率、锻炼时间、锻炼项目与积极情绪有一定的相关关系[9]。张红[10]等人采用《简明老年人抑郁量表》与《老年人体育锻炼量表》对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体育锻炼对老年人抑郁障碍有显著影响,锻炼次数较少、时间较短、伙伴少的老年人锻炼者抑郁程度较高,反之,抑郁程度较低,可见身体锻炼是预防和减轻老年人抑郁障碍的重要途径。Ferdicrkson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拓延-建构”理论,即扩展其瞬间思维-行动储备,构建持久个人资源(物质和智力资源、心理资源及社会资源),并将其迁移到生活中,最终作为储备将锻炼所获得的积情绪促使个体继续参与体育锻炼,构成一个良性的循环[11]。其中锻炼坚持认知决策模型,引入了情绪体验,可以预测和解释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此,老年人在锻炼中形成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优势,再通过心理迁移到日常生活中,除了可以提高老年人锻炼坚持性,还会更加敢于面对家庭或自身突发事件、挫折等,能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

(二)身体锻炼对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评价生活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 主观幸福感主要通过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来测量。越接近生命的终结,老年人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就越多,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就越低。身体锻炼是提高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王潆雪等人[12]指出,坚持晨练的老年人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国内很多也已经研究证明:锻炼可以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徐雷进行元分析发现:身体活动干预能够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达到中效果量d=0.51[13]。刘洋[14]通过对老年人进行18周的太极柔力球训练,发现训练后老年人的心境状态提升,生活满意度显著提高。老年人参与程度越高,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越高,且生活满意度高的老年人更乐意参与锻炼,并从中获得幸福感,可见,体育锻炼与生活满意度两者相互影响。目前,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很多,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众多学者意见不一,虽多数研究证明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相关关系。老年人身体锻炼可以正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即老年人进行适当身体锻炼可以提高SWB体验,且身体自尊在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心理弹性的乐观、自信、坚韧三个维度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中介效果显著[15]。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参与水平对幸福感的预测并不显著,而是通过降低孤独感增加其幸福感水平[16]。戴群等通过对天津市老年人的研究发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不直接相关,而是朋友支持和自我效能在两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体育锻炼与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并不是如此简单,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国内研究结果显示,秧歌锻炼与生活满意感无关,可能是因为生活满意感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并非锻炼所能轻易改变[17]。其中锻炼项目、锻炼频率、锻炼形式、锻炼动机、强度、持续时间、性别、年龄等都是影响人体锻炼效果的重要因素。从上述结论来看,对于老年人来说,并不是只要进行体育锻炼,就一定能够增加幸福感效益,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揭示更多的心理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以探明体育锻炼改善老年幸福感的心理机制,为采用体育锻炼手段促进老年人幸福感提供理论基础。

(三)身体锻炼与认知功能

认知功能是指个体大脑处理信息并转换成心理活动的过程。认知这个术语指的是涉及学习记忆和使用知识的心理活动。机体随着年龄增长,生理结构和功能逐渐老化,加上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角色的转换,心理功能也随之变化,年老时的认知功能出现衰退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表现在许多需要感知和认知的任务中都会下降。认知老化的发生是有其脑基础的,国内外研究都证实,身体锻炼与中老年认知功能存在显著性正相关,锻炼可以预防认知障碍,改善认知功能,并且延缓认知老化。无健身习惯的老人更易发生认知功能障碍。身体锻炼可以改善记忆力,预防老年痴呆症,这种锻炼对认知能力的影响取决于锻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中等强度的活动可以有效干预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长期的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相结合的项目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最为有益。

锻炼改变认知功能在国内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身体锻炼不仅通过重塑大脑结构和功能来影响认知老化,增加了大脑灰质和白质体积、白质完整性,还可以通过激活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以及功能网络的联结,以及提高大脑神经加工效率来影响脑功能和维持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长期参加体育锻炼的成年人往往具有较短的事件相关电位( ERP) 潜伏期,更好的社会认知表现,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的各项机能,还会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情绪情感能力、意志能力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长期的适量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皮质重量的增加,提高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对于老年人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衰老具有延缓作用,促进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各项功能的协调发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老年认知障碍等相关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危害,尤其以阿尔兹海默病为典型代表的老年痴呆症,将老年认知损伤的危害推向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国家都难以承受的境地。澳大利亚阿尔茨海默症研究者建议人们进行锻炼,以改善大脑健康,降低认知能力下降和痴呆的风险。

(四)身体锻炼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一系列的社会互动, 包括家庭成员、朋友、邻居及其他人提供的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支持。运动能够帮助个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社会支持,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降低应激水平的效果。人步入晚年,随着社会角色转变,容易引起老年心理健康问题,体育锻炼有助于老年人建立新的社会角色和新的社会交往。老年人的体育锻炼一般以娱乐健身为最主要目的,长期的锻炼能够使老年人融入一个新的社会交往圈内,以此拓展人际关系,增强与他人的交流,有助于缓解老年人在社会情绪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提高从事社会活动的社会动机,由此产生一种良性的循环。老年人锻炼一般是集体的组织形式,在集体中促进老年人的人际交往,使他们具有更强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加持续地参与锻炼。参加秧歌锻炼的老年人的整体自尊显著优于非锻炼者,其原因可能在于其锻炼的集体组织形式。另外,在集体锻炼中与同事、朋友的交往,是提升身体自尊、改善心境状态的真正原因。长期参与、每周锻炼3 ~ 4 次、每次持续30 ~ 60 min的“与朋友一起”等集体形式参与太极拳锻炼健心效果较好。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主要通过锻炼中的社会交往带来的社会支持,锻炼中产生的各种积极体验以及生理改变3种途径。在人格影响老年人休闲体育时,而社会支持具备调节效应。在支持性的环境中进行锻炼,帮助人们在年老时保持积极主动的动力,既要关注身体活动,还要关注社会关系和乐趣,有意义的休闲活动和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决定因素。

二、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一)存在的问题

1.锻炼的社会心理研究不足

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的三个支柱为健康、参与、保障,对老年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但要使老年人达到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平衡还应关注社会支持和老年人生活调试,老年人通过身体锻炼活动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和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能在人际交往中提升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而且社会参与是积极老龄化过程中最核心的支柱性内容,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方式大多为身体锻炼,应充分考虑到国家、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和家庭的支持,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老年人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2.研究对象单一

纵观之前的研究,调查对象一般是社区的老人,空巢、乡镇、养老院等弱势老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偏少;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其积极老龄化水平越低,对老年准备期和75岁以上高龄的老人的研究很少,取样偏差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结果不能真正反映不同老年人群实际的心理状况,难以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的积极老龄化水平。现在的研究大多都涉及了健康的社区居民,而这些人在认知功能方面没有障碍,运动干涉是否能给慢性疾病和复杂的老年综合征患者带来认知和心理上的好处尚不能确定,所以研究范围和取样需要进一步扩大和精确。

3.集中于老年人消极情绪的研究

步入老年就意味着各项功能逐渐衰退和社会角色的缺失,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身体锻炼是缓解老年人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有效方法。许多研究证明,锻炼能够降低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专家学者较多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方面的问题,且集中于临床研究,而忽视积极心理效益的研究。积极老龄化和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中,老年人群是积极的、有价值的,他们有追求健康快乐生活的权利,未来的研究要更多关注老年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深刻探寻身体锻炼对积极老龄化的良好效益。

4.测评工具有待完善

积极老龄化是国外引进过来,我国尚缺少成熟的理论体系,概念和策略理论的介绍远多于本土化实证调查研究,且其研究面较广且零散,没有系统的整合,缺乏有效完整的测量工具和变量来评估老年人的积极老龄化。也缺少统一的指标、维度和测量方法,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有其各自的地域特点,这就要求测量工具更加本土化科学化,根据我国国情,设计出一个量化的指标、标准、方法去测量一个地区一个年龄群体的积极老龄化程度,并将其纳入积极老龄化的实践和政策框架中。

(二)未来展望

1.身体锻炼产生心理效益的脑机制和神经机制研究

积极老龄化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随着研究方法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身体锻炼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挖掘,体育锻炼对于不同人群的作用方式需要更多的脑科学证据,即体育锻炼单方面是可以直接促进认知发展,还是与其他心理社会学变量交互引起的认知发展。综合使用MEG、FNIRS、FMRI等脑成像技术和EEG/ERP等技术结合,以探讨特定认知老化相关脑区的特定时间和空间机制。认知过程的考察还可通过设计实验任务采用 E-Prime工具实现,结合量表和脑成像技术,探索参与试验任务的脑区。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证研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更突出身体锻炼的修身养性、强调形神俱备、天人合一,对老年人心理养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是一种低强度的有氧锻炼项目,可以增强体质、预防保健、延缓衰老,在中国有着强大的群众基础,老年人易于接受和学习,容易推广实施。今后身体锻炼应加大对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和武术等民族传统项目的研究,探讨其对老年人群体独特的心理价值,使每个老年人都可以老有所乐,最终推进老年工作的开展。

3.加强运动处方的研究

身体锻炼的心理效益研究,受到锻炼种类、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制约,迄今为止,研究者在训练强度和时间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运动项目的锻炼效果也存在差异性,应根据个体身体健康状况,为不同年龄群体的老年人制定的相应的锻炼处方,选择合理的负荷、频率、锻炼时长等,指导老年人进行合理安全的体育锻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以获得最大的心理健康效益,从而避免不合理的锻炼方法和锻炼习惯对老年人身体产生伤害,同时,细化锻炼项目设计,以确定不同锻炼处方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等,是今后老年人锻炼心理需努力的方向。

4.加强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结合

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的健康,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心理的变化常常可以通过生理变化表现出来,通过量化的指标评定人的健康状况是更为直观有效的方式。当前研究多从体育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或身体健康影响单方面进行,因此,今后应加强从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相结合的研究。

三、结语

身体锻炼具有良好的健心、养心作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锻炼的积极效应,提高锻炼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正向作用。通过身体锻炼带来的积极心理效益,从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未来应更多考虑心理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积极心理学可以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猜你喜欢

积极情绪老龄化幸福感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国家发改委专家:全面放开二孩不足以应对老龄化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