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大突发事件中的社会心态及其治理
——基于全景敞视视角分析

2021-12-05李平芬

中州大学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态民众新冠

李平芬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旅游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南宁 430007)

社会心态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心理状况的集体表征, 能够直接反映特定社会的运行状态。[1]良好的社会心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不仅有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重大突发事件暴发期,民众的个体心理普遍处于应激的恐惧、担忧和不信任的状态,他们通过微信群等社交渠道与他人相互影响、交叉感染,让民众生出更多的不良情绪,进而出现诸多如形式主义、逃避行为和反叛等反向偏差行为。反向偏差行为偏离了社会的制度化要求, 不利于社会健康发展。[2]在我国“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政方针下,我们要积极疏导社会心态变化引起的民众心里不适、信任危机等社会心理问题,避免造成动乱、长时间停产等“次生灾害”的发生,有效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妥善引导社会心态朝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全景敞视视角下的社会治理

福柯提出的“全景敞视”来源于边沁的著作《圆形监狱》构想:监狱的四周是一个环行建筑, 监狱中心是一座瞭望塔。瞭望塔的塔墙上安有一圈对着环行建筑的大窗户, 环行建筑则被分成许多小囚室, 每个囚室都贯穿建筑物的横切面。每个囚室都有两个窗户, 一个对着中心瞭望塔, 与狱墙上的窗户相对,另一个对着外面, 能使光亮从囚室的一端照到另一端。因为通过逆光效果,监视者可以从瞭望塔内与光源恰好相反的角度观察四周囚室里被囚禁者的小人影。[3]被监视者总感觉有一双“权力的眼睛”在监视他的一切。即便将塔楼中的监视者换成了囚犯或者根本没有监视者,这个机制照样运转——只要感觉有一双监视的眼睛在观看自己,被监视者就不会轻举妄动,以监视者的要求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最终实现规训和自我规训。

在瞭望塔的监视者是对被监视者施加影响的权力象征。福柯认为权力“应该是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知的”[4]。权力并不来自特殊的个人阶级或身份。福柯所处时代的信息技术没能像今天这么发达,现在随处可见的摄像头把人们置于流动着的监视者视线中,监控以悄然的方式守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门禁卡、二维码、支付码、GPS、指纹、虹膜扫描等无处不在记录着民众的动向和脚步。人们在全景敞式的网络中发布微信、朋友圈、微薄等,各种生活状态和只言片语被他人围观。 “观看”也是一种权力的实施,并且认为这样“一种虚构的关系自动地产生出一种真实的征服”[2]。因而,现代社会的眺望塔上“监视的眼睛”不仅包括扎根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法理化的宏观权力,也有普遍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风俗习惯、人伦道德、言行举止、众目睽睽、各种集会以及电子监控和网络传媒中的微观权力。[5]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民众处于福柯描绘的全景敞视环境之中,每个个体既是被他人和自我的监视者,也是他人和自我的监视者,最终使自己不断趋向社会化和规范化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训。监视者可见而又不可确定的权力局势带来监视效果的持续性,规训效应使得权力的行使更为经济有效。通过 “瞭望塔”权力的影响,聚集更多的正能量,最终形成正向、积极的社会心态,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营造良好氛围。全景敞视能使权力的行使变得完善,通过形成的预防机能、自动连续运作机制, 使得对反向偏差行为的规训更加有效率。[2]因而,以全景敞视的视角治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反向偏差心态尤为必要,也为我们研究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二、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反向偏差社会心态

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实则反映了特定时空环境中人们的利益要求, 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6]社会心态源自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的依据是对信息的判断处理。认知水平因个人的经历、学历、背景等不同而对各种社会刺激综合加工不同。重大突发事件暴发(如新冠肺炎疫情期)时,人们身处一种被隔绝和被观察的孤独状态,形成了这段时期诸多反向偏差的社会心态。

(一)社会性不良情绪

人的情绪植根于自己的信念和对生活的评价,改变错误的认知与评价是化解消极情绪的前提。[3]人们产生某种情绪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对事情的解释和评价,而不是事情本身。社会心态是多数个体的心态反应。新冠疫情的暴发初级阶段,绝大多数民众的应激反应是震惊和不相信,并认为新冠肺炎并不可怕,自己不太可能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治愈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在新年到来之际,很多人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行程,持乐观、平静体验的居多。直到北京、深圳等城市出现疫情,武汉封城令的颁布,民众才对新冠肺炎疫情产生担忧、害怕等不良情绪,并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2020年1月发布的《疫情防控与社会心态的变化》调查表明:54%的民众担心一线医护人员的防护工作不太完善。40.8%的民众表示每天有1—2个小时左右关注新冠肺炎疫情,45.6%的民众表示每天有3个小时以上关注新冠肺炎疫情,长时间的关注产生更多负面情绪。从1完全没有到5非常强烈表达情绪体验程度,调查结果表明民众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担忧情绪最高(4.16),其次是恐惧(3.17)、悲伤(3.12)和愤怒(3.09),乐观和平静程度较低,分别为2.70和2.42。情绪产生的后果是人与人、人与事之间产生对立和伤害。

(二)习得失助感

随着确诊数、疑似病例、死亡数、扩散地域等信息的不断公布,针对性治疗药物缺乏、年轻的医生病逝等因素使得民众进一步认识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防控比SARS更难,对抗击疫情的心理更为紧张,为新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担忧,除了居家隔离外,深切感受到自己没有能力和办法去改变当前疫情状况,心理上产生了习得性失助感。《疫情防控与社会心态的变化》第二轮的调查数据表明民众认为“此次疫情比SARS危险很多”的比例从17.4%增加到了22.9%,在习得性失助感心理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接受现实、委曲求全,甚至价值理念产生动摇,不断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如取消原有的异地探亲等出行计划、取消原有聚餐计划、减少外出次数,减少乘坐交通工具,回家后换衣服、洗手,出门戴口罩,抢购防护用品,购买囤积食物和日常用品等行为。

(三)社会群体性怨恨

《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我国转型时期最明显的社会心态是“群体性怨恨。”群体由于主观内在的无力感和客观现实的挫折感, 两者相互交织容易滋生不满或敌意情绪, 若采取压抑的方式让这种情绪积淀就会转化成怨恨。[8]这种怨恨与日常生活中的怨恨情绪不同, 呈现出模糊性、过程性、封闭性和普遍性的特征, 表现为软弱无力、心理消极、敏感抵触和道德人格扭曲等。[9]新冠肺炎在全国开始迅速蔓延时,全国人民从心理上形成了对食野味者、对离城且不愿隔离的武汉人等心存不满和痛恨,原本有些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的刻板印象,在新冠疫情中“社会群体性怨恨”心态进一步加强。湖北和武汉的相关部门成了社会情绪宣泄的焦点,在网络平台开始出现负面声音,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受到了一定影响。人们在网络上宣泄不良情绪,与他人的怨恨情绪形成共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舆论和他人,并演变为社会心态形成的加速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受到挑战,这种“社会群体性怨恨”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社会群体性恐慌

信息不畅通、生活方式突变等因素造成群体性恐慌。个体恐慌很容易演变为群体性的不理性与不合作的行为反应,个体的极端情绪很容易通过大众传播给他人造成刺激, 在群体压力之下形成非理性的集群行为。社会普遍存在“求快的价值观与机会、运气相联系就能带来自己想要的和值得的东西”[10]这样的理念,突然间被“社会急刹车”式地停下来,时间越长越变得躁动不安甚至恐慌。同时,在无法获取危机事件传播的必要信息时,会使群体产生猜测型恐慌心理。[11]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民众非常希望了解自己、家人、亲友所在区域、省、全国、其他国家疫情状况,治疗药品及政府所采取的防控措施等信息,他们通过微信、微薄、电视、网站,以及新闻客户端等途径获取了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难辨真伪,相互不停转发,甚至信息过载。《疫情防控与社会心态的变化》中指出民众对疫情信息公开的及时性、透明度的评价仅为48.6%和50.1%,后受疫区一线政府官员和医学专家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因素的影响,上升到了64.1%和66.6%。民众极度关注疫情发展态势,高达91.9%民众知道当日全国新冠肺炎确诊数,民众对于疫情未来一个月的发展势态并不乐观,其中近75%的民众认为会变得更严重。这些数据表明民众对信息的不完全正确认知使得社会心态产生了群体性恐慌。

(五)社会安全感缺失

社会安全感既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安定与否的标志,也是社会个体的安全感的具体反映。[12]《疫情防控与社会心态的变化》第一轮调查中指出有37.1%的民众认为在面对新冠肺炎不太安全,3.9%认为非常不安全。57.3%的民众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有可能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9.2%的民众认为非常可能在自己所在的社区扩散。因病毒的凶狠与狡猾,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让更多的民众对公共场所不戴口罩的人、公共设备甚至空气都缺乏安全感,更有甚者因为害怕感染上病毒而自主服用抗生素。居家隔离,对口罩、酒精、消毒液、双黄连等的抢购行为就是典型的安全感丧失的表现。

三、反向偏差社会心态对社会治理的影响

(一)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不利于突发事件治理

社会心态会通过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情感及行为模式来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同时,社会心态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利的社会心态一旦形成必将增加社会治理的难度。[11]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反向偏差社会心态成了社会治理的一大阻碍。如新冠肺炎暴发时,有人往他人门把手上或电梯按钮上吐口水,有人执意不戴口罩,医闹,聚众娱乐聚餐等发生,分散了本就稀缺的社会治理资源,警察不得不进入疫情区,加大了感染风险,拖累了疫情防控的步伐,增加了社会治理的运行成本。

(二)削弱了社会治理能力,影响了民众的心理认同

心理认同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始形式。[13]一旦民众把握和理解不了社会治理的政策、制度、方式等内涵和精髓,出现反向认知偏差,会逐渐形成负面的情感态度,思想上不能形成自我规训,在行动上就会不支持甚至拖社会治理的后腿,社会心态不能成为社会治理的合力,必然导致非理性行为模式,“知”“情”“意”“行”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削弱政府社会治理的功能,影响社会治理的有效发挥,最终影响政治认同。

(三)打破了原有社会心态,动摇了信任基石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维系秩序的道德基础,信任一直以来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效率和社会治理水平的主要社会资本。[14]中国社会原有蓬勃积极的社会心态在新冠肺炎疫情中被打破,负面心态和局部矛盾不可避免,但这种状况不能成为常态,正是社会治理亟须关注的焦点。人们只有全面完整地了解重大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和国家的治理政策、方式后,才能对所面临的困难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并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做出是否认同的决定。一个好的、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必定是以高度的社会信任为基石的。[14]

四、社会心态治理的途径与方法

在重大突发事件暴发时,政府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迅速成立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挥部,强化层层问责制,对民众通过登记、扫码等方式获取其信息,规训力量变得直接、细化。社会心态影响社会行为,反向偏差的社会心态一旦形成“全民规训”,成为社会化的行为,必将不利于社会治理和人们美好幸福生活的实现。因而,从全景敞视的角度来看,社会治理应当从制度的完善、纪律或规则的精细化和多维的治理方法中寻求更多积极的规训力量,同时通过风俗习惯、人伦道德、言行举止、众目睽睽以及电子监控和网络传媒中的微观权力实施对社会的综合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治理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在全景敞视视角下,宏观权力和微观权力共同实施对社会心态的治理,最终旨在实现对被监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训。无论“瞭望塔”上是否有监视者,这个机制都能照常运转,这种治理机制无须军备、暴力、有形控制等方式,每一人在 “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知的”权力监督下,[15]逐渐变成自己的监督者。

(一)依靠法律法规的制度监督,实施网格化治理

一种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必然包括政府部门真正能够取信于民的政策、法规和治理方式。程序观念的淡泊,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们轻视理性程序规则,注重欲求结果。[16]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治理,抓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体现公正公平,优化不良社会心态。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机构建立,实时关注民生,深入群众,听取民意,掌握社会心态,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依靠法律法规的制度监督,实施网格化治理。新冠疫情期间,全国多省市相继推出了“关于继续强化细化社会网格化防控阻断疫情传播”的相关指示。网格化治理是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探索方向,[17]是近年来基层治理的一个创新,2003年“非典”疫情防控就是网格化管理的成功典范。网格化管理让每一个网格里的工作人员明确了网格管理责任和各自的工作职责和要求,有了自己的“责任田”,大大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治理对象明确清晰,治理事务操作性强,能够在制度的监督下按规则快速处理,其管理效果敏捷、精确和高效,是进行安全监管的重要手段,对新冠肺炎这次重大疫情的防控和终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建立社会心态监督体系,实施柔性治理

各级政府充分整合心理咨询的专业资源建立心理疏导服务体系,不仅是重要的社会服务方式,而且是有效的监督手段,也蕴含了全景敞视的思想。通过线上线下的途径开展心理咨询疏导、调适、治疗服务,开展经常性的心态教育,给予精神抚慰,给予民众更多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突发事件对民众造成的心理压力,合理引导他们调整社会认知,缓和民众不良情绪和心理,理性宣泄不满情绪,正确策划应对方式,妥善处置心理危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心理疏导活动:(1)重大突发事件暴发期间,组织专业心理指导队伍深入事发一线,成为专业应对队伍的一部分,对受灾民众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和治疗。(2)充分整合社会各级力量,建设心理咨询平台,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队伍,通过线上答疑咨询的形式给予指导,定期邀请心理专家开展线上专题讲座,教会民众一些适用、有效、简单的心理调适技巧,修正社会偏见,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心理调适素质。 (3)不拘一格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拍摄心理健康的小视频,通过微信、QQ、电视等途径帮助民众正确认知心理问题,化解“去心理咨询就是有精神病”的认知偏差。利用社区宣传栏、板报、报纸、海报、专题画册等媒介宣传、介绍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身心健康成为一种人人追求的生活方式。(4)培养更多的社会心理工作者,在线下定期开展常规心理咨询服务,完善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指导机构,及时化解民众的心理困扰,调适不良情绪,进而形成积极、健康、稳定、平和的社会心态。通过这些活动,使社会个体都能充分认识自己的心理结构、特点及缺陷,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等柔性治理方式,让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构建畅通的网络监督平台,实施信息化治理

信息技术史无前例地提升了国家现代化治理。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直播者, 也都是监视者,这形成了“全景监视”即多数人看多数人的现象。[18]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应该是综合性的:既包括政府部门真正能够取信于民的政策、法规和治理方式,也包括国家的治理能够不断实现民众的希望或梦想, 还包括我们的民众能够养成理性的表达方式。[19]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畅通的信息平台能成为正确舆论的引导者,社会秩序稳定的维护者。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媒体重视什么,受众就关心什么,主流媒体对受众建构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的作用。[20]“传播谣言”往往是民众的应激反应的伴生产品而已。 “谣言四起”时,切忌用“熟视无睹”或“删、捂、拖”的方式来应对,主流媒体要实现社会工作对大众传媒的肯定和信赖,实现对社会心理的有效疏导。[21]

(1)充分利用主流信息平台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传播及时、权威的信息,赢得舆论先机,避免小道消息和不实传言对民众产生的消极影响,减少对社会稳定和谐的不利因素。(2)主流信息平台及时解释政府行为,维护政府和国家形象,化解民众的怀疑和不信任的心理,并准确把握民众的需求和心理特征以积极引导他们的社会动机。(3)畅通信息渠道,招募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对被隔离的住院患者或者居家隔离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采取“手牵手”“结对子”等形式给予关怀和帮助,组织灵活多样的线上活动和节目,丰富他们的生活,缓解他们的情绪。(4)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实施信息化治理。如新冠疫情中,最早应用信息平台组织复产复工的浙江以省政务云为基础,打通全民健康卡和企业复工申请平台,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疫情防控和安全复工。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健康码三色动态管理,民众在支付宝平台领取“绿码”或“红码”或“黄码”,显示绿码者,亮码通行;显示红码者和黄码者,需要自我隔离并健康打卡,满足条件后将转为绿码。这种信息化管理为全国企业安全复工提供了借鉴,也为今后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参考。

(四)加强教育监督,实施思想治理

教育也是再生产全景敞视的装置![22]我们党开展工作的重要法宝是思想政治教育,每个个体都以此为行动的指南,成为自己和他人的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并结成社会心态的调节网络。(1)以人为本,加强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爱心和温暖,充斥着规训、控制、监督、威慑、惩罚的教育只能培养出缺乏理性和创新的奴隶或者暴君。[23]从心出发,以心灵推动心灵,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每一门课程当中,逐步给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培育健康、理性的价值诉求,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国家的兴衰要靠教育、科技、医疗和军队等硬实力,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等才是支撑民族的脊梁,崇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奉献者,并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融理想、目标、理念、规范等基本元素于一体的价值系统,是引领社会心态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在宣传手段、方式等方面符合民众的心理特征,充分尊重个性化差异和价值选择,保证民众的有效认知,重视人们的切身利益,疏导民众心理和利益的需求,引导民众从私人化状态走向公共性精神领域, 增强社会凝聚力。(3)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新冠肺炎疫情中,人们不再只是关注富商的故事和赚钱,而是更多地关注抗疫过程中很多平民英雄的事迹和高质量的生活。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给了民众强大的心理力量,“祸兮福之所伏”,“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化不利为有利,化腐朽为神奇”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广大民众形成自律、自治意识和强烈的文化自信。通过这些有形的价值教育和无形的思想引导,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善工作机制,层层构建社会心态的调节网络,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提升自我监督水平, 实现自我治理

在全景敞视视角下,制度监督、社会监督、网络监督、教育监督、自我监督之间存在着效果互补的关系,在这些影响下实现对被监督者的自我治理,最终以最经济的方式完成国家治理。要提升自我监督水平,自身成长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1)保持终生学习的理念和行为。积极社会心态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思想文化传承积淀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在多元价值观念中理性选择的结果。[8]拥有积极心态,必须向古圣先贤学习,向成功者学习,向历史学习,向书本学习,提升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拓展眼界与胸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改造头脑增强内在精神动力,激发个体的内驱力和进取心, 从而避免习得性无助感和社会性惰化。(2)自身加强心理情感调节,放下自我,建立利益他人的思想,让这种利他的思想成就一种人生格局和成为服务他人的能力。多看看那些在重大突发事件中“逆行者”的故事,时常把“他人”念在心中, “一日三省吾身”,积极健康的心态就会逐渐确立起来,成为自我治理的内动力。(3) 加强心理品性调节,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确立开放包容的乐观心态。笃定“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基本信条, 与人良性沟通,尊重他人,礼敬他人者必受人尊敬,成为播撒阳光和快乐的使者。(4)关注心理咨询平台,参加心理咨询服务,不断学习,掌握心态调节的方法和技能,利用化解自身心理困扰和不良情绪的经验教会更多的人理性和平处理问题,在利他中成长,在成长中利他,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结语

重大突发事件暴发期间出现的社会性不良情绪、习得失助感、群体性怨恨、安全感缺失、群体性恐慌等反向偏差社会心态, 破坏了原有积极平衡的社会心态,削弱了社会治理能力,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不利于社会心态治理和社会健康发展。社会心态的治理是一个综合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协调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现代社会治理中的“瞭望塔”上不但需要基于法律法规的宏观权力下的制度监督,还需要有以微观权力实施的社会监督、网络监督、教育监督和自我监督,这种模式克服了单一监督方式的弊端。相应产生的网格化治理、柔性治理、信息化治理、思想治理、自我治理等多种治理方式形成治理合力,最终实现不断趋向社会化和规范化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矫正社会认知偏差,建立平和、积极、理性、自信、乐观的社会心态,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营造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心态民众新冠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