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自然因子为主的特色康养概述

2021-12-05陈颂丛乃霞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负氧离子康养温泉

陈颂 丛乃霞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要求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健康水平。2018年发布了我国首本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体质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康养产业随之逐渐发展。最新发布的《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9)》指出,从全国来看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地区等四大康养辐射片区。而根据不同人群康养可以分为中老年康养、青少年康养、妇孕婴幼康养;根据不同需求可以分为旅游康养、生态康养、中医药康养、城镇康养等;根据不同特点又可分为气候康养、森林康养、景观康养、温泉康养等等。本文简要概述气候、森林、景观、温泉等以自然因子为主的特色康养,以期为康养选择及建设提供参考。

1 康养的概念

关于康养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且被广泛认可的界定。康养的英文单词“wellness”由美国医生Halbert Dunn率先提出,他认为康养是一个人精神、思想以及与外在环境的协调[1]。国际水疗和康养协会将其定义为主动追求生活和个人积极态度的融合,积极预防疾病、改善健康、增强生活质量,最终提高生活幸福感[2]。而汉语词典中“康”有安宁、和乐的意思,可引申为身体强健、健康;《说文解字》:“养,供养也。”《广雅·释诂》:“养,乐也。”引申指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合二为一,普遍认为是健康和养生的结合。更有学者指出康养是集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住宿、旅居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是一个十分完善的生态系统。

2 气候康养

2.1 气候康养的含义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要素。我们从海拔、地形、植被覆盖、水陆分布等维度,将其划分成大陆性气候、海洋(或海岸)气候、山地气候(低山气候、中山气候、高山气候)、森林气候、草原气候、沙漠气候等。气候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舒适的气候环境有助于人体机能的恢复。而根据一年二十四节气来调养身体而达到健康的一种办法,称之为气候康养。气候影响人体健康则是通过气温、气压、湿度、光照、负氧离子等。气候康养发源于欧洲,并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体系,目前已成为欧美国家最重要的自然疗养方法之一,各地均建立有气候研究所或海拔研究中心,专门研究气候与人体健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主动寻找适宜生存的气候环境,用以休养、居住的愿望也越来越大。多项国外研究表明[3-4],不同地区、不同目的地的人均认为当地气候是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人们对气候的高要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候鸟式”养老。

2.2 气候康养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2.1 气温 我们人类是恒温动物,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不断产生和耗散热能,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当气温升高后,人体散热就会加强,当气温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体热量不易散出去,体温增加,大汗淋漓,心情烦躁,严重时还会中暑虚脱,甚至死亡。而气温过低时,人容易感到沉闷,情绪低落,大脑思维效率降低,更严寒的情况下会出现冻伤、风寒等。而适宜的气温会让人心情愉悦,精力旺盛,工作效率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2.2.2 气压 有研究表明[5]人体对气压的缓慢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既可以忍受高达15个大气压的高压,也可忍受0.303个大气压的低压,但短时间快速波动的气压对人体有较大影响。人处于低压环境中,由于空气稀薄,大气中的氧分压降低,人体肺泡中氧分压及动脉血氧饱和度都随之下降,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轻者可出现头晕、气促、口鼻眼干,重者胸闷、呼吸急促、心率加快、恶心呕吐、乏力,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肺水肿和昏迷,引发神经系统障碍。而高压环境中,氧分压增加,可使心跳节律变慢,血流减缓;氮气可溶解在体内组织和血液中。大于7个大气压时,溶解在血中的氮气会发生麻醉作用,使意识模糊,直至死亡。气压变化对人体的不仅有生理影响,更有心理影响,主要让人产生压抑感。如低气压的阴雨天气以及夏季雷雨前的高温。高湿、闷热天气,常会使人抑郁不适。而当人抑郁时,自主神经趋于紧张,释放肾上腺素,导致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同时,皮质醇被分解出来,引起胃酸分泌增多、血管易发生梗塞、血糖升高等。研究表明[6],海拔在1 500 m左右的山地区域为亚高原区域,冷暖适中,气候舒适,是最适宜的康养海拔高度。

2.2.3 湿度 空气湿度是指空气的潮湿程度,用来表示空气中水汽含量距离饱和的程度。研究表明[7],最有益于人体的健康湿度为55%~75%。如果空气中的湿度低于55%,会造成室内干燥,导致皮肤、咽喉、呼吸道干燥,容易引发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当空气湿度高于75%时,人体会感觉闷热难耐,而当空气湿度高于80%时,则属于湿度过高,会使人体散热困难,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头晕恶心等症状。

2.2.4 光照 光照对人体生化、视觉和心理有明显影响。阳光中的紫外线能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钙磷代谢,能刺激机体的造血机能。但过度的紫外线也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如使皮肤变黑、出现色斑、导致晒伤,引起角膜炎、结膜炎,长期晒伤会导致白内障及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甚至导致皮肤癌。红外线被人体吸收转换成热能,使血管扩张,加速血液流动,增加排泄速度,改善人体微循环,促进生长发育,具有消炎、消肿、活血镇痛的作用,并可以活化组织细胞。但红外线可以激活酪氨酸酶,与色素元结合后变为黑色素,沉着与皮肤表面,并且可以加强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2.2.5 负氧离子 空气负氧离子是带负电荷的单个气体分子和氢离子团的总称,具有“空气维生素”的美称。负氧离子进入人体后,可以调剂人体生理机能、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加强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的速率、增强免疫力,使血管壁松弛,改善呼吸系统功能,调整焦虑及紧张心态等[8]。空气中负氧离子<20个/cm3时,人会感到倦怠、困乏、头昏眼花;含量在1 000~1 500个/cm3时,空气清新,人会感到心平气静;当含量>10 000个/cm3时,人会感觉神清气爽,舒适惬意;达到10万个/cm3时,就有镇静、止喘、消除疲劳、调理神经等医疗保健作用,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关节炎、神经性皮炎、失眠等多种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5]。

3 森林康养

3.1 森林康养的起源与概念 19世纪40年代德国创立了全球第一个森林浴基地,初步形成了森林康养的概念,之后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逐步流行。而在我国,森林康养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但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各省市的森林康养基地正在逐步建设。2016年2月,国家林业局印发《关于启动全国森林体验基地和全国森林养生基地建设试点的通知》,大力推行森林康养产业试点。《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增加14亿立方米,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万亿元,林业年旅游休闲康养人数突破25亿人次,国家森林城市达到200个。森林康养以清新的空气、充足的氧气、丰富的负氧离子及芬多精为依托,形成了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以促进大众健康和预防疾病为目的,结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借此展开一系列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医疗服务、运动康复和养生保健等现代服务活动的总称。

3.2 森林康养对机体的作用 ①森林中具有丰富的氧气,森林氧疗可以提高人体血氧饱和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变组织微循环供氧和供血,促进病变组织的功能恢复,对哮喘、心绞痛、糖尿病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保健作用,同时还能改善睡眠、神经衰弱等症状。②森林中的植物可以释放出挥发性的植物杀菌素——芬多精。研究发现,在树木的根、茎、叶及木质中均含有芬多精[9]。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芬多精能够增益大脑中的α脑波,稳定情绪;辅助调整呼吸、抑制交感神经作用,改善肝脏技能,使我们感到呼吸顺畅、精神旺盛、提神醒脑;另外芬多精还可以增强人力免疫力,抑制癌细胞生长[10]。③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和湿地是产生空气负氧离子的重要场所。有研究显示,负氧离子浓度的空间分布随植被类型不同而呈现出波浪式的特征[11]。在同一地形不同林分,负氧离子日浓度最高值均为同一时间段,如山谷和山麓均在下午15:00—16:00,山脊在上午11:00—12:00;而不同地形中,同种林分负氧离子日平均浓度山谷最高,山麓最低[12]。同时森林中的负氧离子浓度也受温度、湿度、风速、空气颗粒物浓度等气候因子影响。④森林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及降水等形成了独特的小气候。森林环境比城市环境的相对湿度高约15%,温度低约6 ℃,可以促进人体代谢,加速体内毒素排出,使人感觉舒适。⑤森林中的辐射低,噪声少,PM2.5浓度低[13],在森林环境中可以改变人体激素水平,增强交感神经功能,调节脑皮质和自主神经中枢的功能。森林中的绿视率较高,有研究报道,绿视率达到25%以上时,会给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反应,同时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眼睛的刺激,缓解视疲劳,减缓精神压力[10]。

森林康养能使人精神放松,缓解疲劳,有效控制抑郁和焦虑;清新的空气使呼吸顺畅,利于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对过敏症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能够降低舒张压与收缩压,有效维持心血管系统稳定,预防高血压及动脉疾病;有益于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细胞杀伤活力,预防癌症等。

4 温泉康养

4.1 温泉的类别 温泉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浸浴等形式温泉水中的化学物质会沉淀在皮肤上,改变皮肤酸碱度,具有吸收、沉淀及清除的作用,其化学物质可刺激自律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温泉种类颇多,按地质可分为:火山型温泉、非火山型温泉;按酸碱性不同可分为:酸性温泉、碱性温泉及中性温泉;按温度可分为:高温温泉,中温温泉、低温温泉以及冷泉;按所含化学物质不同又可分为氡离子温泉、碳酸温泉、硫化氢温泉、碳酸氢钠温泉、铁离子温泉等等。并且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各种药物温泉。

4.2 温泉康养对机体的作用 温泉的保健治疗作用自古多有记载。《水经注》:“鲁山皇女汤,可以熟米,饮之愈百病,道士清身沐浴,一日三次,四十日后,身中百病愈。”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通过温泉水的温度、压力、浮力、化学成分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可以调节免疫反应,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抑制体液免疫,改善机体内环境。温泉用于养身保健和治疗疾病有多重方法:吸入法、饮用法、浸浴法、喷淋法等。王曙晖等[14]研究显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给予浸浴,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有学者[15-16]将温泉浸浴应用到银屑病患者治疗中,能够加速机体代谢,软化过度的角化细胞,融解与软化皮肤表层,去除鳞屑,从而起到止痒、清洁等作用。氡温泉具有温热效应及其含有的钙、碳酸氢根、镁离子等物质,可发挥利尿、促进尿酸代谢的作用,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肾脏血流灌注,从而降低血尿酸UA浓度,并且可以调节人体血脂,促进心功能恢复[17-18]。温泉的应用范围较广,吸入可治疗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可用于治疗湿疹、白癜风、麻风病、银屑病、痤疮等皮肤病;也适用于慢性胃炎、习惯性便秘、慢性胆囊炎、慢性铅及砷中毒;最长应用于高血压、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病、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中。

5 景观康养

5.1 什么是景观 景观是一个美丽却又很难说清的概念。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其含义与“风景”“景致”“景色”一致,等同于英语的“scenery”,即视觉上的美学意义。在我国,不同的学者对景观的定义更是不同,如地理学家认为是一种地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19]。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景观又可以作为一种保健康复方法应用于康养中。

5.2 景观康养对机体的作用 我们日常接触的景观康养主要有山地景观、森林景观、海滨景观、湖泊景观、草原景观、沙漠景观、喷泉景观等等。有些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结合,而无论哪种景观,都具有直观的物态性、四维的时空性、全面的通感性,各种特点都对大脑皮质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多项研究显示[20-21],采用景观疗法有利于改善机体新陈代谢,调节身心状态,放松大脑神经,改善睡眠质量。景观中的景物主要通过视力、听力、嗅觉、感触等功能,综合对人体产生作用,可镇静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改善睡眠。应用景观等非药物疗法可以减少心脑血管时间的发生率和死亡率[22]。有学者报道[23],景观可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景观康养通过赏景及赏景过程中的延伸活动,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机体、心理等产生一系列正面效应,达到清除负面情绪、预防疾病的目的。景观康养,不同于药物治疗、生物技术,景观康养中优美的景观可以刺激大脑皮质兴奋灶,促进新陈代谢和造血机能,提高机体氧化过程和肌肉关节活动性,激活各种酶的系统,增加血液中白细胞,加强对病菌的吞噬作用,改善神经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改善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从而调节和治疗人体生理、病理过程,消除心理紧张,缓解情绪,改善睡眠,增进食欲。

康养的研究跨越多个学科,将文化体验、生态旅游、健康疗养、医疗美容、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产品等各业态聚合起来,实现文化与健康的聚集。我国疆土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康养事业,促进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猜你喜欢

负氧离子康养温泉
原位聚合法负氧离子尼龙纤维的制备及应用
家纺产品对空间负氧离子含量和分布的影响实验研究
KAI BEPPU温泉酒店
揭西县负氧离子浓度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即墨温泉:未来康养休闲之地
铭湖温泉
铭湖温泉
露天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