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果然”的功能及其由“确认”到“确信”语义演变

2021-12-05李丽娟刘志富

关键词:断言宝玉真实性

李丽娟, 刘志富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果然”在古汉语中可以是状中短语,也可以用作副词或连词。短语“果然”中“果”为副词,“然”为谓词性代词,“果然”表示“果真如此”。如《中华大字典》对“果然”的解释为:“谓事之验也。《史记·汲黯传》‘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果然。’”[1] 巳集234。“果然”的副词用法萌生于魏晋南北朝,唐宋以前主要“表示事情的结果与事先预测完全一致”,元代以后又增加了“用于疑问句中,询问事情的结果或提出质疑”和“表示对事实深信不疑”两种[2]78。“果然”作连词用于假设分句,表示“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3]500。关于“果然”的词汇化和语法化,李小平[2]、董秀芳[4]、姚尧[5]都有相关论述。其中李小平勾勒了“果然”由“谓词性偏正词组”到“副词”再到“连词”的发展过程及不同阶段的句法特征[2]75-78,但未对其语义演变进行深入分析。

本文以清代小说《红楼梦》为样本,归纳其中“果然”的各种用法,然后着重考察“果然”由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的确认功能到表示“肯定客观情况真实性”的确信功能的语义演变过程。

一、《红楼梦》中“果然”的用法归纳

1.“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是指在叙述的主线上,言在先而事在后,言说之时事处于未然,事发后通过“果然”确认事实与言语相符,副词“果然”具有确认功能。具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事实与所料相符。

预料是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的事先估计。“果然”表示事实与所料相符的上下文语境为:先叙述对事情结果的估计,然后随着事件的发展预料得到证实。共32例。如:

(1)晴雯、麝月、袭人三人又说:“他两个去请,只怕宝林两个不肯来,须得我们请去,死活拉他来。”于是袭人晴雯忙又命老婆子打个灯笼,二人又去。果然宝钗说夜深了,黛玉说身上不好。[6]868

(2)宝玉便拉了柳湘莲到厅侧小书房中坐下,问他这几日可到秦钟的坟上去了。湘莲道:“怎么不去?前日我们几个人放鹰去,离他坟上还有二里。我想今年夏天的雨水勤,恐怕他的坟站不住。我背着众人,走去瞧了一瞧,果然又动了一点子。回家来就便弄了几百钱,第三日一早出去,雇了两个人收拾好了。”[6]633

例(1)中为宝玉生日,怡红院群芳夜宴,小丫头小燕建议把宝钗黛玉请来,并要和四儿一起去请,晴雯等担心他两个去请,“只怕宝林两个不肯来”,于是袭人、晴雯二人又去,结果“宝钗说夜深了,黛玉说身上不好”,与预料相符。例(2)中宝玉问柳湘莲“这几日可到秦钟的坟上去了”,柳湘莲讲述了前日去放鹰,想到今年雨水勤,“恐怕他的坟站不住”,亲自去看了一下,“果然又动了一点子”,与预料相符。

第二处:事实与所说相符。

与预料不同的是,所说多为对事件的预先计划。“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相符的上下文语境为:先叙述事情发展的预先计划,随着时间的推移,预先计划实现,所说得到验证。共7例。如:

(3)忽有家人回道:“海疆来了一人,口称统制大人那里来的,说我们家的三姑奶奶明日到京了。”王夫人听说探春回京,虽不能解宝玉之愁,那个心略放了些。到了明日,果然探春回来。[6]1584

(4)茗烟起来收过香炉,和宝玉走着,因道:“我已经和姑子说了,二爷还没用饭,叫他随便收拾了些东西,二爷勉强吃些。我知道今儿咱们里头大排筵宴,热闹非常,二爷为此才躲了出来的。横竖在这里清净一天,也就尽到礼了。若不吃东西,断使不得。”……说着二人来至禅堂,果然那姑子收拾了一桌素菜,宝玉胡乱吃了些,茗烟也吃了。[6]583

例(3)中先言“说我们家的三姑奶奶明日到京了”,到了明日,“果然探春回来”;例(4)中茗烟先安排姑子“随便收拾了些东西”,二人来至禅堂后,“果然那姑子收拾了一桌素菜”。

第三种:依言行事。

依言行事可以看作是事实与所说相符一种特殊形式。不过,与表示事实与所说相符不同的是,依言行事是指行为的发出者依照对方或自己所言执行某一行为,并非像例(4)那样是计划性的,“果然”表示行与言合。共35例。如:

(5)袭人道:“我头上发晕,嗓子里又腥又甜,你倒照一照地下罢。”宝玉听说,果然持灯向地下一照,只见一口鲜血在地。[6]415

(6)鸳鸯喝令小丫头子们:“拉上席去!”小丫头子们也笑着,果然拉入席中。刘姥姥只叫“饶了我罢!”[6]542

(7)尤氏笑道:“我有些信不及,倒要当面点一点。”说着果然按数一点,只没有李纨的一分。[6]578-579

(8)鸳鸯道:“前儿我叫你洗澡,换的衣裳是我的,你不弃嫌,我还有几件,也送你罢。”刘姥姥又忙道谢。鸳鸯果然又拿出两件来与他包好。[6]564-565

例(5)中宝玉“持灯向地下一照”是对袭人“你倒照一照地下罢”这一请求的执行;例(6)中小丫头将刘姥姥“拉入席中”是对鸳鸯“拉上席去!”的喝令的执行;例(7)尤氏“按数一点”是对自己“倒要当面点一点”这一言语的执行;例(8)鸳鸯“又拿出两件来与他包好”是对自己“我还有几件,也送你罢”这一言语的执行。

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看,所说或所料属于以言述事,无论是表示担心还是陈述计划还是发出指令,都属于以言述事。当所说或所料之事成为事实之后,“果然”表示事实与言语相符。

2.“果然”表示对真实性的强调,带确信语气

“果然”相当于副词“的确、确实”,主要表示对断言真实性的强调。此种情况中,事在先而言在后,言说之时事处于已然,说话人通过“果然”强调自己确信言语与事实相符。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强调对客观事实断言的真实性。

“果然”所在句子为对客观事实的断言,“果然”的作用在于强调命题的真实性。共13例。如:

(9)贾母愈看愈疑,便说:“我才进来看时,不见有什么病,如今细细一瞧,这病果然不轻,竟是神魂失散的样子。到底因什么起的呢?”[6]1315

(10)贾政回到自己屋内,王夫人等见过,宝玉贾琏替另拜见。贾政见了宝玉果然比起身之时脸面丰满,倒觉安静,并不知他心里糊涂,所以心甚喜欢。[6]1416

例(9)中“这病果然不轻”并不表示“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因为前文并没有对所说或所料的叙述;相反,从前文“我才进来看时,不见有什么病”可知“这病果然不轻”有出乎意料的意味;同时“如今细细一瞧”表示贾母的断言是有客观依据的。例(10)中“宝玉果然比起身之时脸面丰满”为贾政对所见的断言,“果然”强调断言的真实性。

第二,强调判断性评价符合事实。

根据人物言行作出判断性评价,“果然”强调断言符合事实。共9例。如:

(11)彩云听了,不觉红了脸,一时羞恶之心感发,便说道:“姐姐放心,也别冤了好人……”众人听了这话,一个个都诧异,他竟这样有肝胆。宝玉忙笑道:“彩云姐姐果然是个正经人。”[6]839

(12)贾母道:“你怎么恼了,连牌也不替我洗。”鸳鸯拿起牌来,笑道:“二奶奶不给钱。”贾母道:“他不给钱,那是他交运了。”便命小丫头子:“把他那一吊钱都拿过来。”小丫头子真就拿了,搁在贾母旁边。凤姐儿笑道:“赏我罢,我照数儿给就是了。”薛姨妈笑道:“果然是凤丫头小器,不过是顽儿罢了。”[6]630

例(11)“彩云姐姐果然是个正经人”是宝玉根据彩云主动承认自己偷拿东西不让冤枉好人言行做出的判断性评价。例(12)中“果然是凤丫头小器”是薛姨妈根据凤姐打牌不给钱,在贾母让小丫头拿走一吊钱后,说“赏我罢,我照数儿给就是了”的言行,作出的判断性评价。这里的评价都是根据事实做出的断言,“果然”强调断言符合事实。

第三,强调主观评价有经验依据。

根据经验对客观对象进行主观评价,“果然”起强调作用。共13例。如:

(13)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6]1068-1069

(14)又看下面道: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说:“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6]492-493

(15)湘莲就将路上所有之事一概告诉宝玉,宝玉笑道:“大喜,大喜!难得这个标致人,果然是个古今绝色,堪配你之为人。”[6]921

(16)大家想来,贾琏便料定是此人无疑了,便拍手笑道:“我知道了!这人原不差,果然好眼力。”[6]911

例(13)(14)中“果然好极”和“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是对前述诗句的评价,例(15)中“果然是个古今绝色”是宝玉对尤三姐的评价。无论是诗句还是人物都是客观对象,都有自己的特征,但是“好极”“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和“是个古今绝色”这样的评价是评价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得出的,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可能会因人而异。例(16)中的“果然好眼力”是贾琏猜测尤三姐的心上人之后对尤三姐的评价,评价主要依据自己的主观经验。

第四,用于答话表示对对方观点的赞同和对对方问题的肯定性回答。

“果然”表示对对方观点的赞同。在对话语境中,说话人甲提出某一观点,乙通过“果然”表示赞同,“果然”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后接赞同性成分。共13例。如:

(17)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凤凰好。”宝钗笑道:“果然。”[6]973

(18)林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6]539

(19)宝钗想了一想,笑道:“《菊梦》就好。”湘云笑道:“果然好。我也有一个,《菊影》可使得?”[6]501

(20)傻舅……因骂道:“你们这起兔子,就是这样专洑上水。天天在一处,谁的恩你们不沾,只不过我这一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三六九等了。难道从此以后再没有求着我们的事了!”众人见他带酒,忙说:“很是,很是。果然他们风俗不好。”[6]1047-1048

(21)贾政道:“薜荔藤萝不得如此异香。”宝玉道:“果然不是。这些之中也有藤萝薜荔……”[6]227

例(17)中“果然”单用;例(18)(19)中“果然好句”“果然好”肯定别人之肯定;例(20)(21)中“果然他们风俗不好”“果然不是”肯定别人之否定。

“果然”表示对对方问题的肯定性回答。上文的问句可以是是非问、选择问和特殊疑问句。共5例。如:

(22)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6]434

(23)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6]315

(24)子兴叹道:“……不想次年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做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雨村笑道:“果然奇异。只怕这人来历不小。”[6]27-28

(25)袭人笑道:“他们说薛大姑娘的妹妹更好,三姑娘看着怎么样?”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6]655

例(22)中“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是对是非问“你果不明白这话”的回答。例(23)(24)中“果然有趣”“果然奇异”是对选择问“你说好不好”“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的回答。例(25)中“果然的话”是对“三姑娘看着怎么样?”的回答。

由以上四种情况可见,“果然”强调断言真实性的主观性是逐渐增强的。第一种情况下,断言针对客观事实,基本不受主观因素影响;第二种情况主要表评价,断言尽管有客观依据,但受说话人主观因素影响;第三种情况主要表示评价,评价的依据主要是评价人的认知经验,尽管有一定的客观性,但以主观为主;第四种情况,“果然”主要用于答话,表示赞同或对问题的肯定性回答,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人际功能。这一点与魏红对“的确/确实”的主观性差异的观察相似[7]。

3.“果然”表示断言得到验证

说话人通过命题P陈述客观现实,听话人不信,通过实践或观察使命题P的真值得到检验。“果然”带有出乎意料的意味。共34例。

(26)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他也爱吃。”宝琴听了,便过去吃了一块,果然好吃,便也吃起来。[6]665

(27)二人正说着,只见秋纹走进来,说:“快三更了,该睡了。方才老太太打发嬷嬷来问,我答应睡了。”宝玉命取表来看时,果然针已指到亥正,方从新盥漱,宽衣安歇,不在话下。[6]263-264

例(26)中宝钗建议宝琴“尝尝去”,并说明“好吃的”,然后宝琴“便过去吃了一块”证实“果然好吃”。例(27)中秋纹先言“快三更了”,宝玉不信,通过“取表来看”,证实秋纹所言为真,表述为“果然针已指到亥正”。这里“快三更了”和“针已指到亥正”两个命题是对同一事实的不同陈述。

4.用于疑问句,表示追究

当说话人对某一陈述存在疑问时,可以通过“果然”对这一陈述的真实性进行深究。共7例。如:

(28)宝钗便问:“那甄宝玉果然像你么?”宝玉道:“相貌倒还是一样的。只是言谈间看起来并不知道什么,不过也是个禄蠹。”[6]1534

(29)赵姨娘道:“这又何难。如今我虽手里没什么,也零碎攒了几两梯己,还有几件衣服簪子,你先拿些去。下剩的,我写个欠银子文契给你,你要什么保人也有,那时我照数给你。”马道婆道:“果然这样?”赵姨娘道:“这如何还撒得谎。”[6]341

例(28)中甄宝玉来到贾府,都说像宝玉,宝钗不确信,因问宝玉“那甄宝玉果然象你么”;例(29)中赵姨娘为了让马道婆帮忙施法算计贾宝玉和王熙凤,说要给马道婆现银和欠银文契,马道婆不相信,因问“果然这样”。

5.相当于“竟然”

“果然”有时相当于“竟然”,表示结果出乎意料。共3例。如:

(30)那黛玉虽有贾母王夫人等怜恤,不过请医调治,只说黛玉常病,那里知他的心病。紫鹃等虽知其意,也不敢说。从此一天一天的减,到半月之后,肠胃日薄,一日果然粥都不能吃了。[6]1250

(31)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这会子才说‘棔’字,亏你想得出。”[6]1067

例(30)中“一日果然粥都不能吃了”并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者肯定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而是说黛玉因心病的饮食一天天地减少,结果半月之后,“粥都不能吃了”,出乎意料。例(31)中林黛玉、史湘云两人联句对诗,史湘云说了“庭烟敛夕棔”,出乎黛玉意料,因此边叫妙,边骂湘云“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理解为“竟然留下好的”更合语境意思。

6.相当于“最终”

“果然”相当于时间副词“最终”,共2例。如:

(32)李纨道:“古来成佛作祖成神仙的,果然把爵位富贵都抛了也多得很。”[6]1585

(33)袭人那里还得我细细劝他。就是叫他家的人来也不用告诉他,只等他家里果然说定了好人家儿,我们还去打听打听,若果然足衣足食,女婿长的像个人儿,然后叫他出去。[6]1595

例(32)和例(33)中的“果然”既不表示事实与所说所料相符,也不表示对真实性的肯定或强调,表示事件的最后时间,相当于“最终”。

7.表示假设的情况与所料相符

“果然”用于假设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与所料相符。共38例。如:

(34)林黛玉道:“我吃着好,不知你们的脾胃是怎样?”宝玉道:“你果然爱吃,把我这个也拿了去吃罢。”[6]342

(35)邢夫人见他这般,便又说道:“难道你不愿意不成?若果然不愿意,可真是个傻丫头了。放着主子奶奶不作,倒愿意作丫头!”[6]616

例(34)中“你果然爱吃”相当于“你如果真的爱吃”;例(35)中“果然”前有表示假设的“若”,“若果然不愿意”是假设“不愿意”与说话人的预料相符。

二、副词“果然”由表示确认到确信的功能演变

如前所述,副词“果然”的确认功能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具体模式是在叙述的主线上,言在先而事在后,言说之时事处于未然,事发后通过“果然”确认事实与言语相符。副词“果然”的确信功能表示对断言真实性的强调,相当于副词“的确、确实”,具体模式是事在先而言在后,言说之时事处于已然,说话人通过“果然”强调自己确信言语与事实相符。我们认为在副词“果然”由表示“确认”到表示“确信”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表示“断言得到验证”的过程。如:

(36)王夫人笑道:“实已四更,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贾母听说,细看了一看,果然都散了,只有探春在此。[6]1060

(37)少时袭人倒了茶来,见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笑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6]232

例(36)中“他们姊妹们熬不过,都去睡了”为王夫人对客观现实的断言,贾母听到这一断言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事实正如王夫人所言。“果然都散了”一方面可以表示事实与王夫人所说相符,另一方面,由于王夫人所说为对客观事实的断言,所以“果然”又可以表示“确实”,强调断言符合客观事实。例(37)中袭人看见宝玉身边佩物一件无存,因此有断言“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林黛玉走来观察后发现事实与袭人所言相符。“果然一件无存”同时兼有事实与袭人所言相符和强调袭人所言符合客观事实的功能。

当上面例中的“都散了”和“一件无存”这种对原命题的同义表述变为“不错”“话不虚传”之类表示断言得到事实验证的话语时,句子的语义功能不变,但是“果然”的主要功能是强调断言的真实性。

(38)宝玉笑道:“我说你们这几个人难说话,果然不错。”[6]430

(39)凤姐一一的答应了,笑推薛姨妈道:“姑妈听见了,我素日说的话如何?今儿果然应了我的话。”[6]476

(40)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解。[6]659

(41)平儿今见他这般,心中也暗暗的敁敠:果然话不虚传,色色想的周到。[6]592

例(38)(39)(40)(41)中“果然”分别修饰“不错”“应了我的话”“与宝钗之说相符”和“话不虚传”之类对断言得到事实验证的话语,而不是断言本身,因此都相当于“确实”。

另一方面,当叙述者在“果然”前的叙述中没有提及意图、预料及已有的断言时,“果然”直接修饰某一断言,只能理解为强调断言的真实性。如:

(42)彼时贾政见贾母气未全消,不敢自便,也跟了进去。看看宝玉,果然打重了。[6]446

例(42)中“果然打重了”是贾政打过宝玉后,自己亲自“看看”之后得出的断言。从语境上来分析,宝玉挨打后王夫人和贾母的表现足以让贾政对宝玉的伤情有所预料,但是,上文并没有说贾政的意料,也没有通过在场之人将“打重了”的话直言出来,因此这里的“果然”并不表示事实与所说与所料相符,而在于强调命题的真实性。

可见,“果然”表示确认是通过事实证实所言所料,而“果然”表示确信是说话人表示对自己所言有足够的证据支持。

综上,“果然”表示“断言得到验证”是其由表示确认到确信的语义演变的中间环节,在“果然”表示确认的表述模式中,当“果然”后不再为原断言或原断言的同义表述,而变为表示断言应验的话语,或者当叙述者在“果然”前的叙述中没有提及意图、预料及已有的断言时,“果然”的确认功能丧失,演变出确信功能。

猜你喜欢

断言宝玉真实性
von Neumann 代数上保持混合三重η-*-积的非线性映射
C3-和C4-临界连通图的结构
特征为2的素*-代数上强保持2-新积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宝玉受笞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宝玉问路
广告的真实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