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工具准则对资产管理的影响研究
2021-12-05成星明
成星明
(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030)
长期以来,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资产一直受到顺周期因素影响,在经济繁荣时期,价格水涨船高,在经济衰退期,价格一落千丈,进一步恶化企业经营状况。针对这一情况,国际会计准则在2008年进行修订,引入预期损失法,允许在特定时期对企业流动性不强的资产进行价值重估。我国原会计制度对大部分企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导致大量资产不公允无法真实反映企业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对金融工具准则进行修订,制定新的分类增加公允价值资产比重,引入预期损失法对资产价值进行期末重估等,同时这些举措,使报表列示资产计价更加合理。
一、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主要变化
本次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金融资产的分类、减值测试预计损失和套期工具会计的修改三个方面。
(一)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分类
新准则由原来的“四分类”变为“三分类”,即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新的分类充分考虑了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将不能明确划入前两类的金融资产全部归入第三类,分类标准更加清晰明确。
(二)预计损失模型
原准则计提模式为已发生损失模型,即有客观证据表明资产已发生减值时,才可以按照摊余成本和未来现金流现值之间的差额计提减值准备。新准则引入了预计损失模型,即当发生不利于预期信用损失的情况时,对不利影响进行预计,并按账面价值与不利影响之间的差额计提减值。新准则下,资产管理更注重资产公允价值或可变现价值,较旧准则更加注重资产实质,财务报告披露资产更能真实反映资产状况。
(三)套期工具会计的修改
新准则对于套期工具的描述更加明确清楚、要求套期工具必须能够可靠计量,拓展了套期工具的范围和可以被指定为“被套期项目”的范围,改进了对套期有效性的评估要求,引入套期关系“再平衡”机制,确保企业持续性满足套期会计条件,提升了企业运用套期会计的积极性。
二、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于企业资产管理的影响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企业的影响主要在公允价值计价资产比例增加和提前披露预计损失两方面。
(一)提升了公允价值资产比例
新的准则分类,从业务模式出发,明确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有利于通过企业财务报表,清晰判断企业业绩或资产管理水平。原来的“四分类”变为“三分类”,即: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新准则分类大幅提升企业公允价值资产比重。在原准则下债权投资和权益投资如果划分如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按成本法核算。由于近两年,金融业务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有资金用于投资业务,债权投资和股权投资占资产比重大幅增加,如果按历史成本核算,无法真实反映资产价值。按新的分类法,无论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还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都将按公允价值进行资产计价,减少分类错配的可能。
(二)减少一次性调整资产价值的影响
对企业资产管理的改变主要有两点:第一,资产从一开始就要根据业务模式理清关系,经营资产影响利润表,非经营资产不再影响利润表,仅影响企业估值。第二,权益类资产一开始就按公允价值变动计价,减少一次性调整资产价值引起的报表数据波动。以往企业对外投资采用的对新的投资项目将持股比例控制在20%以下以账面成本计价,等有利润或者估值增长了,通过增持股份或者出售部分股份释放利润。亏损了也不调整的投资孵化模式将无法使用。新分类从一开始就按公允价值计价后,可以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提升对外披露财务信息的质量。同时,企业在投资时出价更加谨慎,投后管理要加强对被投企业真实情况的掌握,否则极有可能报表数据因资产公允价格计价产生巨大波动。
(三)引入预期损失法提前披露资产风险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存款、应收账款等以账面计价的金融资产采用账面成本计价,往往受到顺周期因素影响,存在繁荣周期时坏账计提率不足、衰退周期坏账计提率过高的情况,无法分摊未来企业风险。预期损失基于业务的整体周期性,期末重新评估回款预期情况和预期信用损失,从而使预期信用的不利变化提前反映到报表中,资产计价更加合理,相当于对摊余成本计量资产的价值重估。例如:2018年FX事件,FX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承诺到期退还消费者购买路由器的价款,引发消费纠纷。为平息事件,电商平台先行退货退款,并退还商品给供应商。由于结算周期漫长,导致供应商应收款账期长期挂账,此时,账龄坏账计提已经无法应收账款价值。引入预计损失法后,可以按比例预估损失,提前揭示资产风险。
同时一些未决事项也可以采用预计损失模型估算可能损失,比如未决诉讼,预计承担的义务等等,估算预计损失。
(四)提高了会计信息采集要求
无论是提升公允价值资产比重还是预计损失重估资产价值,都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对会计信息采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计信息采集需要关注投资资产市场价格,如果没有公开报价,只能获取被投资企业财务报表的,则需注意报表是否经第三方机构鉴证,来保证采信数据尽可能接近公允价值。非公允价值计量资产,则需关注被投项目业务本身,及潜在风险,为预计损失测试提供依据,这无疑对被投项目的投后信息采集提出更高的要求。
(五)提高了资产管理的稳健性和前瞻性要求
企业资产价值或将因市场环境等外部因素产生巨大波动,也可能因为不合理的经营投资决策出现潜在损失。这对企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资产未来趋势有准确的判断,制定前瞻性策略,同时保持稳健性原则,对潜在风险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合理的股价论证,没有制定相应的前瞻性投资策略,盲目做出投资,引起的资产价格波动将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和估值,妨碍企业长期战略规划的实施。
三、新金融工具准则下企业的应对措施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对于每个公司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针对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变化,应当认真学习新准则,合理运用新准则,采取积极措施,有效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一)明确企业经营目标和业务模式,清晰资产分类
新金融工具准则分类规则下,以企业经营目标为核心设计业务架构、业务模式,直接影响金融资产的分类。类似的金融资产在不同业务模式下分类不尽相同。业务模式明确后,不能随意改变,明确业务模式后,资产分类根据业务模式清晰分类,并保持延续性,避免出现会计错配的情况。
(二)金融资产分类尊重金融资产业务实质
新准则下,以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为分类判断的依据。金融资产核心现金流量(SPPI)测试无法通过的业务,均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当前金融工具应用广泛,各类债权、股权投资合同设计结构较为复杂,在分类时应认清金融资产实质,充分考虑公允价值变动的财务影响,保证资产分类正确、合理。
(三)投资决策充分调研谨慎决策
企业在投资前应充分获取被投资项目信息,了解清楚业务运作模式,充分考虑好投资进入、退出途径。对于债权类投资,需要注意合理做好资金规划,防止因投资出现营运资金紧张的情况;同时,谨慎审核被投资项目情况,包括投资标的及其风险、还款及收益方式、风控及保障措施等。对于权益类项目则需要专业人员调研被投资企业,包括业务情况、资产状况、行业背景等,也可以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制定投资方案,投资决策需要考虑被投企业发展趋势,关注行业、市场未来的前景,投资价格应结合市场价格与企业未来发展,避免出现不合理高溢价收购的情形。
(四)加强投后管理,密切关注被投项目后续发展情况
企业在日常投后管理中,应加强被投项目的跟踪和管理。权益类投资通过定期获取报表等数据资料了解被投业务的运行情况。对于影响较大的投资项目,应该派出董事参与董事会决策,必要时派驻核心管理人员参与日常经营活动,以便在第一时间获取被投资项目信息。债权投资需关注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变动,是否按期还款付息,提前预判潜在风险,追加抵押担保等保全措施,以保证债权投资安全。
(五)合理运用套期工具,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报表中大量公允价值资产价格波动对企业报表数据产生重大影响。资产管理中,企业可以合理利用套期工具,对冲风险。套期工具会计的修改扩大了套期工具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为企业套期工具的应用提供便利。企业在积极利用套期工具进行资产保值活动的同时,应加快制定套期工具相关管理办法,严格规范套期工具的运用,防范违规操作,严控套利风险活动,避免因套期工具对经营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本次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重要步骤,也对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非金融类公司对于金融工具还比较陌生,如何平稳过渡,还需要不断摸索。这需要整个公司上下引起重视,除了自身的不断学习之外,也可以积极寻求专业机构意见,迅速完成新旧准则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