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构建规律视角下学校心理学教育方向拓展
2021-12-05中国人民大学张睿娜
中国人民大学 张睿娜
人格构建对于学生成长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当今社会中有一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思想道德不端正、人格缺失等问题,在面对一些事件时无法用客观理性的心态来对待,进而出现一些具有恶劣影响的行为。学校心理学教育就是为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基于学生人格构建规律开展心理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在心理学教育中帮助学生提升责任意识和独立意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并引导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人格。如此一来,才可以让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生活、学习以及将来在社会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实现健康成长,进而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所以本次基于人格构建规律视角对学校心理学教育方向拓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格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人格心理学主要是对个体人格特征进行分析,并对不同个体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进行对比和分析,这里所说的个体是指独立个体。在学校心理学教育当中,教师通过对学生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掌握每一个学生人格特征,并基于此对心理学教育工作开展目标、内容和手段进行调整和优化,进而不断提升心理学教育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社会性可以说是人格的本性之一,也是人格的基本构成。在心理学教育当中,学生在课堂当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如为学生布置怎样的学习任务、怎样与学生展开互动、怎样营造课堂氛围等。学生对于教师的奖励和惩罚具有一定敏感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能够合理运用语言评价,借助社会性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团结协作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人格构建规律视角下学校心理学教育方向拓展
(一)人格构建规律视角下,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提到积极心理学,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非常陌生,对于积极心理学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得非常少,但是积极心理学对学生人格构建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在积极心理学的推动下可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并逐渐形成优良品质。学校心理学教育中构建学生人格时,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取得不错的培养效果,但是培养效果却不明显,所以在人格构建规律视角下,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应当先转变学生心理学教育和健全学生人格教育的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没有注重学生观念和意识上的改变,因此学校心理学教育应当多关注学生意识和观念的转变,通过积极心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思想,进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学校心理学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积极乐观的主观情绪培养,为学生人格构建奠定良好基础。积极乐观的主观情绪要求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面对不同的事情都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来应对,就算是困境也要乐观前行,勇于尝试和行动,只有付出实际行动才可以达成目标,只有相信自己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即使面对失败也可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积极心理可以说是学生健全人格构建的重要保障。积极心理学还要求学生学会树立目标,培养自己的自信心理,促使人格得到进一步完善。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会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如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攻读研究生、找一份好工作、进一家好企业等。不同目标又被拆分为多个阶段性目标,如提升自己的各科成绩、考上本科、学习某个专业、提升自己某一项技能等,也正是因为一个又一个目标的树立,而每个阶段性目标得以实现,学生才会越来越自信,使自己和更大的目标更接近。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学习目标,但是仅仅制定这一个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在学生人格构建时要能够立足于目标制定本质,也就是找寻幸福、收获幸福,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本质。所以,学校心理学教育中要引导学生为自己树立一个长远目标,同时为了长远目标的实现而制定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来实现,进而收获成长与进步。
(二)人格构建规律视角下,双重人格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双重人格也就是法律和道德人格,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建设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要想让他们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今后在社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作用,就要做好学生法律人格和道德人格培养工作,并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才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人格构建规律视角下,学校心理学教育应当朝着学生双重人格构建方向发展。
法律人格是指在社会当中,公民无论是在生活、人际交往过程中还是财产分配等方面,作为独立的个体都依法享受平等权利。法律人格是每一位公民都享有的,所以也是每一位学生所享有的,通过健全学生法律人格才可以实现人格上的平等。基于法律人格开展学校心理学教育,是学校心理学教育的创新。人格构建规律视角下,学生人格构建过程和发展就是人格构建规律,学校心理学教育应当将其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将学生人格形成规律相关内容作为心理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学生普遍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学生普遍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一般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意识、动机和行为三个阶段。其中人格意识形成主要是由独立和民主人格意识构成,而人格动机则是社会心理构建的基础。人格行为可以对社会心理发展情况进行体现。
道德人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道德,也是当前社会当中大多数人所普遍接受和认可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与规则。良好的道德人格的构建共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道德知识内化形成道德素养,然后道德素养再外化为道德行为,实现道德知识到自身素养,再到实际行为的转化。道德人格会直接影响在社会关系中大众对于个人的看法。依托于学生社会人格构建思路,推动学校心理学教育朝着道德人格方向发展。在学校心理学教育中,先对社会人格的构建框架进行明确,将学生社会道德人格构建作为切入点,将社会人格构建和发展作为学校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社会心理主观意识和行为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借助道德人格培养学生积极社会人格。在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和意识的影响下,促使其社会心理实现更好发展,借助人格构建规律引导学生心理发展,推动学校心理学教育改革创新。
在人格构建规律视角下,学校双重人格心理学教育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帮助他人,并学会向他人寻求帮助,这也是学生拥有健全社会人格的一种体现。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也就是说我们在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时,自己也可以有所收获,给予他人帮助可以更容易让自己获得幸福与快乐,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完成个人品质的实现。就大多数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他们常常扮演帮助他人的角色,虽然这为学生成长发展和健全人格形成有着积极影响,但是学生也应当在主动帮助他人的同时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寻求他人帮助可以对自己进行认识,也可以对社会关系进行正确认识。学生在寻求他人帮助时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长处,并将长处进行发挥,在社会环境中更容易构建良好的互动关系,促进学生社会人格的构建和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法律和道德人格的发展。
学校心理学教育应当在人格构建规律视角下,对学生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积极人格,使他们可以在学习、生活中以及今后进入社会后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处理问题。将学生双重人格作为心理学教育基础,注重学生法律人格和道德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社会人格的发展,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全,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投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当中,并促进学校心理学教育方向的更好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