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下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021-12-05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彭 杰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占据了用户80%以上的上网时间,“00后”也构成了多元数字族群。当今社会,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对于“00后”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大学生自身获取资料的方式和价值观的培养及其形成深受网络的影响,这既会给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全新的考验与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会提供许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
一、新时代下的新媒体传播特性
相对于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利用新兴的数字技术传播信息,从而更加快速、便捷地服务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媒介形式。新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向的转变,具备实效性、互动性、开放性和便捷性等特征,以独特的优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真正实现了从模拟向数字的转变,逐渐使新媒体突显现代化等优势。
(一)凸显信息的时效性
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受到环境和技术的限制,从收到信息到发布信息再到反馈信息,需要经由专业媒体人对信息内容进行系统加工,这使信息的发布有一个过程,所以信息具有一定的延迟性。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如果没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将信息发布出去,那么就失去了新闻的实时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时效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媒体由于受到技术与环境的限制,无法完全保证信息的时效性。新媒体时代下,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信息的传播者和主体,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可以实现信息自由,随时发表自己的想法,随时获取他人的观点。信息的传播也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在第一时间传播出去,凸显信息的时效性。
(二)加强信息的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人们只可以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介进行信息的被动接收,信息接收的范围也只是传统媒介所呈现的固有内容,不能进行交流与反馈。新媒体时代下,其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互动的。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够对网络技术之间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和互动,尤其是可以实现连接网上的每一位用户。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交互性体现得更加彻底,在各类平台中使用者可以有效实现与信息之间的交流,可以在互联网中与平台另外一端的用户进行信息交换,达到信息的双向接收与反馈,真正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传播方式在实质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
(三)共享信息的开放性
新媒体时代打破了地域限制,传播者可以选择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将自己的文章、观点、图片、音视频发表到网络上,受众群体也可以打破空间限制接收到信息。例如,人们现在每天都能用到的微信、微博,这类社交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传播者和接收者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传输信息,并在线公开发表言论,还可以实时直播,真正达到信息开放,即时共享。除此之外,人们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选择载体方式,通过语音或视频,不断增强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
(四)传播信息的便捷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们能够在同一时空进行信息的加工、发布与分享,这一系列过程都是用数字化的形式来完成,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当人们想要直接通过朋友圈、微博等网络平台来收集和分享自己的信息时,只需要对其进行简单的图像拍摄和文本编辑即可完成信息的整合,最后借助互联网环境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这样一个简单的过程便实现了信息的传递,避免了传统媒体所出现的信息传输缓慢、传输过程复杂等问题。这一点是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所无法达到和实现的,同时这也是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方便快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二、新时代下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从根本宗旨认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根据时代的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贯穿学习、工作以及教育全过程。将新媒体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逐步构建新形势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充分借助新媒体的“新途径”“新思路”和“新技术”,将新媒体元素良好地融入思政教育,不断革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使思政工作在新媒体元素的注入下“活”起来,从而更有针对性和亲和力。
(二)从问题导向认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审美趋向流俗化。有研究表明,学生普遍对有深度的文章喜爱程度较小;相反,对于充满生活化气息的话语,幽默诙谐、娱乐性较高的内容喜爱程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群体审美趋向流俗化,偏离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所以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也在于如何引导学生从流俗化审美转向高层次审美,建立美的标准、美的言行、美的情怀,进一步培养道德美、情感美、人格美的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在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等诸多方面都与新媒体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建立,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
传播效果相去甚远,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式可能会因此而显得单一、枯燥,其对话语权的掌握、控制能力和内容吸引受众能力也会受到极大削弱。通过社交网络和其他新媒体传播技术使教育由“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由“权威压服”转化为“循循善诱”,由“简单说教”转化为“丰富多彩”,这样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从忧患意识认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网络“泛娱乐化”的社会现象对我国大学生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由此逐渐产生道德价值意识取向多元化、政治和思想观念淡化、个性膨胀、人格的双重化等现象。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新理念、新思想。与此同时,缺乏足够辨别力的他们也会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迷失自我,他们受到网络“泛娱乐化”现象的影响,把娱乐、享受当作是网络环境的常态,使得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除此之外,网络的交互性还容易导致学生忽略现实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交互技术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它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但过度应用也会让人们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无法分辨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长此以往会导致与他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迷失自我。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如果出现问题,极易引发他们进一步的心理问题,严重威胁着他们的身心健康。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树立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充分认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新时代下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人格化”媒体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
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以互联网平台作为传播载体,通过各种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开展一系列以思想和政治教育为传播方向主导的活动,利用“两微一端”、易班、抖音等新媒体,加强阵地建设,积极宣传先进的网络文化。当前国内高校纷纷打造具有校园特色的网络新媒体平台,旨在通过建立具有院校专属特点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作优秀的网络文化艺术作品,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深入进行分析讨论,给予正确的思路引导,从而积极传播正能量。各高校积极围绕网络思政教育主题,通过“人格化”媒体平台的建立与其互动,共建班级、社区。学生可以在此平台中畅所欲言,针对各自的话题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发表见解,进而沟通思想与表达情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化服务育人成效
在新媒体技术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线上服务平台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高校在利用新媒体技术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开发各类线上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将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工作落实到关爱学生的具体行动中去,打造“一站式”师生服务平台建设,把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校园信息化系统和凸显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应用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充分对接,提高服务育人质量。比如,开设心理咨询网上预约服务通道、学生证补办网上快捷服务通道,为广大学生简化办理流程,节约办理时间,“一站式”服务平台方便学生的同时也提高了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此外,还可以在平台发布关于学生就业、考试、评奖评优等消息的通知,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通过平台了解最新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工作的时效性,深化服务育人成效,真正把思政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三)建立“主体化”监测体系,强化自律意识
在校大学生是网络用户的重要群体,他们往往习惯于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有助于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通过网络空间传递正能量思想。一方面,严格地把控校园网络的内容与权限,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密切关心和保护学生的网络动态,及时把握一些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化的问题,成立大学生网络文明自律工作委员会,建立“主体化”的监测体系,引导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进而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另一方面,挖掘“校园红人”“网络红人”等学生代表群体,引导他们积极传播正能量,促成“头雁领飞,群雁相随”的雁阵效应,抓住“关键少数”,发挥朋辈引领作用,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四)组建“多元化”专业团队,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网络思政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主阵地、主渠道,主动占领高地,对于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这需要组建一支专业的团队作为支撑与保障。一方面,组建一支集合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理论型人才、新媒体运行管理型人才、新媒体运行技术型人才、新媒体制作创意型人才的“多元化”专业团队,整合学生自媒体、技术开发等合力,打造校园新媒体矩阵。通过深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学习,不断强化新媒体思维,积极探索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新思路,推动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另一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实施“网络育人名师培育计划”“校园好网民培养选树计划”,提升在校师生的参与度,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的活跃度,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推动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网络思政教育正是伴随着互联网共同发展的。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主要用户群体,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当前的新媒体技术发展趋势,寻找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将思政教育成效落到实处。因此,新时代下,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十分必要。高校应从构建“人格化”媒体平台、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主体化”监测体系、组建“多元化”专业团队四个层面对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进行实践,打造一支“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