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情趣的渗透
2021-12-05潘晓棠
潘晓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重要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鉴赏、创造等方面培养其审美情趣。学生审美素养提升了,思辨能力也会随之提升,情感体验便会更加细腻,语言建构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积极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感受美
统编语文教材选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表现风光旖旎自然美的,也有体现人性光辉社会美的,还有具有深远意境艺术美的,同时,文章的章法、结构、表达也蕴含着不同形式的美。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文本,引导学生感受美。
1.语言渲染法。
当代初等教育专家斯霞老师说过,“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充满激情,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通过语言的渲染将文本蕴含的思想和表达的情感传递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五上《慈母情深》一课,最大的特色是语言以对话、抒情为主,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人性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文中“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一段细节描写,如同电影里的慢镜头特写,同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我的母亲”,足见作者复杂的内心:为母亲工作的环境如此恶劣感到悲哀、辛酸和心痛,同时更感受到了母亲的坚强、慈爱与伟大,以致作者非常震撼,不再忍心说“要钱”。教学此文时,教师要通过语言渲染,充满深情地朗读、讲解,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如山一般厚重的爱,似海一样的恩情,体会母亲对“我”无私的爱和“我”对母亲的爱。
2.创设情境法。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通过模拟生活,使情景再现,使课堂更接近现实生活,并通过突出体验、加强感悟的方式,推动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教学二下《一匹出色的马》一课时,笔者通过创设情境,再现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主动发现并揭示美的思想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有过与文中妹妹相似的经历。“爸爸有什么过人之处,最后让妹妹一溜烟跑回了家?”笔者提出问题后,先引导学生揣摩妹妹的心理活动和爸爸的所作所为,然后让学生小组内分角色表演。表演完毕后,笔者让学生围绕妹妹的行为变化以及爸爸的做法展开交流,针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发表各自的观点。在情境表演和交流讨论中,学生逐渐感受到了爸爸的激励充满教育智慧,妹妹也有着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这篇课文中爸爸的做法非常值得探究。于是,笔者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探讨自己的爸爸对自己充满智慧与爱的教育故事。在交流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故事,充分表达父爱的深沉,不仅增强了感受美的能力,也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
鉴赏文学作品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等,加强审美情趣的渗透,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助力其提高审美情趣。
1.抓关键词句,品味文本的语言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品析语句着手,充分挖掘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文中许多精彩的妙词佳句都需要学生细细品味、揣摩,进而领悟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逐步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如三下《燕子》一课中“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一句中的“赶集”,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赶集”这个词语的表层意思后,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背后所表达的含义。春天的景象非常美丽,各种花儿竞相吐艳,草木争相生长,非常热闹。“赶集”一词,作者用得非常巧妙,既贴切又生动,这样的表达有助于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以及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透过关键词句,借助表层含义,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有助于其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分析篇章,品析人物的形象美。
统编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描写优秀人物的文章,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如五下《军神》一课中的刘伯承,忍受着巨大的伤痛,在不用麻醉药的情况下做完了手术,其坚毅如钢的精神品质令人佩服。教学此文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围绕刘伯承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表现,抓住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等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理解课文侧面烘托的写法,梳理沃克医生前后态度的变化,体会到了刘伯承钢铁般坚强的毅志以及被称为“军神”的原因。在分析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入情入境,很容易便能体会到人物的形象美,从而受到榜样人物的感化和美的熏陶。
3.带感情朗读,体会文本的意境美。
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在深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各种艺术手法,把作品的情感、韵味读出来的一种朗读方式。学生要在朗读中加上自己的理解,在鉴赏中实现实境与虚境的统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独特体验、审美认知等融入作品中,通过朗读去感悟文学作品丰富的内涵及深远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能够使情与声、意与境完美结合,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在认识美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加工、合理想象,这一再现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的留白处,引导学生打破固化的思维,展开想象,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创造美,从而形成独特的审美能力。
1.通过文本填白表现美。
“留白”原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而语文学科教学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交流活动。统编教材中很多课文中都有留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这些留白,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走近作者、走进文本、大胆填白,进行艺术再创造,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课文内容更加详实。如五下《跳水》一课中有相关描述:“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那么,接下来孩子的处境是怎样的?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想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并写下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船长出人意料的举动巧妙地化解了这场危机。此时,学生可能有更多的疑惑:船长为什么不先安慰一下自己孩子,而是用枪直接瞄准孩子,并下达了命令?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论证,领悟到船长的行为果敢智慧,虽然不是万全之策,但这样做孩子生还的可能性最大。瞬间一个高大伟岸的船长兼父亲的形象便树立在我们面前。文本填白表现美,有助于语文教学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2.利用言外之意发现美。
“言外之意”即语言中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如同弦外之音,表达着更深层的含义。汉语言的深奥之处就在于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不同的含义。如二上《狐狸分奶酪》一课中,狐狸分完奶酪,对两只小熊说:“你们谁也没多吃一口,谁也没少吃一口。”言外之意是“我分得很公平”,这足见狐狸的狡猾。两兄弟的不团结、不谦让以及斤斤计较,让狐狸钻了空子。文章的寓意也就顺理成章地传达出来了。言外之意具有很强的艺术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自编自演课本剧,深刻体会文本中“点到为止”的表达艺术,发掘文本的弦外之音。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其在创新中提高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