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循毒蛇咬伤辨证饮食调护探析
2021-12-05施婉玲
翁 楠,施婉玲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4;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4)
蛇类在我国分布较广、种类较多。我国现有毒蛇5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其中剧毒蛇10种[1]。主要致伤蛇种有血循毒(竹叶青、五步蛇、烙铁头、蝰蛇),混合毒(眼镜蛇、眼镜王蛇、蝮蛇),神经毒(金环蛇、银环蛇、海蛇)。在春冬两季,长江以北的毒蛇咬伤极为罕见,而长江流域以南的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区,毒蛇咬伤的发生率并不低,越往南毒蛇咬伤的发生率越高。气温越高毒蛇咬伤的发生率也越高,这与我国南北温差大、气候不同的特点相关。我国毒蛇咬伤患者高达10万余人次/年,致残率为25%~30%,死亡率为5%~10%[1]。主要受伤人群为农民及蛇作业者,南方的毒蛇咬伤严重程度较高,死亡率及伤残率也较高,这与南方分布的蛇种有关[2]。
福建地处亚热带地区,东南沿海,多山地与丘陵,雨水充沛,气候湿润,气温适宜,适宜蛇类的生长繁衍。据统计,福建省毒蛇种类居全国之首。施婉玲等[3]研究表明,福建省蛇伤的毒蛇种类中,竹叶青蛇、龟壳花蛇、眼镜蛇位居前三。林连辉等[4]研究表明,福建泉州的致伤蛇种以竹叶青最多。刘晓东等[5]调查数据显示,福建龙岩地区的致伤蛇种排名前三的依次为竹叶青蛇、烙铁头蛇、眼镜蛇。由此可见,福建省毒蛇咬伤种类以血循毒蛇为多,因此探讨血循毒蛇咬伤后的饮食调护具有重要意义。
1 血循毒蛇咬伤病因病机
《普济方·蛇伤》云:“夫蛇,火虫也。热气炎极,为毒至甚”;明代李时珍也说到“蛇虽阴物,却为火口”。中医学认为血循毒蛇咬伤所致之证属火毒证。蛇之火毒由肌表入侵,火毒之邪炽盛,损伤脉络,注于腠理,则发为肿胀;火毒之邪阻遏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可见疼痛;迫血妄行、耗血动血,则致各种出血及皮下瘀斑瘀点;热盛肉腐,肉腐成脓,则可见坏死、溃烂;心主火,心主血脉,火毒之邪极易归心,因此可见热扰心神如烦躁、惊厥、昏迷等症。
2 中医学与饮食
2.1 食物功能及四气五味
精、气、神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这些物质都赖以食物所化生,食物具有滋养机体的作用。合理的饮食结构能使五脏六腑功能旺盛,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同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指导疾病的治疗也同样适用于饮食。我们不仅要强调辨证论治,也要做到辨证食疗。
中医历来主张药食同源,药物有其四气五味,食物也有其“食性”。四气指寒、热、温、凉,《神农本草经》言:“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这是运用药物四气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如若违反这个原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故李中梓言:“寒热温凉,一匕之缪,覆水难收。”五味有酸、苦、咸、辛、甘。内经中也有许多关于五味的描述,如五味入五脏的理论,也阐述了五味的作用等等。缪希雍云“物有味必有气,有气斯有性”,气和味同样重要,故在选择食物时需要把四气和五味结合起来看。
2.2 发物与忌口
食物因其本身特有的性味而发挥防治疾病作用,这就是食物的食性。若常人不懂食性,对于某些人群,食性就会诱发旧病,或加重已发疾病,这是食物的“发性”,也称之“发物”。我们认为,凡食性与病性相同者,皆为发物。古代医籍中也有许多关于发物的记载,如《黄帝内经》云:“病热少愈,食肉则复”;《金匮要略》曰:“饮食气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补体,害则成疾”;《证治要诀》云:“有人一生不可食鸡肉及獐钱动风等物,才食则丹随发”;《本草纲目》曰:“羊肉大热,热病及天行病,疟疾后,食之必发热致危;鹅,气味俱厚,发风发疮。”
发物按性能可分为6类[6],分别为发热之物、发风之物、发湿之物、发动血之物、发冷积之物、发气滞之物。发物对许多疾病都有诱发作用,根据病情的不同,所需要禁忌的发物也有差异,这就是忌口的一种。忌口一般是指在疾病治疗中注意饮食禁忌,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具体可分为忌病、忌量及忌偏。忌病指忌与病性相同或相似之物,就如发物,热性病证忌发热之物,风邪为患的疾病忌发风之物,辨证食疗是忌病的基础。忌量就是忌饮食不节,忌过饱或过饥,《黄帝内经》中说到“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也说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这些都是因为饮食不节导致脾胃运化失常,脏腑组织功能衰退。忌偏则是禁忌偏嗜某一种或者某一类食物,《内经》中记载了五味过度对人的伤害,也提出了五病禁五味的理论。
发热之物多为一些助热动火的食物,比如葱、姜、蒜等调味品。血循毒属火毒,火毒之邪为患,易伤津耗液,食发热之物则必将导致火毒之邪更甚。因此对于血循毒蛇咬伤的患者,临床一般嘱患者忌发热之物。发动血之物,如辣椒、牛羊肉等,多具温热性质。火毒之邪也可导致动血伤络、迫血外溢,造成出血疾患,当忌发动血之物。同时,如若火毒炽盛,则极易生风。风邪,善行数变,易使邪毒走窜,疾病扩散,因此也需要忌鱼、虾、蟹、蛋等发风之物。
3 蛇伤饮食调护
3.1 血循毒蛇咬伤需辨证食疗
总而言之,我们的饮食都需要以辨证为基础,对于血循毒蛇咬伤的患者,也需要辨证食疗。
血循毒蛇咬伤是火毒之邪所致的临床急症,轻则病愈不传,重则火毒之邪深入营血。因此,当急投清热解毒之品截断或扭转疾病的发展。早期可以食用一些甘寒清热解毒的食物,如冬瓜、黄瓜、西瓜、绿豆汤、赤豆汤等。
同时,血循毒蛇咬伤早期通利二便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洞天奥旨》云:“火郁之极,必变蕴而为毒”;《外科证治全书》认为“毒尽从大小便出”,应该通过大小便的途径给邪以出路;“治蛇不泄,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也是治疗蛇伤的至理名言。蛇伤早期通利二便的目的在于不使火毒集聚,造成火毒炽盛,热入营血;或火毒炽盛,化热化燥,耗伤津液,防止危重症的发生。因此,血循毒蛇咬伤早期可以食用香蕉、蜂蜜、芝麻等润肠通便的食物。
3.2 顾护脾胃,以脾胃为要
《素问》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脾胃功能都有密切关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也延续了这一思想,提出治疗外科“肿疡”也应当顾护脾胃,攻邪时不忘护脾,以“脾胃为要”。他对寒凉之剂的使用十分谨慎,认为 “诸疮原因气血凝滞而成,切不可纯用凉药”,如果所辨之证必须要用,也不是纯用寒凉攻利之品,经常会佐以辛温之品,寒凉太过会导致“气血冰凝,脾胃伤败”。
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所论述的“疮疡”疾病的治法简单概括为“初起宜消,慎伤脾胃;将溃宜托,健运脾胃;溃后宜补,强壮脾胃”。三个时期的治疗都需要做到兼顾脾胃。初起毒气已聚,脓腐未成,正是邪盛正实的时候,此时应该用消法,但是强调中病即止,以防伤及脾胃;中期脓成将溃,应该用托法托毒外出,防毒内陷,此时应该健补脾胃以助阳气,帮助脓毒排出。脓液为气血所化,“疮疡”后期气血耗伤,此时会出现一些虚损证候,需要强健脾胃,补其不足[7]。这里所论述的初、中、后三期治法也同样适用于火毒证蛇伤的治疗。
3.3 伤后饮酒对血循毒蛇咬伤不适用
民间有蛇伤后饮酒以助药力的说法,临床上蛇伤后饮药酒无效才来医院诊治的患者也不在少数,最后不仅耽误了治疗时间,还加重病情。以酒治病在中医治疗疾病中起源很早,《黄帝内经》有 “酒气盛而剽悍”“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的论述。酒为剽悍峻烈之品,辛热发散,属阳属热。治病多取其助行药力、温经散寒、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而血循毒蛇咬伤责之火毒,亦属阳属热,邪毒阻遏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为肿胀[8]。二者皆属阳属热,故蛇伤后饮酒会加重病情发展,有悖阳病用阴、热证寒解的治则。故从中医学角度看,这种治法不可取。
现代医学对此也有研究。血循毒蛇的蛇毒中含有多种酶,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蛇毒向组织间隙扩散,从而使机体释放出5-羟色胺等引起伤肢肿胀的因子[9]。对于饮酒也有诸多研究:其一,酒中所含的乙醇会使肝损害加重,肝脏的解毒功能会因此降低;其二,饮酒所致的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病变也影响血液供应。因此饮酒不但对血循毒蛇伤患者无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病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血循毒蛇咬伤后饮酒以助药力的理论也是不正确的。
4 结语
血循毒蛇咬伤属火毒证,根据热者寒之的辨证治疗原则,早期应食用清热解毒之品,同时辅以润肠通便的食物以助蛇毒排出。但也不宜过食寒凉之品,攻邪时勿忘顾护脾胃。血循毒蛇咬伤患者忌发热、发动血及发风之物。伤后饮酒以助药力对于血循毒蛇咬伤并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