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理论与甲状腺囊肿的治疗
2021-12-05何其函左新河
王 欢,华 川,*,何其函,谢 敏,左新河,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 甲状腺疾病诊疗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3.湖北省陈氏瘿病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湖北 武汉 430074)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1]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张仲景在此处提出了“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著名理论,开创了活血利水法治疗水气病的先河,《血证论》[2]也提到:“凡调血,必先治水,治水则以治血,治血即以治水。”近年来,临床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取得了良好疗效。甲状腺囊肿(Thyroid cysticnodule,TCN)属中医学“瘿瘤”“瘿囊”范畴,瘀血、水湿相互胶着、壅结颈前是TCN的基本病机,活血利水法是TCN常见治疗方法。
1 血不利则为水理论基础
1.1 血水同源
《素问·经脉别论篇》[3]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说明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经过脾胃运化及小肠“泌别清浊”等,形成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水”。《灵枢·决气》[4]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阐释了血源自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而形成的水谷精微,即“血”“水”均来自于饮食水谷,正如“津血同源”之谓。
1.2 血水互养
《灵枢·痈疽》[4]曰:“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邪客》[4]云:“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即水谷所化津液不断渗入孙络,化生、充盈血液,丰富血脉,滋养全身。血液本行于脉中,渗出脉外则化为津液,可润养脏腑组织官窍,或补充脉外缺乏之津液,利于津液输布代谢,因此血与水在生理状态下,通过气化作用出入于脉道内外,相互滋养、相互转化,共同维持体内血水的正常运行。
1.3 血水交互为病
“血不利”为机体血液运行不畅的状态,包括血行缓慢、离经之血及血液阻滞于脉道三种状态[5],最终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致脉道阻塞,津液输布失常,“水”多者溢于肌肤发为肿胀,成为有形可征的水肿;少者聚于脏腑经络,化为痰、饮、湿、瘀等病理产物[6],而这些病理产物一旦形成则可痹阻经脉,加重瘀血,顽痰瘀血使疾病胶着难愈,正如王清任所说:“已凝之血,更不能活。”唐容川《血证论》亦阐述了“血”与“水”在病理上的相关性,如“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瘀而兼水也”“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水病则累血”“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7]。清朝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说:“曰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出于血也”[8],明确阐述了血病可导致水病发生。
由于“血”与“水”在生理、病理上紧密相关,故临床可运用活血利水法治疗以瘀血、水湿为病理因素的甲状腺囊肿,运用血水同治原则,辨证施治。
2 血不利则为水在甲状腺囊肿中的临床运用
2.1 甲状腺囊肿的病因病机
从中医学看,甲状腺囊肿的发病机理乃情志内伤、饮食失宜等因素导致脏腑气机失调,引发气滞、血瘀、痰凝病理产物,壅结颈前而成。《严氏济生方》[9]曰:“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说明情志失调是形成甲状腺囊肿的重要因素,长期情志异常变化会导致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机郁滞,导致气血水液运行失常,则易出现痰湿瘀血胶着于颈前而发为囊肿,《医碥》云:“气、水、血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水随蓄者”[10],气、血、水三者相互影响,气血同病乃形成甲状腺囊肿根本之所在。饮食失调致使脾失健运,气衰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成瘀,津液输布不畅见水湿痰饮,而痰饮水湿停聚于内,阻遏颈部脉络,亦可致血液运行不畅而成瘀血,最终痰结血瘀壅结颈前亦可发为甲状腺囊肿。
“血不利”与现代医学中血液循环障碍类似,任何血液微循环障碍的现象均可称为“血不利”,包括外周血液循环不畅、内脏血液循环不畅、局部淋巴循环不畅[11]。而甲状腺囊肿的形成是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甲状腺组织缺血,而发生变性、坏死、瘀血水肿、液体积聚[12]。这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相一致。故本病不离“气、血、水”三端,气滞为因,“瘀血、水湿”为果,其主要病机为气机郁滞、瘀阻水停。临床应根据其发病的虚实主次,病情轻重,立足于气血水同调,辨证施治。
2.2 临床辨证施治
2.2.1 行气活血利水 甲状腺囊肿属中医学“瘿瘤”范畴。《医学入门·瘿病》载:“瘿气,今之所谓瘿囊者是也,由忧恚所生。”[13]可见,瘿瘤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陈如泉教授[14]认为,肝气不舒、肝郁气滞是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以血为本,以气为用[15],肝失疏泄则气血失和,血液运行不畅溢出脉外则成为囊肿,《灵枢·平人绝谷》云:“血脉和利,精神乃居。”[4]因此,由情志失调导致的甲状腺囊肿多为瘀水互结型,临床症见颈部肿块,质软不痛,性情急躁,善叹息,病情可随情志波动变化,舌红苔腻,脉弦滑或滑数,甲状腺超声可见无回声光团或低回声光团,若患者病程较长,肝郁化热,伤及瘿络,迫血妄行充于囊内,则穿刺液可见鲜红色血性液体或暗红色液体[16],治以活血利水,化痰行气,药物多用香附、益母草、泽兰、半夏、浙贝母、山慈菇、橘叶、三棱、莪术等,若出现肝郁化热,可加用夏枯草、连翘、郁金等药物。
2.2.2 益气活血利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1]讨论水气病的治疗时提到:“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可见,调理宗气对治疗水气病意义重大。宗气乃下焦的元气上升经中焦脾胃滋养至胸中与清气相结合的产物,虽属后天之气,实则为先后天协同之气[17],张锡纯[18]指出:“宗气不但为后天诸气之纲领,并为全身血脉之纲领”,可见宗气充沛通畅对气血津液代谢作用重大,若宗气亏虚,则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气虚致津液不化均可导致甲状腺囊肿发生。脾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运化转输功能对宗气的生成及盛衰有重要影响。因此,益气活血利水亦是治疗TCN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以脾虚湿盛型为主,症见颈前出现肿块,质地尚软,按压无疼痛,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伴腹胀,纳差,大便溏薄,肢体沉重倦怠,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缓,甲状腺超声可见无回声光团,提示囊性结节伴浓缩胶质回声,穿刺液多为浆液性或胶样黏液[16],治宜健脾利水、活血消肿。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薏苡仁、瞿麦、黄芪、丹参、桃仁、泽兰等。
2.2.3 温阳活血利水 《素问·水热穴论》[3]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主水,水的出入升降依赖于肾的气化,若肾阳不足,机体失于温煦、津液不化、水湿泛滥,则致痰浊内生、痹阻瘿络,血液运行受阻形成瘀血。若瘀血阻于肾络,肾之气化功能失常则“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19],水液在体内的出入升降失调,渗出局部则发为水病,如《景岳全书·肿胀》所云“肾虚水无所主而妄行”,而后顽痰瘀血水液聚于瘿络,则成甲状腺囊肿,临床以阳虚水停型为主,症见颈前肿块,咽部哽阻,伴有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男子遗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规则,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缓或沉而无力。以温阳利水为治则,常用药物有白术、桂枝、附子、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鳖甲、三棱、莪术等。
3 案例举隅
患者刘某,女,27岁,以“发现颈前肿大2周余”就诊。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颈前肿大,无疼痛,无发热,无心慌、胸闷、手抖,查甲状腺彩超提示:甲状腺右侧叶内可见一大小约2.64 cm×1.8 cm×2.0 cm囊实混合性结节,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以囊性为主(TIRADS:2类)。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4.570 mol/L;游离甲状腺素(FT4)17.01 pmol/L;第三代促甲状腺激素(TSH3UL)0.857 m1U/L;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31.80 U/mL;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28.0 U/mL。现患者右侧颈前肿大,质地尚软,按压无疼痛,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乏力,纳差,夜寐一般,大便溏薄,小便可,舌淡,苔白腻。中医诊断为“瘿瘤,脾虚湿盛证”,西医诊断为“甲状腺囊肿”。中医拟益气健脾、活血利水。处方:黄芪15 g、白术10 g、猪苓10 g、泽泻10 g、茯苓10 g、瞿麦10 g、冬葵子12 g、赤芍15 g、泽兰15 g、丹参15 g、三棱10 g、莪术10 g、土鳖虫15 g、浙贝母10 g。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患者服用3个月后复查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右侧叶内可见一大小约0.97 cm×0.63 cm×1.0 cm囊实混合性结节,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不均,以囊性为主。
按:方中白术、猪苓、茯苓、泽泻乃四苓散组成,其主要功效为健脾渗湿,配以黄芪益气健脾,以杜水湿之源,寓“培土治水”之意;瞿麦、冬葵子助四苓散增强其利水渗湿之效;丹参、泽兰、三棱、莪术活血祛瘀;土鳖虫咸寒入络,破血消癥,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水利,进而达到补虚通络之功;赤芍入血分归肝经,化瘀行水的同时制约肝气亢逆之性,从而达到助脾阳恢复运化水液之力;“脾为生痰之源”,脾虚则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聚而为痰,故辅以浙贝母燥湿化痰,消肿散结。诸药合用,标本兼顾从而达到益气健脾、活血利水之功,使甲状腺囊肿消散。
4 结语
甲状腺囊肿的形成与气、血、水三者的影响密切相关,气机郁滞、瘀阻水停乃本病的主要病机,气分与血分互为因果,影响甲状腺囊肿的病情发展,本文基于“血不利则为水”理论,分析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及相应治法,为中医治疗甲状腺囊肿提供思路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