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2021-12-05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关庆凡崔建伟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庆凡 崔建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革命文化具有特殊的时代价值。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中共中央已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做出了安排部署,意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全社会,让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为人民的初心宗旨,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厚植革命文化情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力量。因而,继承和发展革命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革命文化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鲜活的资料来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文化育人功能。而革命文化本身传递的价值意蕴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具有天然的价值契合度,因而,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纲要”课教学,对完善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等大有裨益,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思政课资政育人功能,推进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任务的完成。
一、革命文化资源面面观
中国革命文化缘起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诞生于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赢得革命胜利进程中书写的红色篇章,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革命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所创立的中国特色文化形态。广义的革命文化通常指的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的实践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不断创新的文化形态。
在新时代视域下,对接思政课教学,广义的革命文化资源更适合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革命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是革命精神。据统计,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近百种革命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精神谱系,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古田会议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延安精神、大别山精神、吕梁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太行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北大荒精神、西迁精神、好八连精神等;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精神:小岗精神、拓荒牛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伟大抗洪精神、奥运精神、伟大改革开放精神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的革命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蒙古马精神、硬骨头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探月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的宝贵资源财富。
中国革命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具有鲜明的表现形态,大体可分为三类:革命遗址遗迹类、革命文物史料类和革命人物模范类。三大类革命文化资源各有不同特点和侧重,同时又是一个整体,共同指向一个精神内核——革命精神,因而具有集多样性、统一性于一身的交融互通的共生特质。要用好革命文化资源,让革命文化资源“活”起来,“纲要”课无疑是主渠道之一。
二、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纲要”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丰富“纲要”课教学内容,提振教育附加值
革命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长征精神所体现的“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有“长征”,依然有“雪山、草地、腊子口”,基于两个时期的“长征”在开创性上的一致性,将长征精神融入“纲要”课授课内容中,迁移到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中,将会大大丰富课程内容含金量。这对于我们今天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的教育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革命文化遗址遗迹、革命文物史料、革命先辈事迹、革命精神以及革命文化理论等资源的创新性运用,都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相应的教育效果,提振教育附加值。这不仅能够增强教学内容的鲜活性和多元性,也拓展了师生研究问题的视野,进而还会提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最终助力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二)有助于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中国革命文化是在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升华,又是其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宗旨、信仰的集中体现。学习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来为实现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坚持不懈的奋斗史,可以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其补充理想信念之“钙”。因而,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充分利用革命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实质,激发他们的斗志和责任感,勇担时代使命,有助于对大学生形成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
(三)有助于大学生力行革命文化的现实呈现
中国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中国革命精神。中国革命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新时代如何赓续革命精神,是一个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大学生在接受革命文化教育后,将含有丰富革命文化滋养的知识内化于心,形成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将革命文化的精神实质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这是检验、评价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参数,是大学生践行革命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对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各个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崇高信仰、价值追求、道德规范等的高度赞誉和认可。这种革命文化认同有助于大学生自觉接受革命文化的影响并将其植入自我结构,从而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最终影响自身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对于大学生来说,革命文化的践行体现为:当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会积极伸出援手,因为革命文化蕴含的人民情怀已转化为其自觉行动;当网络上谣言四起,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部分公众存在崇洋媚外的心态时,会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因为革命文化的教育已使其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扎根于心;当“佛系”文化、“丧”文化、“躺平”文化等各种社会不良精神弥漫之时,会自觉保持警惕和抵制,因为革命文化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已铸就了受教育者的“精气神”,使“艰苦奋斗之帆”在新时代继续高扬,形成了务实勤俭、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总之,将革命文化中丰富的教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并外化于行,践行革命文化,呈现于各种社会实践中,从而塑造高尚的理想人格,对于高校培育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材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纲要”课教学目标与革命文化传承的意蕴同向同行,革命文化的内核——“爱国、奉献和牺牲”等革命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进程中指引着中华民族取得一个个胜利,这些精神特质和展现的内容,都能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站稳鲜明政治立场的催化器。为此,我们应大力挖掘各类革命文化资源,通过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包括“纲要”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实践中,创新革命文化模块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革命文化的育人价值,指引大学生拨开迷雾,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政治立场坚定、本领过硬、品德高尚、能为建设国家堪当使命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