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1-12-05辽东学院朝韩学院
辽东学院朝韩学院 刘 爽 胡 伟*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孕育和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当代的学生是在现代化摇篮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眼中,和传统文化相比,现代化光环更为耀眼。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指引学生在浮躁的社会中坚守本我,寻觅精神的休养生息之处。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空缺
如今,青少年担负着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伟大任务。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健全的人格。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方面还存在不足,下面将从社会时代背景、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学生自身问题三个方面来分析存在不足的现象和原因。
(一)社会时代背景
在科技化和网络化时代中,网络“新”文化迅速普及社会各个领域和大众生活。在这种社会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发展属于跨越式进步,这意味着信息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呈网状向群众铺洒下来,大众群体就成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和传播者。五花八门的信息在快节奏社会背景中交融杂烩,社会流动性加剧,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相较于提升文化修养这样需要长期投入的事业,人们更愿意把目光投入在实际技能的培养上。因此,人们将传统文化归属于“死”知识,将其抛弃在前进的步伐下。
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下,人们的思想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受到改变。在信息泛滥的背景下,西方通过媒体大力宣扬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年轻一代潜移默化受到其影响,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认识偏差。另外,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媒体为盈利博取人们的眼球,传播捕风捉影的信息。这样就容易给学生带来认知上的断层,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使命,使自己内心纯正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悄无声息地瓦解。
(二)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的受重视程度不高
国家和教育工作者一直强调和重视学生思想导向上教育的必要性。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心灵和人格的塑造。然而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局限于形式,只是“面子”工程,没有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到真谛。
学校思政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教师资源不足或教育者教学能力有限,多种因素作用下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厌烦心理,不能高效地进行学习。部分学校思政课教师照本宣科,对于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引发学生共鸣。目前,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仍处于皮毛阶段,在授课方面还存在很多知识盲区,没有达到两者的有效融合。
(三)学生自身问题
如今,学生是在科技的滋养下成长的,他们所接触的事物是与时俱进的新事物。在媒体的快速传播的影响下,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接触范围是狭小的,并且当代学生习惯将新事物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学习的过程必定是要有始有终的。长期的学习,让学生望而生畏,不愿意做出尝试。
中外文化交融的背景下,西方文化的大肆宣传,使之成为学生追捧的对象。中国传统文化却无人问津。甚至有些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吹捧西方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被摒弃。这种错误的文化思想,揭露了当代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置若罔闻的现实状况。在学生对思政课的反感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漠视这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可见这项工作实行的困难程度。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有价值的,这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的有效举措。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合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内容占绝大比例,相比之下,文化教育内容显得不被重视。要想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从其短板处入手,添补其文化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教育融合,既弥补了思政内容的不足,又为传统文化提供了传承机会。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符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要求。如果大众群体缺乏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肯定,便是失去了发展的精神根基,从而使其思想发生偏差,进而使精神文化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以思政课为载体、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使“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深深植根于学生内心,让学生明确自己从哪里来、又将向哪里去,自觉担负起民族振兴的重任。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学校要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植根在民族发展中,注重道德教化。两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教育内容上也存在相似之处。正是由于这种相通性,让两者有了相通的可能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和拥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润育生命,最终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
办好思政课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源泉,使思政课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平台,可以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注重家庭文化教育三个路径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探索。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这给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青年一代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让他们在这个混杂的社会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成了重中之重的任务。营造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克服不良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渗透尤为重要。
新媒体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时刻影响着舆论的导向。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部门的监督,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借助新闻媒介的作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宣传传统文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先进文化的建设,全国统一步调,深度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学校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坚持国家思政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在思政课上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运用和展示。
(二)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学校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环境。学校在进行知识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在教学中,教师便是起引导作用的主体。学校更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鼓励手段,鼓励教师去挖掘传统文化内核,做到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教师应该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重要性,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学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要找准思政课与传统文化的连接点。学校应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找准学生的共同点,“对症下药”,创建学生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意接受并能主动学习。
(三)注重家庭文化教育
家庭也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中国人倡导家风建设,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家风建设中。父母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一定要采取沟通的方式,在话语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父母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避免因为错误的教育方式而使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只有在和谐舒适的环境中,孩子才能产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资源,挖掘其时代价值和教育价值,发挥其铸魂育人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相连,在两者有机融合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优良品德,更能在整体上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