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下医学生就业模式转型与跟进
2021-12-05吴玉东
吴玉东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12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81 475 053例。在英国首次发现病毒变异的病例之后,又有多个国家相继查出变异病毒,可见全球疫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虽然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输入性病例从未间断,近期各地又频发本土病例。2020年4月22日,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新冠病毒将与我们长期共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国家已成功抑制病毒传播,但新冠病毒极其危险,早期证据表明世界上大多数人口仍然易感,疫情很容易出现反复[1]。可见,疫情防控常态化局面已然形成。
受疫情影响,社会经济形势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学生的就业模式也随之改变,尤其是医学生因其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出现了就业两极分化的特点。疫情的出现一方面暴露出医疗卫生系统人才普遍紧缺,急需大批专业人才充实到一线医疗卫生岗位;另一方面由于就业信息的不确定、就业条件设置偏高以及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导致大量医学毕业生无法就业,医学生就业市场呈现“有业无人就”与“无业可就”两极分化的尴尬局面。可见,对于医学生来说,就业的机遇和挑战并存。全面认识疫情对医学生就业造成的显在和潜在影响,进而积极应对、化危为机,以促进毕业生顺利择业、就业,是确保后疫情时期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迫切需求。作为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专业人员,只有在充分把握疫情防控常态化就业特点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探索医学生就业模式的新思路,才能切实解决医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
1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医学生就业的衍生问题
1.1 就业信息的不确定性
受疫情影响,为了安全起见,各地就业双选会基本上由线下转为线上。面对面传统的就业信息传递形式被改变,取而代之的是网络信息的虚拟传达。医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就业信息的渠道有4个:学校官网的就业信息平台,各地医疗卫生系统和医院的官网,知名招聘机构的网站和App,各种鱼龙混杂的就业招聘网站。相比实地求职应聘的信息展示,网络招聘信息具有官方性、多样性、复杂性和虚拟性的特点,往往存在不够全面、真实、详细、准确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不但要多方甄别,还要承担更多就业成本和风险。
受疫情影响,很多用人单位不再安排现场面试,学生前往医院实地考察也受到一定限制。学生对于用人单位的了解也仅限于网上信息查询、招聘人员自述以及通过多种渠道打听来的“小道消息”,这就给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困难和不可预见的问题。
1.2 就业能力的不稳定性
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期一般为1~1.5年,按照各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科学规划与整体部署,各科室轮转及任务也有明确安排和具体要求。疫情出现以来,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很多医学院校不得不临时压缩实习时间或者取消实习。就2020届毕业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自春节放假至7月份毕业,学生整个实习期都未能上岗。尽管各医学院校联合临床实习医院采取了多种补救措施,比如线上实习讲座、线上模拟训练等,但作为操作性极强的医学专业而言,这是远远达不到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的。没有完整的实习期对医学生来说是极大的遗憾和损失。而这种遗憾和损失会严重影响后续的考研复试以及就业。2020年底,各地疫情有小幅度反弹,医学生实习随当地疫情变化时断时续,这无疑给实践技能培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下降。
网上应聘对医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不擅长网上投递简历和运用网络交流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有些学生因此打了退堂鼓,而有的学生则因此被淘汰。网络应聘和面试的到来使医学生措手不及,凸显出医学生网络运用能力不足的普遍现象。
1.3 就业心理的不安全感
尽管疫情的出现使医疗卫生系统就业岗位有所增加,招聘条件适当下调。但是,对应届毕业生并不“友好”。唯“证”论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硕士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规培证等,而应届生并不具备,只能看着大把的就业机会暗自嗟叹。受此影响,应届毕业生不得不把目标再次定位在考研上,这也是为什么医学生考研前赴后继的原因。“二战”“三战”大有人在,“内卷”现象愈演愈烈。据我校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数据显示,92.5%的学生首选“考研”,57.1%的学生选择“一战不成就二战”,只有31.2%的学生选择“考研不成就工作”。现阶段,医疗卫生系统基层就业的机会很多,但是,受疫情影响,多数用人单位推迟招聘,学生投递简历后迟迟收不到面试通知,有的学生接到录取通知却没有收到签约上岗的通知,只好另谋他路,或者放弃就业再次投身于考研大军当中。
疫情的长期存在给医学生就业带来很大冲击。一是不确定的实习使学生感到不安。学生实习或被取消或被压缩,实践不足导致就业能力下降。二是医院特殊的环境存在感染风险,学生在想学习和怕感染的矛盾中挣扎,顾虑重重,提心吊胆,实习积极性大打折扣。三是就业单位普遍要求“四证合一”,最低也要有执业医师资格证。无奈之下,学生只好把重心放在考研上,认为只有拥有高学历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为了考研,很多学生放弃实习,报高价考研辅导班,承受着身体、心理、精神上的巨大折磨和考验。四是急就业、不就业变为缓就业、慢就业。因为疫情的关系,用人单位出现了两种招聘情况,一是推迟招聘,二是持证上岗。而这都是毕业生无法接受的,着急也无济于事,只能接受现实,调整心态,接受暂不就业和暂缓就业的事实。还有的学生高不成低不就,被现实打击后,放慢了就业的脚步,持观望态度。
2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医学生就业模式转型
2.1 就业思想从利己转为利他
疫情出现以前,受社会大趋势和医疗行业负性事件的影响,医学生把关注点放在物质追求、安全保障、薪酬待遇和个人发展空间上,社会责任和职责使命这些精神层面的追求相对较少。医学生报考研究生更热衷于挣钱多又不辛苦的专业,就业目标是大城市、大医院、好科室。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医学生就业全然不顾社会需要和价值追求,却是行业的悲哀。突如其来的疫情虽然是一场灾难,但也给迷茫的医学生注入一针强心剂。医学的本质是治病救人,与名誉、地位、金钱无关,没有对职业的热爱和担当也是难当大任。我校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态度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此次抗疫行动对职业认同感产生极大影响”的学生占78.2%,认为“影响很大”的占20.8%。对于“通过此次抗疫行动,您对医生这个职业产生了何种看法”,选择“疫情让我更加坚定了从医的信念和决心”的占91.9%。对于“作为一名医学生,您对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的态度是怎样的”问题,选择“他们非常伟大,我要向他们学习,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的学生占57.6%,选择“他们做出巨大贡献,值得我们尊重感激”的学生占32.3%,选择“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他们应该做的”的学生占8.1%。对于“如果未来还有新冠肺炎疫情之类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您愿意投身其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吗”问题,选择“非常愿意,我会用自己的所学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的人占68.7%,选择“愿意,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的人占30.5%。由此可见,疫情发生后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价值观更加利他,家国情怀、服务病患、奉献社会已成为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2.2 就业理念从被动转为主动
一场疫情改变了医学生传统的就业流程。传统的就业流程是:学校发布就业信息→参加双选会→投简历→等回复→面试→签约。实际上这是一个被动的求职过程。尤其是在收集就业信息阶段,很多学生依赖学校、亲友,上网自行搜索信息的能力和主动性不强。疫情发生后,所有招聘都在线上进行,就业信息收集的多少、快慢、真伪决定了就业机会。医学生“等、靠、要”心理已不适应疫情之下就业形势的改变。就业理念从被动转为主动对于医学生来说也是必然趋势。学校就业部收集信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各地区县级及以下就业单位的信息收集非常有限,远不及学生对生源地就业信息的掌握,学生如果不主动查询和了解,很容易错失机会。对我校2020届成功签约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渠道的统计结果显示,57.3%的学生通过自行查找或亲友提供获取信息。由被动变为主动是学生就业理念日趋成熟和理性的表现,适应社会、主动出击才能给自己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3 就业形式从线下转为线上
“云端”招聘作为以往线下现场招聘的辅助形式一跃成为疫情及后疫情时期的主要招聘方式,然而许多高校毕业生更看重和习惯企业进校园招聘,对于网上签约、云端面试和虚拟报到等全程“云端”招聘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并不高[2]。就业形式从线下转为线上既是疫情期间的无奈之举,也是网络信息时代的必然选择。伴随着新媒体、融媒体、多媒体、自媒体的兴起,网络求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大学生尽快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才是明智之举。从这个角度来说,疫情的出现是大学生适应就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一个契机、一个转折。2020年,研究生复试环节所有高校均采用线上复试形式,虽然是被动首次尝试,但因为安排得当、设计合理、技术到位且防作弊手段全面,所以在整个复试期间未出现任何负面消息。对于医学专业来说,网上复试不能进行技能操作也是一个遗憾,但瑕不掩瑜,总体来说2020年研究生网上复试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和开端。据了解,学生普遍认为网上复试免去舟车劳顿之苦,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可以在短时间内参加多场复试,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录取机会。应聘面试环节也改为线上进行,尽管部分学生由于不适应而表现得差强人意,但是大多数学生反映线上招聘效率很高,沟通也很顺畅。学生不必东奔西跑,从投递简历、面试到签约全部在网上进行,只要自己足够优秀,好工作并不难找。
2.4 就业意向从一元转为多元
一直以来,医学生就业意向多集中在医疗卫生岗位,极少有学生从事医疗卫生行业以外的工作,受专业限制,创业的人少之又少。医学生毕业了就只能当医生吗?疫情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职业,很多行业模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年轻人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比较快,网红直播、美妆博主、美食博主、游戏玩家也成为新兴职业。医学生受此影响,也不再局限于学医从医的单一就业模式,而向多元模式转变。参军、考取部队文职、考取公务员、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培训讲师、网络写手、带货主播等成了一些学生的选择。医学生关于就业地域的选择也发生了明显改变,以往,学生不是留在大城市就是回家乡。受疫情影响,学生自我认同感和价值感得以提升,对新疆、西藏、甘肃、广西等欠发达地区以及县级以下医院的接纳程度有所提升。据西部就业和基层就业毕业生就职半年后的调研反馈,对就业非常满意的人占67.8%,满意的人占30.3%,不满意的仅占1.9%。
3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医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势跟进
3.1 融入抗疫精神,筑建医学生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020年9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他们有一句话感动了中国:2003年非典的时候你们保护了我们,今天轮到我们来保护你们了。长辈们说,“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点赞!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抗疫精神已然成为医学院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素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筑建医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政教育平台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坚定学生的政治理想。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国家安全稳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命健康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威胁。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举全国之力,短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融入抗疫精神教育就是要大力宣传、弘扬党和国家在抗疫过程中展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通过理论教学和党团活动引导医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信念和决心。二是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一段时间以来,暴力伤医、杀医事件给医学生的职业梦想蒙上了一层阴影。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彰显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医学院校要充分把握和深入挖掘抗疫教育资源,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引领广大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坚守救死扶伤的初心和使命,激发职业责任感、爱国心和报国志。
3.2 拓宽专业布局,组建医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整合平台
此次疫情对医学教育改革和新医科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医科建设是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背景,医工理文融通,对原有医学专业提出新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3]。疫情推动了新一轮医学技术革命浪潮。人工智能和医学教育的融合为新医科教育提供更高质量的培养载体。顺应知识从分化到整合的发展趋势、满足“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需要以及社会对交叉融合医学人才的需求,新医科应运而生。新医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主要是基于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和培养目标的继承与创新,作为培养满足社会所需医学人才的医学教育也将顺应时代需求[3]。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文结合、医养结合等多学科内嵌融合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促进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举。
3.3 打造临床中心,创建医学生就业的专业技能实践平台
受疫情影响,医学生实习机会变少甚至取消。但是,医学人才培养时长、质量不能间断和缩水,这就需要学校提供一个相对安全、功能齐备,能够弥补和替代临床实习的平台,保证学生掌握临床技能,顺利毕业且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有这个设置,只是名称有所不同,但功能基本一致,这就是临床教学实践中心。临床教学实践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一个高水平、智能化的临床技能训练平台和高级仿真模拟训练平台不亚于临床一线实践。疫情之下,虚拟患者学习系统、人工智能个性化学习平台、精准医学机器等技术应用于医学教育,创设模拟患者和临床场景,代替真实患者进行临床教学与实践,为医学生提供了全新的体验平台,从效能、智能两方面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复合型医学人才。这既是后疫情时期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提升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重要平台。
3.4 挖掘校友资源,搭建医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联动平台
医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趋同性,学医从医的几率很高。对我校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分析发现,2020届毕业生入职的单位中有往届毕业生的比例为97.5%,也就是说几乎所有毕业生都能够在入职后找到校友。校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他们通过多年发展已在当地医院建立了强大的信息群和人脉圈。校友对当地的就业现状、就业环境、就业政策、就业需求有更精准的研判,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选择更为实际且准确。如果能实现毕业生与校友直接对接将是医学院校就业工作最大的创新和突破,而这在当下快捷高效的信息时代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先创建一个完备的校友资源库和毕业生求职信息库,再创建一个功能齐备的就业信息网络沟通平台,校友和毕业生就可以在网络平台互动,可以进行信息查找、筛选,也可以进行语音和视频对话等。这个就业联动平台架起了毕业生和校友之间的桥梁,既可以为校友提供优质的毕业生资源,又可以帮助毕业生找到心仪的工作。真实、可靠、高效、共赢是这个平台最大的优势,为校企合作在就业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