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期医学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2021-12-05周亦文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通识医学育人

周亦文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考,不仅考验了医疗卫生系统面临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对能力,而且全面考核了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质量和水平。强优势,补短板,随着后疫情时期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的需要,医学人才培养必须因势而行、因时而变。

医学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社会输送应用型、高技能医学人才的责任,高职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关乎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整体水平。课程教学是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通识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面对后疫情时期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局,通识课程必须主动探索协同育人之策。

1 后疫情时期医学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协同育人面临的挑战

1.1 “大卫生、大健康”时代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引发的外在需求

首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后疫情时期加快了这一理念深入人心的速度,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要把“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社会学认为,人类的疾病谱已经转变,从“医学时代”转型为“后医学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健康威胁,医疗不再是唯一的答案,可信赖的解决之道更多是社会方案[1]。这向通识课程提出了一个协同培育“医学全人”的要求。

其次,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能够担负起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由此引发的对医学教育的新诉求必定水涨船高。

最后,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明显,尤其农村地区优质资源短缺,基层服务能力较弱。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我国基层疾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疫情应急处置能力不强问题。医学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在基层卫生岗位工作,培养适应未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岗位的复合型人才,通识课程任重道远。

1.2 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持续推进形成的内在需要

能够担当“健康中国”建设重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新时代对医学生的基本要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时,我们不仅看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更看到了医者救死扶伤的仁爱之心和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思政在医学高职院校持续推进,激励和推动着通识课程成为协同育人的生力军。

2 后疫情时期医学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协同育人的机遇

2.1 针对医学教育的反思和研究广泛开展

后疫情时期,人们对医学教育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研究,分析医学教育在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学科融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生命教育,加强大健康教育,实施有灵魂的医学人文素养教育”[2]。这为医学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协同育人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是实施通识课程协同育人的良好时机。

2.2 关于医学人才培养的深刻思考

来势汹汹的疫情,凸显了“价值观危机”是医学教育的根本危机[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次证明,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敬畏生命、预防疾病、解除病痛、维护群众健康权益的职业素养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4]。后疫情时期,医学高职院校要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社会对医药卫生人才的新需求为导向,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双线并进,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识教育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在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医药卫生人才中大有可为。

2.3 医学高职院校教学方法不断创新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确保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突飞猛进,信息化教学研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后疫情时期,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得到广泛应用,高质量在线精品课程加速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创新,项目化教学、情景教学、虚拟教学等教学模式都在实践和开展。突发的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变革和生机,这为通识课程协同育人提供了更多元的平台和路径、更多种类的教学策略和更丰富的教学方法。

3 后疫情时期医学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协同育人的策略

3.1 坚持铸魂育人,强化课程思政

关于教育的三连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在疫情突发的关键时刻,祖国在问、人民在问。是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还是白衣执甲的最美逆行者?当然,无数奔向湖北、驰援武汉的医务工作者给了我们最有力的回答。但是不可否认,在响亮的回音中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在逆行的洪流中也有阻流。后疫情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再次深思和探索关于教育的这3个问题。

国家培养人才,既要育智,更要育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协同育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医学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具有凝聚共同信念和传递核心价值观的育人本源,回归育人初心,把课程思政作为通识教育改革的有效路径,使通识课程育人效果最大化,实现培根铸魂的育人目标。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每一堂课的打磨,通识课程与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在课程育人上相互关联、相互通融、相互补充和相互印证。结合抗疫斗争中丰富的资源、案例和素材,厚植抗疫精神、奉献精神、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通识课程的维度给思政教育以稳固的支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人才。

3.2 倡导尚德尚医,夯实大健康人文教育

医学是“人学”,其本质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和对健康的执着追求。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医学人文教育的时代性问题和局限性问题更多地暴露出来:医学专业的全人教育教学薄弱,医学相关专业的人文教育教学薄弱,医学生的专业与人文融合教育教学薄弱,人文教育的实效性明显不足[4]。

医学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战场,通识课程中的大学语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欣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后疫情时期,通识课程要通过课程育人涵养医学生厚德敬业的医者情怀,坚定治病救人的理想信念,传递人文关怀理念,还要培养医学生“谙熟患者心理、善于医患沟通、掌握劝慰患者的方法”的人文技能。通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紧密结合临床开展人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人文精神,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人文教育观。

3.3 弘扬中华国粹,坚定自信教育

在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抗疫的全面胜利,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5]。在抗疫过程中,古老的中医药焕发出新活力,成为抗疫的利器,中西医联手共同铸就了坚固的生命防线,成为我国疫情防控的一大亮点。

后疫情时期,医学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要抓住这一教育良机,以中国赢得抗疫全面胜利为切入点,以抗疫中的典型事件和案例为着力点,发挥抗疫中先进模范医务工作者榜样的作用,坚定医学生的专业自信。

在通识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把握时代脉搏,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理论;其次,高效利用课堂主阵地,坚持把“四个自信”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最后,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润物细无声”地贯穿自信教育。同时,作为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不仅有义务传承中医药这个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瑰宝,更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通识课程要凸显中医药这一文化载体,通过课程教育使学生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国粹的接班人。

3.4 开阔视野,提升信息素养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大数据和全媒体时代,伴随着疫情的发生发展各类信息汹涌而至,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信息、甄别利用信息,涉及个人的信息素养。疫情发生以来,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显示出信息素养不足,主要表现在盲目和被动获取信息、对信息的理解趋于表面、对信息的分辨能力不强。

21世纪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熟练运用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数字医疗设备,而且要具备信息交流能力、信息甄别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在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加工成安全可靠的信息,准确传递给广大民众。

信息素养教育要建立具有通识性的教育体系,以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6]。医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卫生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通识课程,可以必修和选修形式开设,从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育人意识,注重对学生信息道德的正确引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其次,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检索工具高效获得可靠信息并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帮助。再次,教学内容上,要强化计算机课程与专业的衔接,使信息知识与医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处理医学信息的能力,开展健康信息素养教育。最后,教师要利用好信息化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信息化教学策略,不仅给学生提供耳濡目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还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在线资源、仿真环境等泛在学习条件,提升学生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3.5 求是拓新,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抗击疫情是一场科学战役,科学防治是控制疫情发展的“制动器”。医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需要创新研究的能力。疫情期间,我国中医药创新应用,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让传统中医药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了守正创新是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虽然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但是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个医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通识课程中充满了人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创新态度,在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创新能力”,通识课程责无旁贷。

通识课程门类多、涉及面广,根据每门课程的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目标体系,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涵养、科学方法与科学能力的培养、科学行为和习惯的养成”作为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在高等数学、医学物理、计算机等系列课程中注重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通过数学建模、物理实验、计算机应用等实训教学,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求真创新。构建跨学科项目实验,培养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精神。在创新创业等通识课程教学中嵌入生活或工作情景,使创新与医学专业相关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方法,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创新能力,成为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医药卫生人才。

猜你喜欢

通识医学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