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
2021-12-05宋炜熙肖玉洁王彬彬李丽鹏邓奕辉
胡 琦,宋炜熙,肖玉洁,王彬彬,李丽鹏,邓奕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019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作为医学高等院校,不仅要塑造医术精湛的医生,更应重视对医学生思政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不仅是连接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也是医学生从学生走向医生的关键环节,在中西医结合教育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在该课程授课过程中引入相关德育素材,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了解临床工作中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而且对学生后续的临床实习乃至从医生涯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树立起到“引路灯”的作用。
当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思政仍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2-4],一是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是医学院校的专业课程,故大部分学生的重心放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仍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容易忽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导致课程思政处于配角地位。二是专业课程教师大都毕业于医学院校,思政意识不强,融合思政教育的新方法、新手段欠缺,不能寓教于乐,导致一些学生对融入的思政元素兴趣不高。三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没有固定的考评模式和反馈机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把思政元素的引入贯穿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教学全过程,是中西医结合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教学过程、师资培育、评价机制等方面,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引入思政教育进行探索,以期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为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 丰富课程内容,挖掘德育元素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运用中西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学相互渗透交融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论述人体各系统内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疗与预后的一门课程。在思政素材的选择和设计上,需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避免强行植入。应根据知识点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思政素材,以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通过将“医德、医风、医术”教育融入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讲解绪论时,除讲授相关概念之外,可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医德医风建设的小短片,并开展交流讨论,使他们在开课之初即感受到医者的责任和使命,为今后各论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还可通过引经据典向学生介绍中西医结合的渊源,比如引入中西汇通四大家唐宗海、朱沛文、张锡纯、恽铁樵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学生对自身和所学专业的认可度,并可结合当下“中西医并重,全球抗疫”时事,向学生介绍中医药在新冠肺炎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讲授疾病临床表现时,通过生动形象描述疾病的特点(例如结合图片和视频展示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黄疸、腹水、脚肿导致无法下床行动;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病人关节疼痛、僵硬、变形,无法正常行走和进行日常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病人的痛苦,学会共情,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从医生涯中时刻保持爱伤意识,做一名德艺双馨的好医生。讲授疾病的诊断方法时,除引导医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的体格检查方法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理论知识外,可以结合李克强总理“减少‘大处方’‘大检查’”的重要讲话,引入“看病贵”“开大处方”等热点话题,告诫学生作为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根据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避免出现过度医疗行为。
2 改进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思政应多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在理论课学习阶段,可运用PBL、TBL、CTM与PBL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在讲授阿尔兹海默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先在课前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老年人走丢的寻人启事?”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思考,在掌握疾病表现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和关爱老年人;在讲授糖尿病的分类时,可将学生分为医生组和模拟病人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牢记并理解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干预方面的异同;在讲授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时,可在课前引入疾病的典型病案,通过对病案的分析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该疾病颊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炎等一系列复杂临床表现的印象。在临床见习阶段,可运用床旁教学、翻转课堂等融入思政元素,比如分小组进行床旁问诊,在切实感受病患疾苦的同时掌握问诊和沟通技巧。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还可运用云班课、雨课堂、慕课等互联网技术,通过课前推送、课中互动、课后反馈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体验形式,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中既“成人”也“成才”。
3 培训师资队伍,提升德育能力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主讲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医学院校,不仅思政教育经验相对较少,而且课程思政意识相对不足,为让教师认识到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尤为重要,应大力加强专业课教师团队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例如通过教师集体备课、建设示范课堂、专家讲座、与思政教师交流学习、旁听思政课等多种方式,提高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养,提升整体教学能力。
4 改革考核方式,加强德育考核
教学离不开效果评价。目前,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成绩+期末成绩组成,占比为2∶2∶6,思政教育效果的评价机制仍有待完善。可通过在平时成绩中加入对学生医德医风等思政素养的评价以及在卷面考试中增加相关考核内容等方式来完善评价机制。比如采用能全面评估学生综合素质的“3+1+1”考核模式,“3”是指包括课堂考勤与课堂提问、期中测试和课后作业等内容;“1”是指医学人文道德素质考核;“1”是指期末考试。通过5项评分按3∶2∶5的比例综合计算,得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关注课程德育效果,而且能较好地克服学生考前临时突击、无法真正掌握课程知识点的缺点,对医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大有裨益。此外,还可通过设立调查问卷让学生对授课教师就课程思政方面进行评价,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效果评价机制。
5 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科学生。笔者在之前的授课中融入了一些相关的思政素材,并向学生了解对课程思政的接受情况。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在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内容很有必要,但仍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加入思政内容意义不大。由此可见,仍有小部分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因此,需要让学生了解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 总结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是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医学院校专业课教师,需要在今后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发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汲取精神食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