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社区管理课程协同实践教学探索

2021-12-04孙璐

管理学家 2021年20期
关键词:社区管理协同实践教学

孙璐

[摘 要]社区管理课程目的是为培养具有社区规划、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等实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打下基础。目前我国高校的社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内容随意性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式单一等不足。基层治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强化整体功能提升,激发协同效应,既要有校院系层面的制度协同提供资源和激励保障,也需要校内外不同主体力量协同、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开展立体式协同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效果,为我国基层治理输送亟需的人才。

[关键词]实践教学;社区管理;人才培养;协同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20-0085-03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便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社区是我国社会治理系统的基础单元,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末梢和微观细胞,社区承载着社会建设、社会治理及公共服务在微观层面的兜底功能[1]。社区管理课程是为适应我国社区建设和治理实践的需要而创设的基础性课程,目的是为培养具有较强的社区规划、社區治理和社区服务等实操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国家顶层设计来看,鼓励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基层导向和激励机制愈发明确和健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到基层社区就业或创业,掌握必要的社区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已成为其了解和融入基层的敲门砖[2]。

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偏好理论轻视实践,教学设置和管理主要围绕着理论教学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而随着“重实践、宽基础”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应运而生和逐步推广,各高校对课程实践教学日渐重视[3]。如果说理论教学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主,那么实践教学则偏好专业综合技能的训练,具有现场感、操作性、创新性与综合性等特征,能涵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未来职业所需的综合实力。作为服务我国基层治理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社区管理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习得从事基层管理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随着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推动,加大社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充分回应和满足基层管理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已成为高校和社会的共识[4]。

二、社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法不受课堂教学因素限制,能增强课程内容的真实感、场景感和生动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完成理论向实践的知识转化,具有显著的教学优势,节约人力资源投资成本,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应该看到,历经多年的课程建设,我国高校社区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已有了较完备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考核方案和评价标准,相比之下,社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较大,实践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明显不足。

(一)课程实践教学缺乏统一的标准

从课程的理论框架来看,一般包含社区管理的原则、社区管理的主体、社区管理的内容、社区管理的模式等基本内容,课程实践教学要思考:哪些内容应该结合当下的管理实践来进一步深化理解,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确定,决定课程实践时间的依据是什么?上述这些问题在实践教学中都很模糊,总体来看,社区管理实践教学的内容随意性较大,缺少实践教学的统一教材和评估标准。实践计划、实践考核及评价标准都不够完备,有的高校即便编写了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计划,但在执行时却非常随意,多凭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个人喜好进行,甚至存在把学生带进社区观摩一圈就当作完成实践教学的认识和实践误区。当然有时实践教学的支撑条件不够完备时,课程老师也会本着方便、节约成本的原则更改实践计划和内容,缩短实践时间。

(二)课程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我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师资力量的建设,无论是内培还是外引师资基本都以理论研究的科研成果为主要考量指标。特别是刚任教的年轻教师,理论研究和成果积淀较多,但由于长期封闭的校园求学生活使他们较少有机会直接参与社会治理,因此对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关注较少;走上工作岗位后,各高校对年轻教师所谓的“站稳站好讲台”的要求也多指理论授课的被认同。同时,由于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压力型体制所导致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使得实践教学在教学科研体系中进一步被边缘化。因此出现相较理论授课而言,实践教学的授课鲜有专门的专业训练和指导的情况,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大多靠任课教师自我摸索。任课教师因缺乏社区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指导经验,长于理论研究和理论教学而短于实践教学的情况比比皆是,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缺乏宏观的指导布局和整体性规划,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碎片化且不够系统深入,对学生的指导专业性不够,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社区管理知识和实践的整体认知。

(三)现有的实践教学方式较单一

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两种形式,因为经费少、师资弱、实践基地少等现实条件的限制,不少高校的实践教学都以课堂实践为主,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场景模拟等教学形式。课堂案例教学一般也多是搬用二手案例而非授课教师利用一手实证材料直接编写,故案例教学常受到研讨主题、研讨场景甚至课堂上学生规模等因素的局限,致使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不尽如人意;而场景模拟教学更是会受到时间、空间、模拟者的演绎能力、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现场处置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并不充分。课外实践需要有经费保障、稳定的实践基地等支撑条件,故相对课堂实践更不易组织和开展;况且在现实的社区场景中开展的校外实践,因脱离了学校封闭式的学习管理环境,学生到了校外生活场景中,一般表现得较好奇、松散、随意,如果实训管理缺位或不规范,校外实践教学通常会变成走马观花甚至沦为形式,实践教学效果也因此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社区管理课程协同实践教学探索

协同是一种价值理念,即为达成某一目标对多个主体的协调过程,突出系统的动态性、自组织性和协调性。20世纪70年代初,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了协同学理论。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社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经历,实践教学单靠任课教师和单一的课程实践其实是难以取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高校人才培养应强化不同部门、施教方式的整体功能提升,激发协同效应。这就需要多主体协同发力,既要有校院系层面的制度协同提供资源和激励保障,也需要校内外相关主体协同配合开展立体式实践教学,为我国基层治理输送亟需的综合型人才。

(一)院、系协同建立社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由开设社区管理课程的院系协同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与评价标准,形成符合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素养和能力培养的需要,结合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明确课程实践方式,比如,可以结合理论课的具体内容选择课内实践或课外实践,并使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形成互惠模式,通过调查研究、岗位实践、项目实践等课外实践方式获取经验材料,院系鼓励师生参与调研并根据调研材料编写课程教学案例,以便于课堂内案例教学和场景模拟等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而课堂实践中师生的“头脑风暴”又会激发对社区治理现实问题的进一步聚焦和思考。课内外多元立体式的课程实践教学,将会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升,从而在实践中扎实专业技能、厚实理论修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未来从事基层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要协同完善课程实践教学监督反馈体系。制定课程实践活动的质量评价体系,对实践指导教师、参与实践的学生等都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建立由校内教学督导、校外导师、实训指导教师、学生代表等组成的评价小组,对课程实践活动给予及时反馈,以便于实践教学开展的稳定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尤其要重视的是,实践教学不同于课时清晰的理论教学,需要按照指导教师的实际付出量化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以鼓励教师对实践教学的投入。

(二)协同相关课程建立课程群实践教学模块形成教学合力

一般开设社区管理课程的多为行政管理或公共事业管理等公共管理类专业,公共管理类专业通常也会开设社区服务、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学、物业管理、城市管理学等具有关联性的课程,这些课程都会开展各自的实践教学,不免造成实践内容重复或者碎片化的情况,不能有效地形成教学合力以提升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各课程分散的、过频的碎片化实践教学也会透支相关教学实践基地的资源,甚至扰乱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相关社区组织的正常工作秩序。如能协同教学内容具有关联性的多门课程形成教学合力,协作课程群力量形成体系化的教学实践,拓展实践教学的宽度,挖掘实践教学的深度,将更有助于学生基层治理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课程群内的任课教师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本着提升学生能力的宗旨,打破各自的课程壁垒,以课程群为单位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通力合作以达成实践教学的最优效果。

(三)协同各类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资源深化实践教学效果

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每年都会有寒暑期社会实践、大学生科创项目申报、挑战杯赛事、学科竞赛等系列实践活动,在国家重视基层社会治理的政策推动下,不同实践活动和项目关注社区管理或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议题已是大势所趋。但遗憾的是,在各类社会实践和项目中,大学生常各自为政、单干居多,即便组成团队也是局限于班级内较小的规模,跨年级跨专业的不同团队间合作较少,因各团队资源分散,成员精力有限,大学生在相关赛事中也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社会实践成果。社区管理课程实践可以依托这些实践活动或竞赛项目,打破年级甚或专业壁垒,形成新老生之间、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互动协同,以老带新、专业优势互补,延伸社区管理课程实践的链條,有的高校设立的“大学生社区工作室”就是很好的尝试。通过各类项目的实地演练培养学生对基层社会的洞察调研能力、思考和研判能力,这一协同过程也是对相关课程群所学内容的综合运用和实践演练。

(四)协同高校、政府、社会等主体力量和资源提升实践教学实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与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将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城乡社区因此成为落实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场域和关键环节,协同政府、社会、市场等不同治理主体力量提升各类公共服务供给质效是大势所趋,因此社区治理必将涉及多个主体、多种利益的博弈,呈现出日益复杂的态势。首先,社区管理课程实践需正视和回应这一变化趋势,融合社区场域内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不同主体的力量和资源,不断增设实践实训基地,充实课程实践资源,给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平台,使之能从不同主体的视角切入并管窥社区管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其次,府校合作、校社合作等校外实践,不能拘泥于参观街道、清除社区卫生死角等流于表面的活动,更要把课程实践真正嵌入到社区常规管理工作中去,比如,学生可常态化地深入到社区协助相关组织开展调研活动、宣传活动、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为此,学校要充分链接和利用上述资源,创新课程实践方式,既可以带学生“走出去”,深入社区做调查研究、特色实践、参与式实践等;也可以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基层管理者、社会组织资深专家等开展线下讲座、线上互动,给课程实践教学带来鲜活的案例和第一手资料。当然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还需要高校能不断拓展利用府校、校社合作的机会,利用校友资源并形成良好的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结语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社区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本着提升人才培养综合能力的价值取向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未来需要高校、政府、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并形成联动,充分链接并协同各类资源,整体性发力产生协同效应,促进社区管理理论知识再建构和本土化实践落地生根,为讲好基层治理的中国故事提供智力支持,真正提升社区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效,实现公共管理类专业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型治理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海军.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J].政治学研究,2018(01):95-98

[2] 黄荣英.关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践教学管理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6):164-165.

[3] 刘宗锦.我国城市社区教育协同治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17.

[4] 邱玉慧,张继亮,段绪柱.府校合作模式下社区管理课程实习实践教学及方法创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5):61-63.

猜你喜欢

社区管理协同实践教学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糖尿病互助小组在社区中的应用效果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探析中国中小城市社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城市化进程中的周口川汇区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