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阿替普酶+依达拉奉治疗超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2021-12-04张潇文
张潇文
山东国欣颐养集团淄博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淄博 255120
急性脑梗死又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病率位居全世界第一,无论农村或城市,其病死率、患病率均逐年升高,危及国民身心健康。研究表示,早期诊断及鉴别并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以修复已损伤组织为急性脑梗死基本目标,可实现疾病控制,降低神经功能损害的目的[1-2]。资料表示,脑梗死与血清中炎症因子非正常表达及脂质代谢障碍等密切相关,在有效时间窗内采取溶栓诊疗至关重要。当下,临床和溶栓有机结合诊疗方法呈现多样化,而其中以阿替普酶协同依达拉奉较为多见。阿替普酶核心构成部分是糖蛋白,其内含大量氨基酸,依达拉奉属自由基清除剂,可对脑部组织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最大化减轻有关组织的应激性损伤,两种药物有机结合,可发挥双重效果,临床疗效确切[3]。随医者对该病致病机制深入研究发现,高压氧疗法有益于增强机体血氧张力,提高血液中氧水平,从而达到治疗效果[4]。鉴于此,该科室对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治的70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开展研究,探究高压氧+阿替普酶+依达拉奉于超早期急性脑梗死中的运用价值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科室接诊的70例超急性脑梗死患者为探究对象,纳入标准:通过全方位诊断满足2014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中对超急性脑梗死的判定标准[5];患者及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参与;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执行;无重大意识障碍。排除标准:颅内出血,近3个月有脑梗死史;肝、肾、肺器质性病变;体内存在活动性出血;药物使用过敏史;研究期间退出亦或是放弃诊疗;随访失访。以奇偶法原则展开分组,可将患者划分为参照组(n=35)和研究组(n=35),参照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56~74岁,平均(65.03±5.18)岁;病程0.5~4.5 h,平均(3.06±0.74)h。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58~75岁,平均(66.13±5.68)岁;病程0.5~4.8 h,平均(3.16±0.7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就诊后问询所有患者病史,以确立其禁忌证。对两组采取血常规、血气分析、肝肾功及凝血常规等检查,控制血压及纠正电解质。在此情况下,参照组采取阿替普酶+依达拉奉治疗,用药阿替普酶0.9mg/kg(Boehringer IngelheimPharmaGmbH&Co.KG,进口药品注册证号为S20160054),将药物溶于注射用水中实施静脉滴注,注射前1 min内注射10%,剩余可在1h内以微量形式泵入。同步采取依达拉奉(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20080056),剂量30 mg,与氯化钠溶液稀释后以静脉方式给药,半小时内滴完,2次/d,持续诊疗2周,然后结合机体实际病况做脱水、降颅压等诊疗。立足于此基础,实验组采取高压氧诊疗,基于2个大气压中采取纯氧呼吸(参数100%),于加压前进行系统设备的检查,保障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参考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估两组治疗效果,包含显效、有效及无效3项内容.NIHSS评分相对于诊疗前明显降低,且降低范围>90%为显效;NIHSS评分相对于诊疗前有所降低,且降低45%~89%为有效;未达以上指标为无效[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神经功能损伤状况。以NIHSS量表评分制对两组诊疗后7、14 d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展开比较,满分42分,分值越低越好[7]。
③炎性因子。采集两组空腹晨间静脉血,统计3 mL,经离心处理后取其血清,借助酶联免疫吸附法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展开测定。
④血液流变学。对两组诊疗前后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实施比较。
⑤不良反应。包括颅内出血、血管再闭塞及再灌注损害。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状况比较
两组诊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7、14 d后,研究组NIHSS评分较参照组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损伤状况比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nerve function dama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points]
组别 诊疗前 诊疗后7 d 诊疗后14 d研究组(n=35)参照组(n=35)t值P值15.89±3.12 16.03±3.08 0.189 0.851 5.76±1.05 8.41±2.34 6.113<0.001 3.79±0.87 7.15±1.24 13.123<0.001
2.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
诊疗前,两组CRP、IL-6及MMP-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后,与参照组比,研究组CRP、IL-6及MMP-9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炎性因子比较(±s)Table 3 Comparison of inflammatory fac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研究组(n=35)参照组(n=35)t值P值CRP(mg/L)诊疗前 诊疗后IL-6(ng/L)诊疗前 诊疗后MMP-9(μg/L)诊疗前 诊疗后45.54±7.22 45.62±8.41 0.043 0.966 17.80±5.23 28.50±6.14 7.848<0.001 238.58±63.67 235.69±68.26 0.183 0.855 76.08±23.65 144.26±42.84 8.241<0.001 95.29±16.58 97.85±16.57 0.646 0.520 58.64±13.57 75.48±14.25 5.063<0.001
2.4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
研究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浆黏度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液流变学比较(±s)Table 4 Comparison ofhemorheology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研究组(n=35)参照组(n=35)t值P值全血黏度(mPa/s)诊疗前 诊疗后红细胞比容(%)诊疗前 诊疗后5.34±0.62 5.28±0.72 0.374 0.710 4.02±0.54 4.58±0.51 4.460<0.001 0.61±0.08 0.62±0.10 0.462 0.656 0.41±0.03 0.49±0.05 8.117<0.001血浆黏度(mPa/s)诊疗前 诊疗后1.72±0.10 1.71±0.11 0.398 0.692 1.52±0.07 1.64±0.11 5.445<0.001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颅内出血、血管再闭塞及再灌注损害)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脑梗死(缺血性脑卒中)于全部脑卒中发病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病起病急骤,病情迁移速度快,可在各年龄段发病,好发于>45岁中老人群,无前驱表现,发病后常常有言语障碍、突然昏倒等表现,倘若未能及时救治可累及患者生命安全[8-9]。临床上根据脑梗死发病时期不同分为5个时间段,分别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早期慢性期、晚期慢性期,超急性期指的是患病总时间未达6 h者,这种情况下患者病死率更高。同时有研究表示,在脑梗死发病3~6 h内实施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疗效,可降低不良反应,延缓疾病进展[10-11]。现阶段,临床对脑梗死多以溶栓、神经保护治疗为主,其中溶栓疗法有益于血管再通,但在实际运用中会受限于时间窗等因素约束。神经保护疗法一般在动物实验中有着较好的效果,但临床疗效欠佳。因此,对于此病治疗需找寻更为安全、可行有效的诊疗方案,同时结合病情发展及病因明确等展开针对性、个体化治疗,最大限度提高存活率[12]。
阿替普酶属纤溶酶原激动剂,可在赖氨酸残基介导下实现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目的,从而促使激活纤溶酶原,且转化为纤溶酶,充分将其血栓溶解作用发挥。该药物因对纤溶酶原实施选择性激活,所以在采取链激酶时不会形成出血等不良反应,具一定的安全性[13]。然而在后期实践中发现,阿替普酶溶栓诊疗后出现再灌注损伤概率极高,因此超急性脑梗死单一采取溶栓诊疗效果欠佳。依达拉奉为新型药剂,能够有效跨越血脑屏障,且迅速于脑卒中扩散,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程度,阻断脑细胞死亡,进而降低脑功能损害。另外,此药物在脑组织灌注压方面具加强效应,可防止再灌注损伤形成,同时可弱化氧自由基对神经元的应激效应,彻底将氧自由基清除,切断脂质过氧化进程,相较于其他自由基清除剂,此药物分子量小,具高水溶性及亲脂性,与阿普替酶联用可发挥双重功效[14]。脑缺血后恢复阶段患者生理及病理变化呈现复杂化,即便能促进脑组织血液供应,依然会有继发性脑损伤,所以需在最短时间内将脑灌注恢复,与此同时避开缺血性级联效应引致继发性脑损伤。有资料表示,自由基为再灌注损伤形成的重要因子,经用药依达拉奉可将氧自由基彻底清除,减轻再灌注受损程度,达到急性期缺血组织坏死速度降低效果。急性脑梗死使机体应激效应增强,提高单核细胞含量,加速炎症因子合成,从而引发神经毒性内因[15]。立足于依达拉奉+阿替普酶诊疗基础上,采取高压氧可进行诊疗效果的提高,且不会增加毒副作用。经100%负离子纯氧环境下治疗促使机体新陈代谢,强化免疫细胞活动,协助机体阻抗疾病,同时在诊疗中,由于高压氧具负离子生成装置,故而安全性高[16]。
血清C反应蛋白为人体处于炎症环境下所形成的时相蛋白,白介素-6为单核巨噬细胞生成且释放后的炎症物质,两者于急性脑梗死进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基质金属蛋白酶可激活炎症效应,加速炎症因子凝集,加剧病况,同时此指标亦能经降解胶原蛋白,促进动脉斑块破裂,最终引发脑梗死,该研究结果示,研究组IL-6、CRP及MMP-9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阿替普酶+依达拉奉+高压氧可削弱炎性因子表达活性,纠正神经功能[17]。该次研究中,研究组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低于参照组,提示阿替普酶+依达拉奉+高压氧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血液黏度,考虑是依达拉奉经清除自由基,阻碍脂质过氧化进程,从而加强血液流动性。该次研究中,研究组有效率、NIHSS评分优于参照组,证实阿替普酶+依达拉奉+高压氧可进一步提高临床,减轻神经功能受损,可能是高压氧治疗阻断血小板凝集,使血栓形成遭受阻滞,改善脑组织缺氧及缺血症状,实现NIHSS下降目的。另外,两组不良反应相似(P>0.05),可能是联合用药发挥了协同、互补功效[11]。在林伯昌[18]研究中,其对2018年1—12月收治患者(n=120)予以研究,以住院单双号分组,即对照组(阿替普酶+依达拉奉)、观察组(阿替普酶+依达拉奉+高压氧),结果发现,观察组诊疗14 d的NIHSS评分(4.12±1.13)分低于对照组(8.05±2.03)分,与该研究中研究组14 d的NIHSS(3.79±0.87)分低于参照组(7.15±1.24)分的结果高度一致,证实此研究具真实可行性。
综上所述,超急性脑梗死采取高压氧+阿替普酶+依达拉奉诊疗理想,可促进神经功能得以修复,弱化炎性因子表达活性,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