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聆听”,让“聆听”真正发生—浅谈自然成长取向背景下的音乐课堂教学策略

2021-12-04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聆听竖笛耳朵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 陆 峥

肖邦的第五钢琴练习曲被取名为《革命》,是因为它在“音乐耳朵”里就像“花丛中的一枚大炮”;贝多芬曾说过:“我要紧紧地卡住命运的喉咙。”于是他在第五交响曲《命运》中就用音乐扣响了“命运的大门”。

常听一些家长向笔者这样抱怨:“我家这孩子挺喜欢音乐的,不过实在没什么音乐细胞,天生五音不全。”确实,人人都可以听得见音乐的声音,但是人和人之间对音乐的感悟却存在着差异,听见了和听懂了是大不一样的,可能只是有些人的耳朵不会听音乐。那么该如何顺应天性,通过音乐课堂帮助这些“沉睡的音乐耳朵”,让他们也能学会“聆听”、自然成长呢?

一、安静的“聆听”

雷雨声老师在《走进音乐世界》这本书中这样写道:“在具体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以听觉为中心,结合唱、奏、动、写、视、忆、创等多种音乐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入音乐世界中来,让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中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那么既然是以听觉为中心,我们这些所谓的“丰富”的教学手段就不能影响学生“听”,我们不妨还学生一个安静聆听音乐的环境。

用志不纷,乃凝于神。对小学生来说,“听”最重要的就是集中注意力,用心专注地去听。可能有的学生在课间的时候做了一些剧烈运动,情绪波动较大,那一进入课堂就很难做到“凝神细听”。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慢慢做“深呼吸”,或者播放一些较柔和、舒缓的曲子,让他们感觉到周围安静的氛围,并将呼吸调整过来,为后面“凝神细听”奠定基础。同时,也不妨给学生安静地放一遍音乐,让他们在安静的环境中细细品味音乐。

除了“凝神细听”,笔者在教学歌曲时,都会让学生“默唱”—只动口型而不发出声音地在心里唱。“默唱”可以帮助学生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更好地聆听音乐,在内心感受音乐的旋律、情绪、节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同时也为后面开口唱做准备。

例如,歌曲《杨柳青》是一首扬州民歌,笔者将“用扬州方言演唱”作为拓展部分,所以课堂中多次让学生跟着音乐动口型地默唱,通过默唱不断地总结出扬州方言中发音比较特别的字,然后再让学生跟着音乐学唱。通过“默唱”,不仅降低了学唱方言的难度,还让学生在兴趣中提高了内心的听觉能力,唤醒了“音乐耳朵”。

二、明确的“聆听”

音乐新课标中明确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那么我们就得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哪里,将学生的兴趣爱好融入“听”中去。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灵敏的“音乐耳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对音乐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一定是能自觉集中的。低年段学生最喜欢游戏,游戏是他们最重要的活动。其实许多歌曲和歌谣都可以设计成伴随着动作的游戏活动,其中一部分来源于传统的游戏设计,另一部分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们的即兴创作。在律动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强弱、节奏、走向等,学生关注了这些音乐要素后就会开始逐步唤醒沉睡着的“音乐耳朵”。

例如,在《小树叶》一课教学中,笔者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分别感受同一旋律用快、慢两种速度表现的效果,并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律动表现情绪,当听到较舒缓的旋律时用摇摆身体表示,当听到较欢快的旋律时用拍手表示。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很快辨别音乐的节奏、速度,同时感受到两段音乐不同的情绪。

体态律动的教学让学生兴奋不已,有趣的音乐同样让学生沉浸其中。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溜冰圆舞曲》时,学生听到忽高忽低的音乐就想随着音乐向上、向下活动,后面再为这段音乐配上《猫和老鼠》的场景,学生能轻而易举地画出音乐运动的轨迹(旋律线)。这无疑帮助了“音乐耳朵”去感受音乐。

当然,“音乐耳朵”还离不开教师更好地把握每一首音乐。教师在让学生欣赏歌曲或乐曲之前一定要清楚:这首音乐要欣赏的内容是什么?它体现了什么?课堂上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要听出这段音乐的情绪、速度、力度,还是旋律线、乐曲结构?明确了“听什么”之后,学生才能带着目标去听音乐,他们的“音乐耳朵”才能真正得到锻炼。

例如,在欣赏《牧歌》这首歌曲时,笔者就先介绍了《牧歌》是流传于内蒙古昭乌达盟的蒙古族民歌,作曲家瞿希贤将它改编成了一首无伴奏合唱,让这首歌曲形象更丰满、色彩更丰富。此番介绍之后,笔者就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听歌曲: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什么叫无伴奏合唱?无伴奏合唱有什么特点?学生听了介绍后带着问题去听赏,会更加认真,目标也更明确。

又如,乐曲《瑶族舞曲》中的主题一和主题二也有着明显的对比,于是笔者在学生听之前便设计了一个表格,其中有一些选项供他们选填。学生在欣赏时,便很快将中速和稍快分别放在主题一和主题二的速度方格中,这就是学生“音乐耳朵”不断唤醒的成果显现。

三、器乐助“聆听”

对音乐院校在校学生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学习的专业不同,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听觉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流行演唱专业的学生、打击乐演奏专业的学生及民族、美声专业的学生,他们对听觉中音高、旋律、节奏、和弦、和声等的表现力都很一般,在对听觉较好的学生进行了解后发现,他们大多数在幼年时期学过乐器,且大部分学习的是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所以,一个学生的“音乐耳朵”与其是否在幼儿时期学习过固定音高乐器有一定的关系。

恰逢“乐器进课堂”,于是笔者及时将器乐—八孔竖笛引入课堂。竖笛是欧洲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木管乐器,起源于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十六至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各国。在世界各国,无论是专业音乐表演,还是普通音乐教育,八孔竖笛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维也纳音乐学院这些世界著名音乐学府,到普通中小学校,到处都能见到这种雅俗共赏的乐器,专业的竖笛乐团和竖笛研究学会也比比皆是。竖笛的音色纯正清丽、柔和轻盈,被称为“柔和的笛子”“像鸟唱歌的笛子”。由于学习八孔竖笛入门简单,又是一个具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吹奏时以自然呼吸的力度即可吹响,所以笔者将竖笛作为唤醒学生“音乐耳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说,在笔者的音乐课上,学生通过学习竖笛,既培养了音乐学习能力,又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唤醒了各自的“音乐耳朵”。

曾经有个学生说她特别喜欢听《爱的罗曼史》,因为这首音乐就好像巧克力一般丝滑美妙,让她沉醉在其中。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奋战在教育一线的音乐教师不仅要为这些“音乐耳朵”提供静静聆听的机会,还要明确学生需要掌握什么,同时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的成长顺应自然,让那些不会听的“音乐耳朵”慢慢地学会听,让“聆听”真正发生,让音乐的大门向每个学生打开。

猜你喜欢

聆听竖笛耳朵
竖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大作为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如何提高竖笛教学的质量
耳朵在哪里?
高中音乐鉴赏教学浅议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班的小能人
借我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