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唐诗人顾云籍贯辨论

2021-12-04方学森

关键词:罗隐吴门吴中

方学森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晚唐诗人顾云著述颇丰,“文赋为时所称”[1]142,“文名籍甚”[2],其《上池州庾员外启》自云:“纵不及于前修,时见推于同辈。”[3]8583但两《唐书》,新、旧《五代史》均未列其传,辛文房《唐才子传》亦不载,仅在相关人物如罗隐、杜荀鹤传中提及,其事迹见于《唐摭言》《北梦琐言》《唐诗纪事》等。关于顾云的籍贯,有四种不同的说法,即池州秋浦人、吴人、苏州人和钱塘人。第一种说法最为常见,文献记载也最多,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而后三种说法语焉不详,不常为人所提及,且影响不大。

一、顾云籍贯四说

《新唐书》卷六〇载顾云为池州人[4]1617,《唐诗纪事》卷六七云顾云“池州鹾贾之子”[5]1819,《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〇、《明一统志》卷一六、《万姓统谱》卷九五、《嘉靖南畿志》卷五二、《大清一统志》卷八三、《浙江通志》卷一九四、《云南通志》卷二九、《全唐诗录》卷九〇、《全唐诗》卷六三七、《全唐文》卷八一五和民国修《九华山志》卷六均载其为池州人。《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载顾云为秋浦人[6]290,《文献通考》卷二三三、《江南通志》卷一一九和卷一六七、《乾隆池州府志》卷四〇、《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二七、《光绪贵池县志》卷二〇所载均同。秋浦为池州属县,五代后改称贵池县,故《登科记考》卷二三转载《永乐大典》所引《池州府志》,又称顾云为贵池人,虽不甚恰当,但并不为错[7]。刘世珩辑《贵池先哲遗书》将顾云作品列为“贵池先哲遗书第五种”,亦视之为贵池人[8]。综合上述材料,顾云似应为池州秋浦人,当代学者大都认同这一结论,如《中国文学家辞典》[9]、《中国文学大辞典》[10]都说顾云乃“池州秋浦(今安徽贵池)人”。

上述《新唐书》卷六〇载顾云为池州人,而《新唐书》卷二二四下《高骈传》又称顾云为吴人,其曰:“(高)骈都统三年,无尺寸功,幸国颠沛,大料兵,阴图割据,一旦失势,威望顿尽,故肆为丑悖,胁邀天子,冀复故权。而吴人顾云以文辞缘泽其奸,偃然无所忌畏。”[4]6396《艺文志》与《高骈传》所记前后不一,似乎自相矛盾。不过,称顾云为吴人并非无据,顾云在多篇投献文章中自称“勾吴寒族”“吴门钓者”“吴中单绪”。如《投刑部赵郎中启》云:“某勾吴寒族,邹鲁庸儒。”[3]8581《上翰林刘侍郎启》曰:“某吴门钓者,阙里儒徒。”[3]8583《上右司袁郎中启》曰:“如某者,稷下庸儒,吴中单绪。”[3]8584在《投顾端公启》中,顾云又说自己是三吴顾氏之“远派涓流”,其曰:“某闻三吴词苑,不乏家声。两晋儒林,非无祖德。洎风流寝薄,簪绂渐稀。将阐吾宗,独付全德。不依华宇,更托何门。某远派涓流,寒林一叶。”[3]8578“勾吴”“吴门”和“吴中”,这些名称都与春秋时期的吴国有关,常常用来指称曾为吴国都城的苏州,因此汤华泉先生又认为顾云的原籍在苏州[11]320。

“钱塘说”是由冻国栋《顾云籍贯、历官考》一文提出来的,其曰:“参据《北梦琐言》卷六‘罗顾升降’条及相关资料,可以推知顾云应即钱塘顾氏之破落户,其父为盐商,早沦为‘寒素之士’,既属盐商,大抵因行商而落籍池州,后人记述顾云籍贯,恐只是概举其现居地池州或秋浦而已,但推其原贯,应属钱塘。”[12]

那么,到底哪一种说法是可靠的呢?

二、“池州说”“吴人说”和“苏州说”考辨

关于“池州说”,前述多种文献称顾云为池州人,顾云在其投献文章中也确实多次提到其家在池州。如《上池州庾员外启》云:“某者樵苏贱品,桑梓遗民。”“近闻有使还家,便令附状。诉言名姓,实辱奖怜。”[3]8583这是顾云写给池州庾员外的书启即《上池州庾员外启》,庾员外即池州刺史庾崇[13]3474。作者当年省试落第后,滞留京师继续习业,准备再次参加省试。在唐代,除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的生徒可以直接送往尚书省受试外,其他文士需先参加县、州逐级而上的发解试,取得州府所发的举解,方能成为乡贡,获得进京参加尚书省试的资格,这一过程即“取解”,但也有不试而贡者,谓之“拔解”。“拔解”是指“省试落第的乡贡进士,在每年七月夏课完成后,托人或亲自向京兆府以外的州府行卷求知,并免试取解的现象”[14]。顾云想再次参加省试,但又不想参加州府发解试,于是只能通过拔解的方式直接获得州府举解。他投书池州庾员外,就是想获得州府的荐送文件。文中的“桑梓”无疑是指称池州,“有使还家”的“家”也是指池州的家,池州无疑是其家乡,然而并非其原籍。还有一篇《上池州卫郎中启》也是作者省试落第后,为获得州府的荐送文件而写给池州卫郎中的书启,卫郎中时任池州刺史[13]3474,所以作者说:“伏念自随乡荐,便托门墙。每以芜词,常干藻鉴。”[3]8582他还说:“若某者,早寓乐郊,实为编籍。数间萤牖,犹存于去兽江边。一叶渔舟,尚系于还珠岸下。”[3]8582“江边”“岸下”说明其家在池州临江的地方,池州临江的属县主要是秋浦县,秋浦又是府治所在地,因此其家应是定居秋浦。不过,“早寓”“编籍”二词说明他家是早年寓居池州,进而编籍池州,也就是说池州是其占籍,并非原籍,因此顾云籍贯为池州秋浦县的说法虽流传较广,但并不准确。

关于“吴人说”和“苏州说”,顾云在其文中自称“勾吴寒族”“吴门钓者”“吴中单绪”,这是不是意味着他是吴人呢?“勾吴”“吴门”和“吴中”是不是特指苏州呢?

春秋吴国属地,即后世所谓的“吴地”,其范围历代有所变化,称谓也甚多。《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勾)吴。”[15]1221除“勾吴”外,“《史记》《汉书》或称吴中、吴下、吴门,此后尚有称旧吴、大吴、全吴、中吴、吴会、吴越、三吴等”[16]。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云:“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勾吴。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阖闾城都之,今苏州也。”[15]1221此后勾吴成为苏州的别称,也泛指吴地。如柳宗元《感遇二首》(其一)“鸿鹄去不返,勾吴阻且深”中的“勾吴”指的是浙江,“改革派王叔文家乡在浙江,所以这里用‘勾吴’,此句说到勾吴去,山高江深,比喻改革派的路途艰难”[17]。《史记·项羽本纪》载:“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15]209从此“吴中”就成了一个特定的区域概念。《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解释为“泛指今太湖流域一带”[18]。《辞海》解释曰:一是泛指春秋时吴地,二是旧对吴郡或苏州府的别称[19]。唐代“吴中”的概念并不限于苏州或吴郡,如唐初的“吴中四士”,他们并不都是苏州人。《新唐书》卷一四九《包佶传》载,包融“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4]4798。《旧唐书》卷一九〇《贺知章传》云:“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20]扬州人张若虚、越州人贺知章、湖州人包融(一说润州人)和苏州人张旭,并称“吴中四士”,这说明唐人所谓的“吴中”泛指吴越地区,甚至江北的扬州还包含在“吴地”之内。

“吴门”这个概念也常常用来指称吴地。唐代陆广微《吴地记》载:“孔子登山,望东吴阊门叹曰:‘吴门有白气如练。’”[21]“吴门”本指吴都阖闾城之阊门,代指阖闾城,即后来之苏州,故“吴门”成为苏州的别称,也泛指吴地。唐代王昌龄《送李擢游江东》有“楚国橙橘暗,吴门烟雨愁”[22]1439二句,“吴门”与“楚国”相对,当指吴国。又如唐裴潾诗《前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旋起赴诏命作镇浙右辄赋抒怀诗十四首奉寄》有“迢迢秦塞,南望吴门”[22]5806二句,其中,“秦塞”指古秦地,“吴门”与之相对,当指古吴地。宋词人周邦彦的《苏幕遮》云:“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23]32周邦彦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何以说“家住吴门”?很明显这里的“吴门”不是指“苏州”。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云:“吴门,苏州旧为吴郡治所,称吴门。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周邦彦曾至苏州,但无移家其地之说。作者为钱塘人,钱塘原属吴郡(为三吴之地),或以此称吴门。”[24]钱塘历史上曾隶属吴郡,故周邦彦以吴门代指自己的家乡钱塘,其在《锁阳台·怀钱塘》中言:“但梦魂迢递,长到吴门。”[23]183

综上所述,在唐宋诗文中,“勾吴”“吴中”和“吴门”并不只专指苏州,也常常泛称吴地。这些名称在顾云文中是专指苏州还是泛称吴地呢?遍览其文和其它文献,没能找到特指苏州的证据,以此推断顾云为苏州人是不可靠的。

顾云文中的“吴”常常泛称吴地,此还可以从其文中找到根据。《上池州卫郎中启》云:“伏以秦吴阻隔,江岭萦回。不获奔走阶庭,拜阵感激。”[3]8582当时顾云在京师,卫某在池州,不能亲自回池州拜见卫某,故这里作者将“秦”“吴”对举,点明了二人所处的位置。“秦”当然是指京师所在的秦地,而“吴”显然是指池州所在的吴地。在《投户部裴德符郎中启》中,作者亦将“秦”“吴”对举,其云:“二年求试,未过先场。抚萤窗而便欲灰心,对莺花而徒伤泪目。加以秦吴路阻,烟水程遥,甘滑多违,问安实阙。”[3]8578这里的“吴”也是泛指吴地,同时,其也有代指作用,与“秦”可代指京师一样,“吴”可代指池州。为何要以“吴”代指池州呢?因为池州在古代曾属吴地。春秋时期,吴国通过对楚战争向西扩展,“强盛时期,吴地范围已扩展到今安徽淮河以南;而其军锋所指,已深入到今江西北部及湖北境内。今江西北部,春秋时为吴、楚接界之地,因称‘吴头楚尾’,亦作‘楚尾吴头’”[25]。“春秋后期的‘楚尾吴头’大致可泛指今安徽及至江西东北部的长江下游上段地区。”[26]池州在江西北部以东,更属吴地,至少属“吴头楚尾”的范围,所以顾云以“吴”代指池州是有道理的。正因池州属“楚尾吴头”,顾云有时又以“楚”指称池州,如《上池州庾员外启》云:“爰自束书辞楚,怀刺游秦。求试春官,升名贡士。”[3]8583不过,其以“楚”指称池州仅见于此,更多的是以“吴”代指池州。有时他又以“江表”指称池州,如他在为杜荀鹤《唐风集》所作的序中云:“次年,宁亲江表,以仆故山偕隐者,出平生所著五七言三百篇见简。”[3]8586“偕隐者”指的就是杜荀鹤,顾云曾与杜荀鹤等人隐于九华山,《唐诗纪事校笺》卷六七云:“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同隶业九华。”[5]1819这里的“故山”指的是九华山,“江表”本是泛指长江中下游南岸,而这里特指位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的九华山所在地池州,所以顾云文中的“吴”是一个与“秦”“楚”相对的概念,与“江表”类似,泛指长江中下游南岸一带,因此不能将“吴”认定为籍贯地。《新唐书》称顾云为“吴人”,是从大的文化地理区域角度出发的笼统说法,并不是说他的籍贯是“吴”,而仅是说其籍贯地属吴。另外,顾云虽在文中以吴代指池州,但并不能因此断定“吴”就是“池州”,其文中的“勾吴”“吴门”“吴中”等,更找不到确指池州的证据,因此,也不能据此证明顾云为池州人。

三、“钱塘说”辨证

顾云的原籍地到底在哪里呢?“钱塘说”更为可靠。五代何光远《鉴诫录》卷八“钱塘秀”条载:“罗秀才隐傲睨于人……隐又与顾云先辈谒淮南高相公骈,顾为人风雅,时渤海公辟留,隐遂辞归钱塘……”[27]这条文字记述了钱塘地方的才秀之士,主要是记述罗隐,而关于顾云所用笔墨并不多。罗隐为钱塘人①关于罗隐的籍贯向有三说,即“余杭”“钱塘”“新城”。今人多赞同第三种说法,认为罗隐应属新城(后改称新登)人,即今浙江富阳人。其实三种说法都未错,这里的“余杭”“钱塘”都是指杭州,而“新城”具体指杭州新城县。杭州在唐代之前曾称钱唐郡、余杭郡,陈祯明中置钱唐郡,隋平陈后,废郡为杭州。大业三年,杭州改为余杭郡。唐武德四年又废余杭郡复置杭州,天宝元年复名余杭郡,乾元元年又改为杭州。《舆地纪胜》卷二云:“《临安志》云:‘初治余杭,后徙治钱唐。’然自《汉志》至《隋志》并作‘钱唐’,至《唐书志》始作‘钱塘’……而以‘唐’为‘塘’,乃始于李唐时代。”唐朝因避国号,改“钱唐”为“钱塘”。“钱塘”“余杭”和“新城”都是杭州属县,但“钱塘人”“余杭人”之钱塘、余杭应不是指杭州的治所钱塘县、余杭县,而是指旧钱唐郡和余杭郡,以旧郡名指称杭州,唐宋文献如《唐诗纪事》记人物籍贯常常只记州郡,较少具体到县。“钱塘人”“余杭人”是以郡指称,而“新城”是县名,“新城人”是以县指称,更为具体,也就是说罗隐是杭州(旧钱塘郡、余杭郡)新城人,所以前述“三说”都没错。参见:谢先模. 罗隐籍贯考辨[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49-52。李吉甫. 元和郡县图志[M]. 上海:中华书局,1983:602。魏征. 隋书·地理志[M]. 上海:中华书局,2000:597。沈者寿. 杭州辞典[Z].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200。王象之. 舆地纪胜[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67。,顾云是不是钱塘人,作者没有明说,但将顾云与罗隐并列,将二人进行对比,也许隐含了顾云与罗隐同为钱塘人的信息。当然作者也可能仅以顾云陪衬罗隐,因此我们还不能就此断定顾云是钱塘人。再来看看五代时期另一部文献的记载,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罗顾升降”条云:“唐罗给事隐、顾博士云,俱受知于相国令狐公。顾虽鹾商子,而风韵详整。罗亦钱塘人,乡音乖刺。相国子弟每有宴会,顾独与之,丰韵谈谐,莫辨其寒素之士也。顾文赋为时所称,而切于成名,尝有启事陈于所知,只望丙科尽处,竟列名于尾株之前也。罗既频不得意,未免怨望,竟为贵子弟所排,契阔东归。”[1]142在这里作者也将罗隐、顾云二人并列记述,一方面是因为二人“俱受知于相国令狐公”,另一方面是因为“罗亦钱塘人”,但仕途升降很不相同。一个“亦”字表明罗隐与顾云一样,顾云是钱塘人,罗隐亦是。北宋王谠《唐语林》卷七转录了这条文字,但没有这个“亦”字[28],而北宋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一八四亦转录,却有“亦”字[29],这说明《北梦琐言》原文确有这个“亦”字。作者之所以没有明确指明顾云为钱塘人,是蒙后省略了。再回头看看《鉴诫录》之所以将罗隐、顾云并列记述,原因就很清楚了,也因他们都是钱塘人。前文已述,钱塘曾属吴郡,故周邦彦以吴门代指其家乡钱塘,顾云文中的“吴门”“勾吴”“吴中”等,也应是用来代指他的故乡钱塘。

顾云为钱塘人,为何历代文献多记其为池州人呢?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是较早记载顾云事迹的文献,但未载其籍贯。同为五代时期文献的《北梦琐言》仅是隐含有其为钱塘人的信息,但并未明确指出。北宋人所撰的《新唐书》虽指出顾云为吴人,但却将此信息夹记于他人传中,容易为人所忽视;该书又说其是池州人,且是在列举其作品之后加注说明,给人深刻的印象,同时它又是可信的史书,这样后人就基本沿用了它的这一说法,再加上《唐诗纪事》又说顾云是“池州鹾贾之子”,《直斋书录解题》也称“秋浦顾云”,因此池州秋浦人的说法就这样错误地确定下来了。

顾云出身于盐商之家,《北梦琐言》《太平广记》和《唐语林》均言顾云为“鹾商子”,《唐诗纪事》也说他是“池州鹾贾之子”。前文已述,冻国栋《顾云籍贯、历官考》一文认为,顾云是钱塘顾氏之破落户,其父为盐商,大抵因行商而落籍池州,池州或秋浦只是其现居地。汤华泉也言:“他家是后来移居秋浦的。何时迁池?其父为盐商,可能经商于此而后定居。”[11]320这种说法是合乎情理的。不过,池州虽不是顾云的祖籍,但是他的家乡,他家人已在池州定居多年。《唐风集序》中的“宁亲江表”,意思是说自己回池州省亲,这说明其父母尚在池州。《上池州卫郎中启》还云:“某近得弟霄状报,窃知曲敦奖劝,俯念孱微,深嘉宁越之辛勤,仍悯郦生之落魄。大垂恩煦,下荫宗亲。儿童知激励之风,骨肉感饘餬之赐。”[3]8582这表明不仅其父母双亲在池州,其弟乃至全家都在池州。钱塘是顾云祖籍地,而池州是其定居地、现籍地。按照惯例,籍贯应是指祖籍地或出生地,而池州不是顾云祖籍地,也无从得知是不是其出生地,但可以肯定是为其成长之地。出仕之前,他隐居池州九华山读书,与杜荀鹤、殷文圭“同隶业九华”。前文已述,他甚至自称池州为“桑梓”,池州无疑是其家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今天说他是池州诗人也没有错。

四、结 语

史书载顾云为吴人,顾云又自称“勾吴寒族”“吴门钓者”“吴中单绪”,实乃称自己为吴人,因而其为吴人是可以确定的,只不过“吴”是一个大的文化地理区域概念,而不是指籍贯。池州地处“吴头楚尾”,虽不能以“吴人”来否定顾云为“池州人”的说法,但顾云自己明确地说其家是寓居而编籍池州,因而可以断定池州是其占籍而不是原籍。离顾云生活时代很近的五代时期文献又提及其是钱塘人,顾云也自称“吴门钓者”,唐宋人又常以“吴门”指称钱塘,所以可以断定顾云为钱塘人,即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顾云的父母还有弟弟生活在池州,他也成长于池州,出仕之前还隐居于池州九华山读书,因此也可以称顾云为池州诗人。顾云出身于盐商之家,自谓“吴中单绪”,意即单门独户承继宗绪,其乃寒门后代,却“丰韵谈谐,莫辨其寒素之子”。为能进士及第,他频繁投书干谒,《全唐文》存其文章23篇,其中有15篇为投献之作。顾云多次参加省试但失败,然而其却屡败屡战,终于在咸通十五年进士及第[6]290。顾云善诗文,著述甚多,《新唐书》[4]1617《直斋书录解题》[6]290等著录40多卷,《全唐诗》存诗1卷,可见,顾云是晚唐时期一位影响较大的重要诗人。

猜你喜欢

罗隐吴门吴中
基于CNN卷积神经网络和BP神经网络的冬小麦县级产量预测
我很丑,但我很有才
Were Dinosaurs Able to Swim?
罗隐:唐诗界的“吐槽狂魔”
“生扭吴中之拍”与“真诗只在民间”的深层次自洽——李开先《宝剑记》“不娴度曲”说新读解
姑苏繁华地 吴中第一镇
吴门画院师生书画作品联展开幕
吴中逸、姜水舟作品
学诗3
明中期狭长画幅绘画构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