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2021-12-04杨宇勤
杨宇勤
贵州航天医院检验科 (贵州遵义 563000)
疾病的准确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临床血液标本,但在实际工作中,血液标本质量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检验结果表现出不确定性。血液标本在检验分析之前需要严格把控其质量,以免影响后续诊治工作。本研究针对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从2019年1-12月我院的148 122份临床检验血液标本(血常规110 025 份、凝血功能38 097份)中,筛选出因无法进行检验分析而被退回的不合格标本416份(血常规247份、凝血功能169份)。经分析发现,临床检验室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包括有凝块、用错抗凝管、采血量不足、标本溶血、脂血、重复送检等。
1.1 有凝块
本研究中存在有凝块现象的标本共269份,占比为64.66%,主要原因为抗凝剂与血液未充分混匀。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采集人员未按照规范操作、采血后未充分摇匀或未进行混匀、采血时间过长、抽血不顺畅、挤压采血部位、送检不及时等均会导致血液标本中有凝块[1]。
1.2 用错抗凝管
本研究中存在用错抗凝管的标本共80份,占比为19.23%。用错抗凝管的主要原因是采集人员未正确区分、使用采血容器,或专业能力不足、或缺乏责任心未认真对待血液采集工作。
1.3 采血量不足
本研究中存在采血量不足情况的标本共54份,占比为12.98%,主要是凝血功能检测标本。采血量不足主要由人为因素导致,采血者将凝血管作为第1管进行采集,可导致采血管负压较低,采血量不足;在输液的同一侧手臂进行血液采集使采血管内混入液体,可导致采血量不足;新生儿因血管细,采血难度较大,也易出现采血量不足的情况。
1.4 标本溶血
本研究中存在溶血情况的标本共5份,占比为1.20%。采集人员在采血过程中混匀动作过于激烈会使红细胞破裂,从而出现溶血;血液采集时,止血带捆绑时间过长、采血不顺畅、反复多次进针探查等均会导致血液标本出现溶血的情况[2]。
1.5 脂血
本研究中存在脂血情况的标本共3份,占比为0.72%。采集人员在采血前未告知患者注意事项、被采血者未空腹或输注脂肪乳后进行采血均可出现脂血的情况。
1.6 重复送检
重复送检是指同一患者、同一个检测项目在同一个时间同时送检两份标本。本研究中存在重复送检情况的标本共5份,占比为1.20%。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操作人员的疏忽造成的:医师在不同的时间开出同一种检测项目的医嘱,护士将医嘱全部打印出条码,并粘贴在采血管上,采血护士采集标本前未进行充分核对,导致应该在不同时间进行采集的标本在同一时间采集完成,并送至检验科;或同一个检验医嘱打印出两个条码,导致采集两管血液[3]。
2 改进措施
为提高临床血液标本的合格率,我们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
2.1 针对标本有凝块、溶血的改进措施
采集人员在应严格按照血液检验采集规范进行操作,以采血管的额定量为准,采集适量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立即以180°轻轻颠倒混匀5~8次;若使用碟翼采血针,当采血量较大时应当边采集边摇匀;特殊情况下需采用注射器采血时,应当先将采血管底部向下轻敲或甩一甩,以便抗凝剂沿管壁下滑[4],采血后将针头卸下,开塞,沿管壁将血液缓慢注入,加盖颠倒180°轻柔摇匀,以减少血样冲击力。
2.2 针对用错抗凝管、重复送检的改进措施
采集人员应仔细核对医嘱内容、检验条码上的各项信息、采血管的种类三者是否一致,以及是否有重复检测的项目;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核对制度,规范地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
2.3 针对标本采血量不足、脂血的改进措施
采集人员采血前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进食、服用药物情况,告知患者采血时的注意事项[5];按照正确的采血顺序进行采血,避免在输液时、进食后采血。
2.4 管理方面的改进措施
采集人员加强与临床医护人员的沟通。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护士长、质量监督员建立微信群,及时发布与血液标本采集有关的指南、行业标准、建议、意见等最新知识,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采集血液标本;将检验科编写的标本采集手册通过医院的内部网络发放到临床各科室,由临床科室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每3个月向临床科室公布不合格标本的统计数据及情况分析,使采血相关工作人员给予重视,进而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质量。
综上所述,临床检验血液标本的检验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制度进行操作,以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提高标本送检质量;同时,应强化质量监督措施,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规范血液采集、收集、送检等环节,尽可能地减少血液标本质量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