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田会议对红军伤病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贡献

2021-12-04闵建颖叶福林

关键词:古田会议伤病员伤病

闵建颖 叶福林 高 哲

(1.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127;2.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上海 200025;3.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所以在革命战争中难免会有战士的伤亡,还会产生相关的病患。如何妥善治疗和安置伤病员,真诚关心他们的疾苦,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关系到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战斗力,而且影响到革命队伍与广大群众的关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古田会议决议第一次系统总结了如何妥善处理与伤病员的关系,为我党我军做好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 古田会议前红四军对伤病员工作的发展脉络

古田会议最重要的意义是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对伤病员工作的系统化思考是随着这种向新型人民军队转变的需求而来的。古田会议所确定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无疑为后来我们党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在这些思想理论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伤病员工作是必须重视的重要部分和关键环节。古田会议对于红军伤病员工作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随着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而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笔者对古田会议召开前的革命斗争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可以清晰看到其发展脉络。

1. 设置留守处为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立足建立了前站。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武装发动了著名的秋收起义。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会攻长沙的计划遭受严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果断决策,率领起义军撤出战斗地区,沿湘赣边界向南转移,计划“退往湘南,前去汝城,占据湘粤大道,策应叶挺、贺龙主力部队再次北伐”。(1)晓农.毛泽东“引兵井冈”考[J].炎黄春秋,2001(4): 2-8.然而,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当时部队中弥漫着浓厚的消极情绪。据张宗逊回忆:“秋收起义后,部队遭到几次挫折,战斗减员很大,加上长途行军转移,病号很多,特别是当时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军心涣散。”(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下[M].北京: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47.谭政也回忆说:“当时,疲劳、困苦、饥饿、惊慌的情绪充满了部队,加上疟病、痢疾传遍了每个战士。行军途中,两旁的丛草中没有多远,就躺下几个发出微微的颤颤发抖声音的战士。离开宿营地的头四五里路,每天总是嗅着一种难闻的腥气……”(3)罗章龙,等.亲历秋收起义[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26.正是在这种境遇下,毛泽东对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并派人送信给袁文才,请其合作,共谋大业。在征得袁文才同意后,10月7日,毛泽东率部进驻宁冈茅坪,随即在茅坪安置了伤病员,设立了留守处。随后部队兵分二路: 一路由宛希先率领到湘东茶陵、安仁一带;一路由毛泽东亲自率领,经酃县十都、水口,一直到遂川大汾。目的在于打探南昌起义部队的消息及考虑能否在湘南立足。后来毛泽东得知南昌起义余部在广东失败,湘南也无法立足后,才又率部经黄坳、荆竹山,回到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可见,妥善安置伤病员,使部队轻装上阵,是毛泽东产生引兵井冈山想法的初衷,而设立留守处则为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立足建立了前站。

2. 缺医少药是井冈山斗争最大的困难之一。1928年朱毛会师组建红四军以后,为打破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毛泽东、朱德等领导红军与敌人展开了各种斗争,使边界的“红旗始终屹立不倒”。但同时,有战斗就有伤亡,伤病员的增加给本来就缺医少药的根据地带来了新的困难。最初在茅坪攀龙书院创办的第一所红军医院,只有2个中医和2个西医,仅能容纳四五十个病人,药品和器材也极端匮乏。为了解决医疗困难,红四军曾多次向湖南、江西两省委及中央报告,请求派一些西医和送一些药品来。1928年7月,毛泽东在给湖南省委的报告中说:“伤兵增至五百,欲冲往湘南去,则军心瓦解,不去又不能,此亦最大困难问题之一。”(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第5册[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449.进入秋冬时节之后,根据地缺衣少粮、忍饥挨冻的困难更加严峻,伤兵和病人更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1928年11月,毛泽东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再次提到:“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医生药品均缺。现在医院共有八百多人(伤病官兵——引者注)。湖南省委答应办药,至今不见送到。仍祈中央和两省委送几个西医和一些碘片来。”(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65.

3. 安顿伤病员成东固会师的重要历史贡献。1929年1月,基于克服根据地给养困难,外围作战粉碎敌人“会剿”等考虑,毛泽东、朱德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踏上了转战赣南、闽西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红四军的征战可谓是屡遭险境、历经坎坷、颠沛流离。其间经过数次战斗,部队的伤病员增至300余人,其中,第二十八团党代表何挺颖在大余战斗中身负重伤,后在转移途中从马背上摔下壮烈牺牲。朱德的妻子伍若兰在寻乌圳下突围时,因腿部受伤被敌人俘虏后惨遭杀害。在这种悲苦交加的情形下,红四军前委在罗福嶂召开会议,“为安置伤兵计,为我有党有群众的休息地计,为救援井冈山计,决定前往东固(宁都兴国吉安之交,地属吉安)”。(6)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吉安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中共吉安市青原区委,等.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 第2册[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2.1929年2月中下旬,红四军到达吉安东固,与江西红二、四团胜利会师。东固会师后,红四军得到了一个星期的宝贵休整,并把毛泽覃、陈东日等300多名伤病官兵安置在东固养伤治病。随后红四军轻装踏上了转战闽西的征程。所以,东固会师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毛泽东的记忆里,‘东固’这个地方是他终生未能忘怀的。即使是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还多次谈到,他一生忘不了三个地方——井冈山、东固和延安。在谈到东固时,他无限深情地说,如果当年没有东固的一个星期休整,红四军将被拖垮,更不可能开创赣南革命根据地了”。(7)肖显社,沈丽文.统帅毛泽东[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89.

4. 提高医疗救治水平是革命战争的迫切需要。1929年6月初,红四军取得白砂战斗胜利后,毛泽东在白砂约见了当地红军领导人傅柏翠,希望在蛟洋创办红军医院。他对傅柏翠说:“蛟洋一带赤色基地比较巩固,部队连续征战,伤员要有一个妥当安置,你回蛟洋选一个地点设立红军医院,将沿途染病和战斗中负伤的病员集中到一起治疗。”(8)雷晓华.毛泽东创办蛟洋红军医院[J].福建党史月刊,2013(5): 10-11.傅柏翠随即派人将两座祠堂让出来辟作医院,名为闽西红军后方医院(因院址设在上杭蛟洋石背村的傅氏祠堂,故又称为蛟洋红军医院)。创建时,这所医院仅有3名医官、3名护士。因红军连续征战,住院的伤病员较多,医护人员虽夜以继日地工作,但仍应付不过来。加上处于战争环境,医院各方面建设都很困难。对于医院的情况,熊寿祺在《红军第四军状况》中有详尽记载:“闽西蛟洋、赣西南东固这两个医院,红军四军张医官派官佐去组织的。每处差不多都花了一万至数万元之谱。因为没有人负责,组织又不健全,医药又缺乏,管理也不好,花了很多钱,伤病兵还是吃苦,每次战役后数百伤兵呻吟院内,没有很好看护。希望中央多派医官和看护至这两处医院去,把他健全起来。将来红军前进,后方医院更是迫切得很了!”(9)熊寿祺.红军第四军状况[J].党的文献,1999(2): 53-73.

二、 古田会议对做好伤病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分析阐述(10)本节中有关引文,除特别标明的之外,其余均出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1929年12月),毛泽东文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78-117.

历经秋收起义以来一路的艰苦征战,毛泽东对于做好红军伤病员工作一直高度重视。早在1928年10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指出,“巩固此根据地的方法: 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把这三件事切实做好,是边界党应该努力的”。(1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53-54.在这里,毛泽东把建设好红军医院作为边界党的一项中心任务,并将其提到巩固革命根据地的政治高度来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并且毛泽东在了解到伤病员缺粮少药的困难时指出: 我们好人一时没有吃、没有穿,是不大成问题的,但对伤病员一定要照护周到,不然就会影响战斗情绪。这不单是个伤病员问题,而要看作是一个战斗问题,如果不医治好伤病员,传到部队去,就会在战士中起不好的影响,大家就会有顾虑,这就影响战斗力了。所以说,对伤病员的医疗看护工作非常重要,是一个政治任务。(12)江西人民出版社.革命斗争回忆录: 上[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 284.毛泽东进一步从影响部队战斗情绪、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如何做好伤病员的医疗救治问题。井冈山斗争时期,根据地的经济物质条件艰苦到了极致,“每人每天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乎为继”。(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65.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为了使伤病员尽快解除痛苦,及早重返部队,毛泽东还亲自批条增拨了200块大洋建设小井红军医院;并批准在离茅坪不远的茶山源修建红军药材库,以确保救治伤病员的需要。

1929年12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更是把“优待伤病兵问题”放在与党的组织问题、党内教育问题、红军宣传工作、士兵政治训练等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党做好红军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重要基础。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虽然仅从“伤病兵痛苦的现象及影响”和“解决的办法”两大部分论述了“优待伤病兵问题”,但仔细分析其中的条文,里面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其一,关于导致伤病兵痛苦的原因。毛泽东详细罗列了导致伤病兵痛苦的主客观原因。客观方面的原因包括: (1) 部队卫生机构不健全,“办事人少与不健全”;(2) 缺医少药,“医官和药太少”;(3) 缺乏医疗设备,“担架设备不充分”;(4) 给养和用费不够,“伤兵伤后,七八天还没有衣服换”;(5) 物质条件艰苦,“不清洁”“饮食恶劣”“房子窄”,等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包括: (1) 领导不够重视,“对于卫生机关的健全,不但没有尽得最大的努力,而且简直不加注意。各种会议对卫生问题讨论很少”;(2) 官长缺乏关怀,“官长对伤兵病兵,采取一种不理问态度,甚至表示讨嫌他们的态度”;(3) 对伤病兵歧视,“行军时官长以至士兵对在沿途落伍的伤兵完全不表示一点同情,不但不为他们想法子,反而一味地怒骂,或无情地驱逐他们”;(4) 官兵待遇不公,“调养费病官有,病兵没有”;(5) 医官从中渔利、中饱私囊,“医官卖私药”;(6) 没有处理好与当地群众的关系,“以致伤病兵看医院如牢狱,不愿留在后方”。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原因既有缺医少药、经费匮乏、机构不健全等客观因素,也有官长歧视、待遇不公、医官腐败等主观因素,这些因素使得红军伤病员除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外,还要经受心理方面的煎熬。

其二,伤病兵痛苦带来的消极影响。综合以上11个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毛泽东指出,当时在红四军广大官兵中弥漫着一种“红军好是好,就只不要带花,不要病”的舆论。这种舆论进一步影响到士兵与官长的关系、普通官兵与伤病员的关系、群众与红军的关系。因为士兵对官长不满意,所以“越发增加官兵间悬隔”,导致官兵之间相互缺少信任和理解,缺乏关爱和亲情;因为“怕带花”,所以打仗时有些战士不敢向前冲锋、不愿舍生忘死、不能拼死杀敌,从而大大消减了红军的战斗力;因为“关系不好”,所以影响到群众“加入红军的勇气”,他们看到伤病员的待遇,将心比心,不愿送子女去当红军,影响到红军有生力量的扩充和更新。这些因为没有做好红军伤病员工作的消极影响,对于红军作为革命武装部队、作为人民子弟兵的性质和宗旨都是不利的。

其三,解决伤病员痛苦的基本方法。对于如何帮助这些伤病员治病疗伤,减轻他们遭受的痛苦,毛泽东结合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从8个方面提出了应对举措: (1) 领导要高度重视。军政机关要时常关注卫生问题,“以后各种会议,应该充分讨论卫生问题”。(2) 健全卫生组织机构。要选派有能力的人充实其中,“并要增加办事人员达到照料完备之目的”。(3) 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对于“医生少和药少的问题,要尽可能设法解决”,督促医生看病要周详一些。(4) 官长要热情关怀。连以上官长“应当随时看视伤病兵,送茶水给他们吃,晚上替他们盖被窝”,等等。(5) 态度要和蔼友善。对于行军落伍的伤病兵,“禁止任何人对他们的怒骂和讥笑”,即使要伤病兵让路时,也“要好好对他说,不要一把推开他”。(6) 对伤病兵要细心照料。“凡有因病因伤落伍下来的,不论是战斗兵非战斗兵,均要立即派一个人去招呼(客家方言,“照料、护理”的意思——引者注)他,如系重伤重病,并要尽量设法雇夫来抬”,“每次行军,后卫要耐烦带上落伍的伤病兵,必要时还要替他们背回枪弹”。(7) 公平分配经济补助。发零用钱时,“要酌量伤病的轻重,重伤重病的要比轻伤轻病的多给一点。调养费一项,对于特别重伤重病的,应该不分官兵夫酌量发给”。(8) 发动军民共克时艰。对于伤病兵衣服被窝问题,“除公家尽力置备外,应该在各部队官兵中发起募捐”,并在工农群众中发起募捐活动。

综观古田会议决议对于优待伤病兵问题的阐述,可以看出,不仅从很多具体问题上着眼于解决红军伤病员的生活和医疗困难,而且还从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关系建设的高度论述做好伤病员工作的战略意义。决议中强调: 做好伤病员工作,“这是最能取得群众(信任)的方法”,老百姓通过红军对伤病员的关心和爱护,更加衷心拥护和爱戴人民的军队。医治敌方伤兵,“亦是对敌军宣传的极有效方法”,通过红军和白军对于伤病员态度的鲜明对比,瓦解敌人的军心和斗志。为伤病员募捐(衣被、现款、粮食),不仅“是唤起全军互助济难精神的好方法”,而且也是“密切联系工农群众与红军”的桥梁和纽带。决议还号召,要把照顾好伤病员“定为一种制度,大家实行起来”,由此进一步密切官长与士兵的关系,密切红军与群众的关系,不断提升红军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 古田会议决议对红军伤病员工作的深远影响

古田会议结束后,红四军前委利用行军、战斗的间隙召开各种会议,传达学习古田会议的决议,并研究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要求部队全面贯彻执行。古田会议决议“不但在红军第四军实行了,后来各部分红军都先后不等地照此做了,这样就使整个中国红军完全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14)傅柒生.古田会议之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贡献和时代取向[N].光明日报,2014-10-29(5).古田会议决议的贯彻实施,不仅使红军肃清了各种错误思想的余毒,确立了我党我军新的建设原则,而且还为我军卫生工作的创建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红军伤病员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总体而言,古田会议决议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对红军伤病员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加强对伤病员的关怀慰问。古田会议之后,红四军迅速落实了伤病员的优待制度。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不仅对红军医院的建设高度重视,而且对红军伤病员生活也十分关心。他们曾多次前往蛟洋医院看望伤病员,坐在病床上与伤病员谈心,赞扬红军战士英勇杀敌的精神,鼓励伤病员安心养伤治病,解除对家事的后顾之忧。毛泽东还经常把配发给自己滋补身体的营养品转送给红军医院,叮嘱要切实解决好伤病员的生活困难。朱德有一次到红军医院视察,看见伤病员气候严寒时还穿着单薄的衣服,盖着破旧的毯子。他回到军部后,立即派人送去了许多木炭和铁锅,以供伤病员们烤火取暖。(15)刘善玖,钟继润.浅论苏区红军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5): 687-689.红军领导人亲临医院关怀慰问伤病员,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伤病员的疾苦,促进红军医院医疗条件和环境的改善,而且给广大伤病员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大家的革命斗志,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古田会议之后,这种部队首长亲自下基层关心、慰问伤病员的优良传统,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得以坚持延续,而且在和平建设时期更加发扬光大。

二是尽全力做好伤病员的救治。古田会议决议中对红军医院存在不良现象的批评指正,促使相关部门和领导进一步改进医疗工作,改善医疗条件,密切与当地群众的联系。这些举措很快就取得了实效。红四军战士姜立生在龙岩战斗中负伤,后来转送到蛟洋红军医院救治。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姜立生及其他伤病员深深为医护人员和当地群众的精心照料所感动。他代表大家在床头的壁板上写下了感谢的话语:“我们是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第三支队第八大队士兵,驻扎在此数十天,多蒙蛟洋列位同志恩泽招待我们,比兄弟手足更好得多。”并创作了一首热情洋溢的诗歌:“我是赣南宁都住,真正革命到这路。军长下令要包围,一心打倒陈国辉。走上马路连冲锋,反贼尽死江河中。我军得胜希望大,陈贼全部都失败。心在革命不在家,谁知龙岩带了花。我伤非小不相当,副官吩咐到后方。总要共产到成功,我辈青年把田分。”(16)林晓军.珍贵的壁板诗[N].解放军报,2014-11-07(8).诗歌不仅充分表达了红军将士与工农群众之间鱼水不离、骨肉难分的浓厚阶级感情,而且鲜明抒发了红军战士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革命豪情。

三是发动群众做好伤病员工作。古田会议后不久,中共中央即号召“每一个革命群众都要为红军找医生,为红军找药材,到战场上救护红军去”。各级苏维埃政府也相继发文,动员苏区工农群众积极参与救护、慰劳红军伤病战士。如1930年4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公布了优待红军条例,规定:“士兵伤病医药费由公家供给,按照伤病轻重,酌量增减”,“乡村中遇有伤病兵过境,政府应特别招待抬送”,“残废士兵由政府维持其生活”。同年12月,闽西苏维埃政府还发出关于“发动群众在新历年关慰劳伤病红军”的通告。1931年4月,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则强调要“鼓动群众,组织经常的担架队运送伤兵及准备粮食供给医院”。在党和苏区政府的大力动员下,苏区工农群众积极投身到救护和慰劳红军伤病战士的行动中来。据《红色中华》第50期报道,1933年1月24日,上杭才溪乡举行慰劳红军伤病战士的活动,慰劳品共计九十余担。同时,群众代表组织了宣传队、新剧团等,分头慰问红军伤病员,到处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有的还在医院里表演白话新剧,深受伤病兵们的欢迎。古田会议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参与救护、慰问伤病员,不仅是军民团结一家亲、军民鱼水情意深的生动例证,而且是人民武装人民建、人民军队爱人民的光辉典范。这些优良作风和成功经验,一直延续到今天人民解放军开展“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举措。

四是健全各级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古田会议后,在政治机关指导下,红军部队以团为单位普遍建立了卫生运动委员会,由群众推举主任一人,委员五至九人;每个伙食单位建立一个卫生小组,公推组长一人。这些机构的成立主要是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的管理和宣传工作,其主要职责包括:“写卫生标语及画报张贴各处,鼓励广大群众投稿卫生文章及画报等;考查群众对卫生有无进步(的意见),召集卫生会议,专题报告卫生事宜;编演各种卫生新剧,卫生检查及竞赛等卫生宣传工作。”(17)刘善玖,钟继润.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史料汇编: 第1册[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12: 122.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总军医处,专门领导红军的医疗卫生工作。1932年10月,红军总军医处升格为总卫生部,进一步加强对红军各部队及中央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在苏区政权机关中,各省、县、乡苏维埃政府也都成立了卫生运动委员会。

五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团结教育。在红军创建初期,军中的医务人员大多数“都是从敌人那边俘虏过来的”。为了留用这批医务人才,“我们对医生算是特别优待,每人每月有十元或十元以外的津贴,红军中除了医官之外,没有一人有领津贴的资格”。(18)熊寿祺.红军第四军状况[J].党的文献,1999(2): 53-73.这对当时从军长到伙夫每天仅有五分钱伙食费的红军而言,是一个相当高的待遇了。在对医务人员团结留用的同时,还需对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1931年9月,毛泽东嘱咐贺诚:“要好好教育工作人员、医务人员,要他们好好爱护伤病员,为伤病员服务,医生看病要仔细些,态度要好。”(19)刘善玖,张莉芳.中央苏区卫生工作回忆史料[M].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2014: 79.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精神,红军总医院提出了“一切为了伤病员”的口号,并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觉悟,增进对红军伤病员的阶级感情,定期检查每个人的政治表现和工作态度,很快就使医院的工作作风得到了较大改进。

综上所述,自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以来,妥善救治和安顿伤病员,做好伤病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党和人民军队必须直接面对的重要问题。古田会议不仅在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方面为我党我军树立了历史的丰碑,而且在做好红军伤病员工作,开创人民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田会议决议对加强伤病员的救治,提高红军战斗力,密切军民鱼水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古田会议伤病员伤病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1929·古田会议(林启泉)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健身不练肩 伤病在明天
廖丽芸:古田会议纪念馆圆了我的梦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伤病专家 格兰特·希尔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