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方法的缺失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
2021-12-04◎吴汉
◎吴 汉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东社学校,江苏 南通 226322)
实效教学是指教师通过有效的备课、有效的讲解、有效的辅导、有效的布置作业、有效的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在合作式学习、自主式学习、情景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中全面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将实效教学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集合”,不仅包含人、数学教材、多媒体技术等元素,还包含教学时限、数学活动等诸多元素.为了充分发挥上述“元素”的作用,激活“集合”的活力和动力,数学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课堂实效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与同仁们商洽.
一、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方法的缺失
1.口算心算的缺失
小学生的口算心算对数学成绩影响极大,并限制着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有些教师认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注意力不够集中,从而忽视对小学生口算心算方法的教学,认为笔算比口算正确率高,过分强调笔算价值,贬低口算的现实价值,导致小学数学课堂中缺少口算心算的环节,进而导致小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不断降低甚至消失.比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时,数学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忽略估算环节,下意识地列竖式讲解:(1)用两位数的个位去乘三位数,积的末尾与个位对齐;(2)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积的末尾与十位对齐;(3)把两次乘的积加起来.并向学生阐述:两位数的个位乘三位数的积表示有几个一,两位数的十位乘三位数的积表示有几个十.在习题练习中,教师会要求学生进行笔算,然后只是给出标准答案,让学生自行纠错.长此以往,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逐渐丧失.
2.基础练习的缺失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并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以及最基本的练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复杂的混合数学练习.一些教师有时候不能了解学生的学情,一开始就用较难的练习方法,导致学生无从下手,让学生望而生畏,感到数学真的很难学,对数学产生难以名状的恐惧心理,从而更加畏惧数学学习.比如,教师在讲完“混合运算”之后,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题目,然后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加减乘除运算中的简便方法来解题,而不是让学生根据混合运算的法则来完成本题的解答,在学生完全熟练掌握混合运算法则之后,可以尝试运用简便方法来计算.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练习之后,探索简便算法,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具体地:计算102×48时,先利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进行计算,在算法熟练之后,探究简便算法.
3.思维训练的缺失
教育的本质就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只有训练好学生的思维,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思考,并在思考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但有的教师却热衷于对学生进行灌注式教学,一味地灌注数学知识,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数学概念和方法,这样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在小学数学计算中常常应用“零除以任何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的法则,教师要求学生只需要记住这一知识点,而不需要做深入的探讨和思考,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式加速了学生数学思维的丧失.为什么除数不为0?0÷0的结果会是多少?通过讨论,发现0÷0=任何数,这不合常规,于是数学家规定:0不能做除数.其实,学生都喜欢刨根问底,但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剥夺学生探究知识溯源的权利.
4.学习活动的缺失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忽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不能主动地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进而不能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调整教学策略,弥补学生知识薄弱的地方.长此以往,这样的课堂就会变得死气沉沉,课堂教学缺少活力,很难有效达成学习目标.比如,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的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浮光掠影,轻描淡写,忽略由数面积到列式计算面积的过程,剥夺了学生探究、讨论、交流的机会.他们还认为课堂应该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模式进行,因此,他们常常一股脑地将知识抛出,不等学生消化,就又开始讲解下一知识点,认为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这种不注重与学生之间进行的沟通的教学方式,只会在无形中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减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终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彻底消失.
二、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方法的干预策略
1.注重口算心算的实效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因此,教师需要采取能反映学生看、想、算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数学运算法则,进而熟练地完成数学题目.口算、心算练习是提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环节,教师应该适当地减少笔算,增加口算心算的练习,从而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中的十进制计数法时,掌握“数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口算心算能力,进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具体地,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十进制计数法”,我设置了抢答环节,并把学生两两一组,要求一个学生用阿拉伯数字写出一些数后,另一个学生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并读出来,哪个小组回答得越快、越准确,则给予的奖励也就越高.学生对这一抢答活动非常感兴趣,主动和自己的合作伙伴分配任务,在分配结束之后,迅速进入自己的学习角色中,认真地合作起来,抢答开始之后,每个小组都集中注意力,竭尽全力地加入抢答活动,最终第三组学生胜出,得到了自己心仪的奖品,我鼓励其他学生不要灰心,下节课继续这样的活动,没有得奖的学生立马笑展颜开.
再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估算商是几位数,口算出大致结果,再把计算结果与估算、口算的商进行比较,从而减少错误.具体地,计算420÷4,先算400÷4=100,再算20÷4=5,最后算100+5=105,这样便不会出现420÷4=15或420÷4=150的情况.因此,口算、估算和笔算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互相联系,也相得益彰.
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学生的数学反应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提高,数感源源不断地生成,生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也不断地增加,这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亿以内的数字,还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做准备,更好地为学生将来进行复杂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2.注重基础练习的实效方法
袁守定曾经说过:“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由此可知,学好数学知识必须先打好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也没有顺应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只是一味地引导学生套用各种数学理论进行解题,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不利于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也不利于学生的进步.
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我首先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这个图形中既包括梯形,也包括平行四边形,我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学生只能算出梯形的面积,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感到无从下手.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给学生分别呈现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草坪,并让学生计算它们各自的面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快计算出了长方形草坪的面积,而对平行四边形草坪的面积手足无措,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将平行四边形分解为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并且将三角形进行平移形成一个长方形,学生由此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然后我让学生根据得出的公式进行加以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再如,在教学多边形面积之后,我安排了组合图形面积的教学.如此安排,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贴近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组合图形中,有的是基本图形的叠加;有的是基本图形的裁剪;有的是基本图形叠加后的裁剪.这些组合图形的面积不是一个公式就能搞定的,这样安排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海无涯”和“学无止境”.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图形之间的关系,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掌握,还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以此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促使学生不断取得进步.
3.注重思维训练的实效方法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宁可受苦而保持清醒,宁可忍受痛苦而思维,也胜似不进行思维.”由此可知,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看待和思考一切问题,而且还要开展科学合理的思维训练,防止学生形成机械化的解题思维,不能生成举一反三的变通能力,从而阻碍学生的进步.
比如,我设计了一道思维训练题:三年级一共有两个班,一班有15人,二班有12人.两个班要进行一场羽毛球比赛,老师需要给他们每人买一副羽毛球拍,商店价格如下:不超过10副,每副25元;11~24副,每副20元;25~29副,每副19元;30副及以上,每副15元.三年级两个班分开买还是合买羽毛球拍省钱?每副可以省多少钱?学生通过计算,很快解决了第一问:合买省钱.在解决第二问的时候,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班合买时可以多买3副羽毛球拍,这样就可以按单价15元计算,而有的学生认为合买需要购买27副羽毛球拍,单价应该按19元计算……在一片讨论中,学生的思维火花瞬间被点燃,研讨氛围浓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锻炼了数学思维,还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再如,学生在比较一个正方形和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关系时,有的学生认为长方形的周长是正方形周长的三倍,这是因为长方形的大小是正方形的三倍.而有的学生认为不足三倍,这是因为在图形组合时,边线重合,周长会减少.认为是三倍的学生是因为没弄清周长的实质,只是直觉思维.
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对于每一个新知的出现或者问题的提出,教师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进行深思,这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还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符合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4.注重学习活动的实效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是学生获取真知、生成数学智慧的“殿堂”.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汲取更多的数学知识,教师需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数学操作技能.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适当减少失真性操作,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让数学走进生活,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并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比如,在教学“圆”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圆”的建筑物,如广州圆大厦,中国天坛,罗马斗兽场……学生观看完这些建筑设计之后,纷纷感叹道:“圆可以说是公认的最完美的几何图形啊!”在一片赞美声中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圆”这个图形的魅力,然后,我对学生说:“大家要不要也当回设计师啊?用‘圆’设计出你心中最美的建筑图形.”学生欣然同意了,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利用“圆”设计出各种各样漂亮的图案,同时,我要求学生说出所设计图案的对称轴,以及图形是如何由“圆”转换来的,学生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瞬间投入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设计了各种圆的图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火花瞬间迸发了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再创造.
比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我先在黑板上第一行画了两个三角形,第二行画了六个三角形,经过全班交流,学生知道了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个数的三分之一,然后提问:“还可以怎样设计,使得第一行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二行三角形个数的三分之一?”通过创新练习设计的环节,学生达到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
再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题:姐姐今年八岁,弟弟两岁,今年姐姐比弟弟大几岁?姐姐年龄是弟弟的几倍?明年呢?通过解答可以发现,姐弟俩的年龄差是不变的,而姐弟俩年龄的倍数关系却是变化的.由此可知,好的练习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学情,精心备课,还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路径,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融会贯通,让数学课堂成为教与学的主阵地,让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习得数学技能,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开花结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新课标教学理念,大胆地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寻找适合班级学生的学习方法,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保持心情的愉悦,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课堂增添“活力”,避免教学资源的无端浪费,不断产生新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中学习,可以让学生的头脑更加灵活,数学学习兴趣更加浓郁,数学潜能得到挖掘,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