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2021-12-04金华教育学院
金华教育学院 徐 蕾
近年来,教育体制革新发展,人们对于各方面素质教育的认知也在逐年提升,各大高校也开始着力革新高校体育教学体制。所谓高素质人才,不仅要读圣贤、习文墨,更要具备良好的健康素质。但全民健康水平并不理想,亚健康状况颇多,高校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为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提高体育素质,高校探索新的体育教学模式非常有必要。
一、高校革新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必要性
(一)学生健康素质连年下降的紧迫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跨越式的提升,身高、体重、发育指数已经完全达标,农村与城市青少年身体素质也差距甚微。但诸多数据显示,近年来,学生的体育素质与健康水平却在逐年下降,其在各项体能测试中的成绩,如长跑、短跑等,均处于连年下降的态势。基于这种形势,高校革新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健康素质良好发展已经非常紧迫且十分有必要。
(二)学生体育兴趣下降亟须教改新举措
目前,高校体育学习大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学习,很多体育项目成为一种选修课程。这种方式有优势也有弊端,大部分学生在还没有了解清楚某个项目的时候,就进行了课程选修,随后在学习过程中,将体育课程逐渐演变成一种应试课程,机械地去掌握知识点,圈点考试范围。学生选课之后,在上课过程中,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该项目,或者由于项目的特殊性,自身并不擅长。比如,有些学生耐力很强,但灵活性不足,如果选择了体操等课程,发现自己非常不擅长,并且自己擅长的方面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就会逐渐丧失兴趣。毫无兴趣的学习是得不偿失的,更是不利于个人体育素质的良好发展。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和现状,教学改革应着力提出新的有效举措。
(三)高校体育教育不受重视情况亟须改善
近年来,国家及各学校对学生体育素质与健康状况的认知已经有很大的改善,各部门严格制定标准方案、管理方针与组织实施等,但是在实际的高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教学并没有很好地落实到位,具体实施过程不尽人意。师生在观念上,仍然把体育课程当成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对于体育课程也是采取应试的态度。这之中固然有师生本身的观念问题,同时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大的疏漏,比如体能测试只作为形式参考,并不作为奖学金评定、优秀评定的依据,学生在这样的制度下难免会产生不重视体育教育的心态和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体育素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体育兴趣也无从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教育不受重视的情况亟须改善,从根本上改变高校体育教育模式,才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
(四)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必然要求
高校想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要对体育教学进行全面改革。体育教学改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体育运动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要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简单或复杂,过于简单或复杂的教学内容都无法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因此,对体育教学进行合理的改革,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革新体育教学以提升学生健康素质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评测体系及标准
所有的课程体系改革都要在现有情况的基础之上加以调整和引导,任何一种教学改革调整都需要师生双方配合,观念协调一致,孰重孰轻理念相同,才能更好地实施。目前,高校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还停留在应试与得分的阶段,因此,若想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体育教育、健康素质的重要性,还要从评测体系和标准入手,让体育课程、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分与操评,或者是奖学金的评定。例如,每年的体能测试不能仅是走个过场,勉勉强强参与就算合格,要把每个项目的分数进行严格记录,考核不合格者需要参与学校组织的锻炼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一样记入补考记录,或者是直接以百分比的形式算入学分,或者是引入奖学金的考核标准中,这样学生才会从根本上重视体育教育,后续的教学改革才会更好地实施。
(二)完善选课体系,实施个性化选课模式
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课程项目多、分支多,学生可选择项目的空间大,并不像传统文化课程一样,一本书几次实验适用于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健康水平不均等,身体素质差异大,有的学生耐力更强,有的学生灵活性更高,有的学生善于技巧性训练。因此,沿用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方式对于体育教育来说是狭隘的、低效率的。学生在选课时,大多都是随性选择,可能就学生本身来说,都不清楚自己到底适合哪种体育项目。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选课体系。以教育者的身份为学生设计个性化的选课方式,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和选择,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和方法挖掘学生的特点与优势,引导学生正确精准地认识到个人体育项目的爱好倾向,做出正确选择。
例如,与传统的新学期开学初期便进行选课相比,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几节体能课,从耐力、爆发力、灵活度与技巧性多方面对学生边训练边测试,为每个学生形成一份体能素质建议,帮助学生寻找自己适合的方向。同时,教师可以对本学期开展的各项体育课程,在新学期开学初期,学生正式选课分班之前,为学生安排几节体验课,让每个学生以课堂的形式去了解每个体育项目,对应识别自己的个人爱好。以上两种措施都可以很好地解决个性化选课模式实施的问题,帮助学生在个人爱好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身体素质,精准选择自己适合的体育课程,最大限度续航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热情。兴趣是第一生产力,这样才可以推动学生快速有效地提高健康素质。
(三)建立学生健康档案预警报告干预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物质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富足的生活条件随之而来的,还有很多疾病的低龄化,如“三高”问题、肥胖问题等。对于高校学生来说,由于正处于青春阶段,很多健康小问题在平时几乎得不到重视,最后很容易发展成为疾病。
高校作为为国家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机构,其不仅要培养人才的技能与业务水平,非常重要的另一职责就是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因此,在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的过程中,高校可以为学生设立个人健康数据库,每学期或每半学期对学生的健康水平进行监测,以尽早发现学生的健康短板,及时加以干预和调控。
比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机会,对学生各项指标进行记录和监测。根据每年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让学生的健康红线尽早显现。对于健康状况不佳的学生进行调控,如体能素质下降过快的、触及某个比率红线的学生需要定期上体能课程,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体育素质状态;体重增加或减少过快的,针对这样的学生进行一些营养学、肥胖课程的指导,为学生制定健康的身体素质管理方案。这种数据监测不仅能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更能督促学生个人关注自身身体素质情况,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健康水平提升的问题。
(四)在体育教学中增设创新式的竞技体育
我国当代大学生对于各种体育竞技赛事以及国际性的赛事有着较为密切的关注,在一些国际性的竞技体育中,学生往往会对一些综合性的竞技规则以及体育运动技术产生兴趣。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将一些复杂的体育项目进行简化,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任务中,激发学生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以随时投入竞技体育项目中。例如,教师可以将羽毛球、游泳与武术等体育项目引入体育教学当中,既能满足学生对竞技体育的热爱与渴望,也能够选拔出具有较高运动素养的体育人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进行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对于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和体育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完善体育课程体系,还要以体育课程为着手点,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