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2021-12-04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亚太教育 2021年7期
关键词:武汉大学基础课职称

武汉大学本科生院 张 芳

公共基础课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体育、军事理论、制图、医学临床技能学、力学、工程训练、创业教育等课程,这类课程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的公共基础课是武汉大学培养引领未来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袖人才的重要保障,但“边缘化”“没地位”“待遇差”,公共基础课一度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状态。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并配合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武汉大学开展了公共基础课相关情况调研,并制定了公共基础课质量提升方案。

一、公共基础课现状分析

公共基础课覆盖面广、课时量大,是全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期以来,公共基础课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如任课教师年龄偏大、职称偏低、人才引进困难、职务晋升困难、教学任务较重、教师待遇偏低。因此,很多公共基础课教师情绪低迷,只满足于完成基本的教学工作量。为了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武汉大学开展了公共基础课情况书面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公共基础课教师年龄偏大,人才引进困难

根据调研,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年龄普遍偏大,超过45岁的教师占62%。马克思主义学院超过45岁的教师占65%,外语学院大学英语部超过45岁的教师占60%,师资年龄偏大的问题在体育课部、军事教研室等部门更为突出。体育课部教师平均年龄达50.3岁,军事教研室现有6名教师中2人60岁,1人58岁,其余3人均为45岁以上。与此同时,公共基础课教师人才引进停滞不前,近年来大学英语部几乎没有新进教师,教师人数不断减少。

(二)公共基础课师资职称偏低,职务晋升困难

由于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偏重科研指标,公共基础课教师职称偏低,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占17%(全校教授职称教师占比32.54%),而且公共基础课教师学位也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1%(全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78.66%),职务晋升也相对困难。比如,在外语学院大学英语部143位教师中,中级及以下职称的教师有79名(占55%),而且大学英语部大多数教师(占79%)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基本上没有希望评聘更高一级职称。

(三)公共基础课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开展不够充分

公共基础课程需要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并常规化、经常性开展教学研讨、教学观摩活动,需要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考核要求、统一评分标准。然而,实际情况是虽然有各种形式的教学组织,但教学研讨活动开展不够,不利于课程质量的整体提升。

(四)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量饱和,教学任务较重

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数量虽然基本满足了本科教学工作需要,但相对学校教师年均本科教学工作量,公共基础课师资的教学任务较重。公共基础课教师年均本科教学工作量多在200学时以上,大学英语部教师年均本科教学工作量在300学时。另外,公共基础课的课堂规模偏大,如果减小课堂规模提高开课门次,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数量就相对偏少。

(五)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主讲教师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部分学院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并不是最优秀教师,部分学院反映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量的公共基础课程的主讲任务,而青年教师大多还处于学术积累阶段,一方面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后劲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举措

公共基础课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课程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武汉大学长期致力于公共基础课质量提升改革,全校已就优课优酬问题达成共识。

(一)重新定位:“公共基础课是人才培养的基石”

学校将公共基础课重新定位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石”,要求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岗位尊荣感,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鼓励高水平师资担任公共基础课的主讲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提升及教师考核方案,切实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二)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地补充高水平公共基础课教师数量,实行公共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打通使用,引导高层次人才主讲公共基础课,不断增强师资力量,在教师职称评聘中,将公共基础课教师职称评定单列出来。近年来,学校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给本科生上公共基础课,各类“国字号”人才主讲公共基础课教师数稳中有升。

(三)推行优课优酬方案,加大对公共基础课的经费投入

学校持续进行公共基础课改革,采取激励与考核并驾,推行优课优酬方案,加大对公共基础课的经费投入,2017年公共基础课课酬标准普遍上涨30%,2018年又增加公共基础课教学奖励课酬1800余万元,其中20%专门用于奖励教学业绩突出的公共基础课教师。2019年继续增加公共基础课教学奖励课酬,其中30%专门用于奖励教学业绩突出的公共基础课教师。2020年继续增加公共基础课教学奖励课酬,其中40%专门用于奖励教学业绩突出的公共基础课教师。

(四)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大力推进分级分类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鼓励公共基础课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探索和运用讨论式、案例式、小班互动式、研究式、激情演讲式、演绎推导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公共基础课实施分级教学,学生分层次,课程分模块,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分类要求,层层推进,使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武汉大学近年来大力推进全校公共基础课程考试改革,力求通过采用统一命题、集中阅卷的方式,切实做到考试的公平、公正。

三、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成效显著

(一)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教学竞赛屡获大奖

学校高度重视名师示范课堂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名师、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和“传帮带”作用。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名师示范课堂建设为抓手,打造精品课堂,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在2018年湖北省高校工委、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思政课教师“名师示范课堂”评选活动中,武汉大学丁俊萍教授等16位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的“名师示范课堂”荣获表彰,获奖教师数位居全省高校首位。刘畅老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黄正华老师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精英组金奖。

(二)教学方法得到有效改进,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武汉大学的4门思政课率先在国家级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正式发布,选课人数呈持续增长趋势。慕课“倒逼”教学改革,武汉大学思政课采取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在线上学习必要知识点,在线下更多进行互动讨论,实现“翻转课堂”,让课堂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此外,教师通过慕课与校内外学习者保持密切互动,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有助于不断改进教学。

(三)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科竞赛一直以来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利用好学校各项资源,进一步完善学科竞赛过程管理,武汉大学积极推行学科竞赛培训课程化管理。通过理论授课、集中实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并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武大学子表现优秀,共18支队伍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决赛我校共斩获8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囊括了非数学组和数学低年级组两项第一名,一等奖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二。

随着学校不断加大公共基础课教学投入、适当提高课时酬金标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等一系列举措落实到位,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涨,责任意识增强,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武汉大学将进一步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课质量提升工程,从而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武汉大学基础课职称
武汉大学
校训展示墙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