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闽南华侨文化,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策略
2021-12-04福建省晋江金井毓英中心小学陈一真
福建省晋江金井毓英中心小学 陈一真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了进一步强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所取得的成效,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有必要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之中综合运用闽南华侨文化,以此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拥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且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进而逐渐成长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
一、闽南华侨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与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人们的思想起到指引的作用,有利于提高社会凝聚力,促使社会各个领域以及环节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闽南华侨文化便是我国社会当中一项重要的文化类型,在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闽南华侨文化体系,对于我国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激发社会大众的爱国主义精神。闽南华侨文化也为闽南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有利于促进社会大众逐渐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并且形成对于祖国的深沉热爱之情。因此,闽南华侨文化也成为我国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创新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对于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时,便有必要将闽南华侨文化融入其中,从而以闽南华侨文化为核心构建起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的家国情怀,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将闽南华侨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意义
(一)提高小学生思想认知
闽南华侨文化历史悠长,据不完全统计,晋江华侨、华人多达300万,分布甚广,遍布世界上58个国家和地区。但在新时期,随着老一辈华侨逝去、互联网飞速发展、城镇化融合日益加速,华侨的直接影响渐弱,年幼的学生在满浸侨情的家乡中,对侨胞侨情视为日常。将华侨文化融入教学实际,能有效指导学生感受华侨的赤子之心,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塑造学生道德品质,加强学生对法制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领导之下成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而为了进一步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质量以及效率,促使教育工作井然有序地向前推进,需要将闽南华侨文化融入其中,以闽南华侨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形成爱国主义精神,这有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端正思想,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参与每一次学习任务,进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逐渐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从本质上来说,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当中融入闽南华侨文化属于一项创新性教育举措,有利于逐渐开辟全新的教育路径,实现对于学生道德品质以及法治观念的科学培养,使学生升起浓郁的爱国情怀,进而助力小学生更加优质地完成学习过程,为小学生的后续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前提。
(二)提升小学生道德水平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中融入闽南华侨文化,同样也可以达到提升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目标,有利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条理分明地开展,强化各个教育环节以及流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而使各个教育环节有序向前推进。融入闽南华侨文化,可以使学生逐渐接触到其中所传递出的浓郁爱国之情,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促使这种宝贵的精神文化在小学生群体中得到传承与弘扬。随后,辅以教师的正确思想引导,便可以让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得到提升,使小学生的道德水平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要求,同时也助力小学生逐渐成长为优秀人才。除此之外,学习闽南华侨文化也可以起到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作用,使学生升起浓郁的民族自豪感,这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同样有良性的促进作用,从而在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的同时,也可以达到高质量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利用闽南华侨文化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策略
(一)夯实情感引导,助推情怀养成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属于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是强化小学生道德认知与法制观念的关键性教学内容。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重视程度,科学且合理地进行流程规划设计与教学,力求促使各教学环节实现平稳过渡,达到对学生的良好教育效果。首要任务便是强化对学生的情感引导,使学生学习闽南华侨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渐形成浓郁的家国情怀,这不但可以对小学生的成长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更加优质地完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教师首先需要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做出细致的剖析与研究,并且注重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全新的教学措施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用以实现闽南华侨文化在其中的有效融入。如教师可以适当性采取微课的教学形式开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教育,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查找与闽南华侨文化相关的视频或者是文字等方面材料,随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逐渐体会到闽南华侨文化当中所传递出的爱国精神,并且号召学生学习与弘扬这种优秀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阶段形成对于祖国的深深热爱之情。此外,在微课教学形式运用阶段,教师也需要注意所查找的视频资料需要符合小学生的思想认知以及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微课教学形式的作用,并且达到对于学生的良好情感引导效果,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优质地完成。
(二)善用环境教育,补充教学资源
环境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声而深远的。对一个学生来说,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教育作用。教师应善用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作为教学资源的补充。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围绕在学生周遭。“十户人家九户侨”的晋江,是许多华侨根之所在,也播撒着华侨的爱国热情。笔者所在学校的大部分建筑物是华侨捐建的,学生所在和居住的社区、村庄,也有许多华侨捐建的水泥路或其他公益建筑,学生对这些情况视为平常。因此,教师在日常活动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环境资源,将其作为教学的补充。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身边公共场所的时候,可有意识地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一是了解校园教学楼、运动场、体育馆的由来;二是组织学生了解自己所在村庄的公共设施里,有哪些是华侨捐建的,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华侨的无私奉献和爱乡情怀。
(三)巧用教材教学,再现华侨精神
闽南地区涌现了许多有代表性的华侨人物,教师应有机地将这些人物和事迹融合到教材教学当中,从而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懂得链接生活、回望生活,感受华侨的爱国情,从而强化自己的报国心。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在学生畅谈自己所参与的爱心活动后,再向学生隆重介绍学校的杰出校友——吴尊仁先生。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校园里吴尊仁先生的塑像和纪念楼后,再补充介绍吴尊仁先生一生120多次回到母校,目的就是把学校建设得更好,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吴尊仁先生的大爱。又如五年级下册“参与公益”一课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调查身边有哪些公益事业是由华侨捐建的,它们给家乡人带来了哪些好处。由直观事物感受华侨文化,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饮水思源、回报桑梓、努力拼搏是闽南华侨文化的印记和共同特征,他们一方面在异国他乡凭借自己的勤劳和聪明创造财富,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回报着祖国和家乡。教师通过重组教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将汲取到华侨的精神养分,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拼搏意识和懂得回报的感恩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为了更好地完成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及流程,教师需要做出细致的分析与思考,有效将闽南华侨文化融入其中,使闽南华侨文化形成对于学生的良性引导,达到激发小学生家国情怀的目的,为全面立德树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