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精神培养探析
——以杭万职院“茶文化志愿服务”为例
2021-12-04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俞月芳周明珠
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 俞月芳 周明珠
就我们的普遍认识而言,高职教育跟一般的本科院校在教育目标的确立上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顾名思义侧重在教育对象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即所培养的学生能在毕业后经过短期培训或者无须培训直接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基于此,高等职业教育一直致力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除了专业课程之外,加入了大量的实训实操课程,还在其他培养方式上做了积极的努力和尝试,比如顶岗实习、订单班的培养,又比如近几年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职业精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种努力和尝试,用人单位在实际用人的过程中,对高职毕业生的初阶专业技能基本表示满意,但仍抱有遗憾,其缺憾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尊重上,即学生在情感上、价值上对所从事专业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缺少自我认同。相当一部分学生虽说在经过职业体验劳动教育之后,在入职之初能基本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但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或者职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工作过程中得过且过,观望等待,甚而对所从事专业敷衍了事,在工作遇到强度或困难,职业进入瓶颈之后,首先做出的选择是放弃,缺乏锐意进取的勇气和毅力。简言之,我们的高职教育在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下,基本完成了高职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但在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上仍捉襟见肘。
二、以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已经形成的劳动品质。那么,高职院校如何在劳动教育中完成劳动精神的培养,从而弥补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精神培养的不足呢?我们说职业精神,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三个层面。在过去的高职教育实践中,我们基本都在致力于职业能力,即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社会适应性,而一种精神的涵养很难在一种单纯的技能操练和教育模式中得到完美的诠释。而劳动教育则是在职业能力教育之外,开辟了另一个维度,帮助职业教育涵养职业精神,培育劳动品格。
(一)劳动精神的培养有助于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
劳动精神教育最重要的是劳动品格的涵养,对理想劳动人格的追求,体现在职业教育即对理想职业人格的追求,对职业道德的原则坚守。优秀的劳动品格一方面规定了职业教育基本的职业操守以及做人的基本准则,什么事该做,什么事该怎么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劳动品质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锐意进取、精益求精的劳动品格的养成对提升职业技能的韧性和创新性具有很大帮助,困难时迎难而上,遭遇瓶颈时敢于突破。杭万职院以茶文化传承为切入点,依托学院前身杭州农校的专业力量和历史资源,以茶文化志愿服务队为载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党建品牌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学院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过程中,用党“服务人民”的精神引领学生,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中小学,走进茶农,通过采茶、制茶、讲茶等实践活动服务师生、服务社会。该志愿服务队不仅在校内建设了自己的实训基地,还和当地居民、茶农建立了联系,建立了多个校外劳动教育基地,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劳动在茶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上贡献绵薄之力。星星之火,终可燎原,敢干、肯干、不怕干的勇气和默默奉献但求有益的精神品质一直是该服务队秉承的原则。这种精神的坚持和追求,在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不起眼的活动中带动着每一位学生,浸润着每一个爱茶的灵魂。相信这种精神会随着茶香持久弥远,影响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将来在职业生涯中这种有意义的经历教育会是学生秉持做人做事准则的助力。
(二)劳动精神的培养是良好职业态度养成的关键
劳动精神的培养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即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沉下心来,以务实的作风、敬业的态度、勤勉的姿态坐在冷板凳上真抓实干,是我们需要通过劳动精神教育帮助解决职业教育中职业态度修正的另一重要问题。茶文化志愿服务本着杭州茶饮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特质,完美地诠释了静心静神,心外无物的职业精神和态度,用一种文化涵养一种精神,培养一种态度。我们的劳动教育让学生从学生时代起就明白,任凭世事纷扰,评说众多,我自追求卓越,今天流的每一滴汗,都将在今后的人生中有所收获;今天播撒的每一粒种子,也终将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开出一朵花。时代绝不辜负埋头苦干的人,绝不辜负踏实肯干的人,绝不辜负勤勉努力的人,实现这一精神状态的涵养需要思政教育、教育思政的努力,也需要学校风气的涵养、制度建设的保障。而劳动教育正是在各种平平无奇的劳动实践中涵养这种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培育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力争开出一朵花儿的品质追求、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通过茶文化志愿服务对这种交叉专业、交叉文化的劳动实践,不仅能充分引起学生对本专业的接纳和尊重,激发学生“想干”“肯干”的热情,更能将这种文化品质影响给非专业的学生,从而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进而影响他们的职业态度。
(三)劳动精神的培养有助于职业理想的塑造
以杭万职院的茶志愿服务为例,它在帮助职业理想的塑造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作为专业学生而言,茶志愿服务队上山下乡,在帮助茶农的过程中获得了价值感。尤其是在走进中小学的志愿服务中,这种文化和技艺的传承与教育教授的过程,给学生带来了对自己职业劳动的崇高感和使命感,从而在内心更好地接纳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另一方面,这种志愿活动不管是对专业学生还是非专业学生而言,都是劳动意识激发的一种良好教育模式,让学生“想干”,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与茶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茶道,学习茶知识,进行采茶制茶的社会实践自是本分,志愿服务将一个专业的活动推广至全院性的活动,吸纳全院师生参与茶文化的建设和实践。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碰撞火花,以此为契机让专业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专业,从而树立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让非专业的学生体会其他专业的苦与乐,从而能更从容面对自己专业的易与难,从而尊重本专业,热爱本专业,在自我心理层面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形成内在认知和情感寄托,激发对自己职业理想的憧憬。另外,作为“Z世代”,他们在成长为高职学生之前,最主要的劳动就是学习这一脑力劳动,虽然这几年的中小学教育也重视劳动教育,但劳动教育的实践则为中小学生的生理年龄所限,停留在游戏劳动、尝试劳动阶段,未进入真正的现实劳动,使学生在面临现实世界的劳动时往往产生畏难和不理解的情绪。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现实资源,除了现有的专业教育、专业实习外,可能更需要开辟跨专业的职业尝试和劳动体验,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体会本专业以外的劳动教育。
劳动精神的培养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更是实现职业技能长期发展的必要支撑。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既要包括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有专业精神的涵养,我们的劳动教育不仅仅要包含劳动技能的教育,更要注重劳动精神的培养和劳动品质的塑造。在过去几十年高职教育的实践摸索中,我们从理论教育中走出来,结合职业实践教育完成了理论到基本技能培养方式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高职教育提出了进一步需求,合格的高职教育需完成“理论+技能+精神”的结合。职业精神的培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它是有力应对当今社会快节奏和浮躁的利器,它是践行工匠精神的前提,而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精神培养恰好从旁辅证了高等职业教育对职业精神培养的需求。